多喝水:多給寶寶喝水,幫助他排汗,防止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作用,可以降低體溫,補充寶寶體內流失的水分。飲食宜清淡:寶寶發燒時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吸收,半流質為宜,如營養粥、雞蛋面湯等;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壹些含有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當腹部出現脹氣時,媽媽需要幫助寶寶適當運動,換個姿勢睡覺,或者把寶寶抱起來拍拍背,幫助排氣。
2.處理兒童發燒時要小心,以防意外。
蠶豆病患兒不宜使用解熱鎮痛藥:蠶豆病是由於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引起的疾病,蠶豆病患者在發燒時如果使用解熱鎮痛藥,可能會引起溶血。值得註意的是,對於廣東的孩子來說,蠶豆病的概率比較高,所以對於這類發燒的孩子要特別註意退熱藥物。因為對於蠶豆病引起的發熱患者,使用水楊酸類解熱鎮痛藥(如百福寧、泰諾、美林)需要非常謹慎,最好避免使用,選擇中藥制劑代替。
3.如何用“藥”治療新生兒發熱
最好把環境溫度調到22-24度左右。室內溫度較高時,可以在地板上潑冷水,用冷水拖地,或者開空調加速室內通風,這樣室溫會下降,有利於高燒的新生嬰兒散熱。
冷敷法——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用冷毛巾敷在頭上,等頭暖和了再換。枕頭冰袋法,將冰袋放在額頭或腦後。註意:皮膚和冰袋要用毛巾或手帕隔開,以免寶寶不適或局部組織凍傷。不要在胸腹部放冰袋,以防心率減慢或腹瀉。
溫水浴——解開新生嬰兒的衣服,擦洗全身或用37度左右的溫水洗澡,可使新生嬰兒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於散熱;另外,水蒸氣從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每次洗澡約10-15分鐘,每4-6小時壹次。註意事項:關好門窗。不允許有對流風或直吹。室溫在24-26度之間,水量不要到後備箱。
孩子嘔吐怎麽辦?
讓孩子坐起,將頭轉向壹側,防止嘔吐物嗆入氣管。嘔吐後用溫水漱口,清潔口腔,去除異味。嬰兒可以通過經常餵水來清潔口腔。勤餵水,多喝壹點,保證供水,防止失水過多而脫水。水溫要冬熱夏涼,溫水容易引起嘔吐。
註意飲食,不要吃太多,盡量少吃多餐。不要吃油膩和酸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腸道。嘔吐後應先用流質食物和半流質食物(如米粥或面條),然後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註意觀察嘔吐情況,嘔吐與飲食、咳嗽的關系,嘔吐次數,胃裏吐出的內容物等。
盡量臥床休息,不要頻繁變換體位,否則容易再次引起嘔吐。小兒嘔吐常見於消化功能障礙,所以小兒嘔吐時,應先暫時禁食,讓消化道有休息時間,可先給些淡糖鹽水或淡茶。
如果寶寶餵奶後偶爾嘔吐,可能是誤食了空氣。下次餵奶時,他要把奶嘴塞住,防止誤吞空氣。吸完後,他可以抱起孩子,拍拍他的背。把氣放出來後,他可以采取右側位,微微擡高上半身。
兒童發燒的正確治療
體溫低於38℃時,首選物理降溫進行幹預。發熱是兒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發熱的治療大致可分為“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壹般來說,當孩子體溫低於38℃時,不壹定要用藥物治療,而是要選擇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
體溫在38.5℃以上的嬰兒需要就醫。如果發現孩子體溫已經超過38.5℃,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病情,以便及時做出反應。對於嬰幼兒,當體溫超過38.5℃時,就需要用藥。中藥可以選擇柴胡或羚羊角,西藥可以選擇百福寧、泰諾或美林。
39℃以上需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當孩子體溫已經超過39℃時,屬於高熱,壹般選擇西醫治療。目前臨床上常用布洛芬退燒藥和撲熱息痛退燒藥,相對安全。但必須明確的是,家長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尤其要註意藥物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