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呈水樣便的壹種疾病。其病變主要在脾、胃、大腸、小腸。臨床上根據發病情況和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慢性。急性腹瀉多因飲食內傷,外受寒濕,導致傳導功能障礙;或者是夏秋季節感覺濕熱所致。慢性腹瀉多為脾腎陽虛,運動異常所致。
腹瀉多見於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腸功能障礙、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神經功能性腹瀉等疾病。
病因和發病機制
(1)急性腹瀉
1,寒濕:寒濕侵胃,脾胃升降失控,水濕灌入大腸,腹瀉。
2、濕熱:夏秋受暑傷,滯留胃腸,傳導異常而泄瀉。
3、食傷:暴飲暴食,或食不潔之物,或過食寒、肥、甘,致食滯於焦,損傷脾胃,運化虧損而致腹瀉。
(2)慢性腹瀉
1,脾虛:脾陽虛,運化虛弱,水蘊胃腸,泄瀉。
2、腎虛:腎陽虛,不溫,水濕停瀉。
辨證治療
(1)急性腹瀉
1,寒濕
主要癥狀:泄瀉、腹瀉、腹痛、腸鳴、惡寒、口渴、舌淡苔白、脈沈緩。
2、濕熱
主治:腹痛腹瀉,食糜黃熱臭,灼熱,小便短赤,或發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滑。
3、飲食損傷
主要癥狀:腹瀉後便臭似墮卵,腹痛,腸鳴,腹瀉後疼痛減輕,腹脹,噯氣,惡食,舌苔汙濁,脈滑或弦。
治療:主要取足陽明經穴。寒濕證結合針刺(或隔姜灸)溫中化濕;濕熱證針刺用瀉法清熱利濕;對於飲食引起的損傷,針灸用瀉法來調節和消除導向。
處方:舒天足三裏
配穴配證:寒濕:加中脘、關元;濕熱;曲池、銀陵泉;飲食之傷:內關、涼門。
方毅:舒天為大腸提穴,可以調節大腸的傳導功能;足三裏是胃經的穴位,可以調理胃和腑。針灸可溫中,散寒濕濁止瀉;曲池清陽明之熱,陽陵泉利水除濕,兩穴合用,清腸胃之熱,治濕熱泄瀉;對於食傷,三焦調在穴位,郁結則由梁門消,調兩穴消郁結。
(2)慢性腹瀉
1,脾虛
主要癥狀:大便稀薄,甚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後悶悶不舒服,面色萎黃,精神萎靡,舌炎苔白。脈搏微弱。
2.腎虛
主要癥狀:每天黎明前腹瀉,腸鳴腹痛,腹瀉後有安全感,腹部冰冷,有時腹脹,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沈細,無力。
治療:以任脈、脾胃經穴為主。針灸用於溫補脾腎,強腸止瀉。
處方:中皖舒天關元足三裏地面機
配穴配證:脾虛:脾俞、太白;腎虛:腎俞、太溪。
方壹:中脘穴,也為胃養穴,有調腸止瀉的作用;舒天舉大腸經調腸止瀉;關元溫腎,足三裏健胃,機運健脾,三穴* * *溫中,散寒止瀉;脾陽虛加灸脾俞、太白健脾溫陽,腎虛加腎俞、太溪溫腎止瀉。
其他療法
1,耳針
取穴:大腸、胃
方法:留針20min。
2.拔火罐
取穴:舒天關元大腸俞小腸俞
方法:每天兩次,每次10分鐘。
提醒妳:針灸治腹瀉是壹種民間偏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