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治療腹瀉的中藥

治療腹瀉的中藥

治療腹瀉的方法有很多種,治療因癥而異。

若外感濕邪,健脾燥濕,分小便;外感寒濕,散寒除濕時;外感濕熱,清熱利濕時;胃熱脾冷或膽熱脾冷,寒熱兼施,則苦中帶苦;食物堆積在胃腸道,消化時堆積;肝郁氣滯,脾不運,當疏肝理氣運脾;脾氣虛弱,當健脾益氣助運;脾腎陽虛者,宜溫補脾腎。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腹瀉與濕的關系最為密切,有“無濕不可排”、“濕盛可排五”之說。

腹瀉總是脾胃運化異常,清則濁,水谷不變,止則濕。脾胃運化失調的原因很多,包括外因、飲食不當、情誌失衡、先天或病後體質虛弱等因素。

急性腹瀉多與外因、飲食有關,慢性腹瀉多與情誌、體虛有關。

腹瀉期間重點觀察的內容

在腹瀉的治療中,以下幾個方面對確定證型、選方選藥有重要意義,需要重點觀察。

大便氣味:腥臭氣,多為熱(火)瀉;臭如敗蛋,就是消化不良,拉肚子。

大便通暢:泄瀉不暢,內急後重,多為腸郁或氣虛泄瀉。

尿量及顏色:尿量不暢,多為濕瀉;尿少呈黃色或紅色,多為熱瀉。

是否伴有腹痛、腹脹:若腹部脹滿不痛,或腸鳴音,多為濕瀉;疼痛多為熱瀉;腸絞痛持續時間比感冒腹瀉長;疼痛是腹瀉,腹瀉後疼痛緩慢,是肝郁脾虛引起的腹瀉。

是否口幹:口幹欲飲者,多為熱瀉;不做的多為寒瀉。

舌象:舌淡胖者多為寒瀉,或脾腎陽虛泄瀉;舌質紅燥多為熱瀉;厚膩的苔是濕瀉。

脈象:泄瀉脈重,後期為寒瀉,重期為熱(火)瀉,緩期為暑濕瀉(嶽夏氏病)。

腹瀉處方大全

1.濕瀉:感濕邪所致。癥狀:水樣腹瀉,腹痛,腸鳴音過強,小便短赤,舌紅,苔厚膩,脈細。

選用魏萍散、五苓散、淩薇湯等。

2.寒瀉:因感受寒邪所致。癥狀:發熱或不發熱,惡風惡寒,落枕,手腳冰涼,腹痛,

腹瀉,腹瀉不臭,口不渴,舌質淡暗,苔薄潤,脈緩。

有汗者,宜選用桂枝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無汗者,選葛根湯。

3.寒濕泄瀉:感受寒濕之邪所致。癥狀:水樣腹瀉,腹部絞痛,腹瀉無異味,面色蒼白或

暗暗,頭暈,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口幹,或身痛,舌淡,苔白厚,脈緩。

方劑有藿香正氣散(也用於治療暑濕泄瀉)、烏雞散、甘草幹姜茯苓白術湯、甘草幹姜湯、附子粳米湯、舒腑湯等。如果脈搏微弱,精神極差(但嗜睡),手腳冰涼,則選用四逆湯、柏桐湯、真武湯等。

4.虛寒泄瀉:因脾陽虛或脾腎陽虛所致。

脾陽虛患者的癥狀有腹瀉、消化不良、大便不臭、瀉下通暢、腹部隱痛、手腳不溫、尿色清、舌質淡胖滑、脈緩等。方劑有理中湯、附子理中湯、桂枝人參湯、四逆湯加人參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胃風湯等。

脾腎陽虛、腰膝酸軟、晨起腹瀉、年老體衰、脈弱者,選用申思丸、腎氣丸、關偉湯。

5.熱瀉:由外感熱邪所致。癥狀:腹瀉伴陣發性腹部絞痛,大便溏,或肛門灼熱,口幹舌燥,舌紅,苔薄黃,脈數。

藥方是秦煌湯和芍藥湯。

6.濕熱泄瀉:因外感濕熱所致。癥狀:腹瀉,大便汙濁粘稠,或發熱,胸痛,口幹口渴,

呼吸多汗,尿色黃赤少;或腹瀉,膿血,紅白相間,腹痛,急裏後重,舌紅,苔厚膩黃,脈數。

方劑有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桂苓甘露飲、六壹散、木香檳榔丸等。

7.熱積腸瀉。癥狀:水清,色純蘭,口臭,腹痛脹滿,用力按。

硬而痛,舌質幹,舌質紅,苔黃而幹,脈滑。

方劑有大小承氣湯、三益承氣湯、枳實導滯丸。

8.虛熱泄瀉:因身體陰虛,或產後陰傷濕熱復發所致。癥狀:腹痛、腹瀉、急性腹瀉、排便。

膿血少尿,色黃,澀,舌質紅,苔少,脈細。

處方為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黃連湯、朱令湯。

9.寒熱泄瀉:因胃熱脾虛,或膽熱脾虛。

胃熱脾寒患者的癥狀是:胃部腹瀉不適,心口脹滿變硬,噯氣口臭,惡心嘔吐,腸鳴音亢進,口幹舌燥,喜溫飲,吃冷食腹瀉,或手腳冰涼,長期腹瀉。方劑有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李連湯、吳梅丸。

膽熱脾寒患者的癥狀有腹瀉、便溏、脅痛、腹痛、口苦口幹、心煩、四肢冷或痛、多汗等。

10.氣滯泄瀉:肝郁氣滯,脾不運化。癥狀:腹痛、腹脹、腹瀉,持續時間較長,不腹瀉。

氣味難聞,手腳冰涼,汗少,口幹;或排便前腹痛,腹瀉後疼痛減輕或停止;或者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方劑包括四逆散、痛瀉要方方耀、七匹湯。

11.脾胃氣虛型腹瀉。癥狀:腹瀉,腹瀉順暢,或內有尿急感,但大便不臭並伴有乏力。

乏力,腹脹,納差,噯氣惡心,晨咳白痰,或雙下肢浮腫,體重,舌淡胖,苔薄白,脈大,但重按後無力或無力。

方劑有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龔毅散、六君子湯、時遷七味白術散、香砂六君子丸、升陽益胃湯、沈淩白術散、七匹丸。

12.食物滯留腹瀉:由於暴飲暴食和食物滯留在胃腸道。癥狀:腹痛,腹瀉,腹瀉,臭雞蛋,病媒氣味,

腹脹,酸,惡食,舌苔膩,脈滑。

本方選用保和丸等。

針灸治療腹瀉大全

脾虛濕瀉:

證候(1):便溏或水樣便,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脈細。

(2)治療原則: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任脈穴、足太陰脾經穴、背俞穴為主。

(3)處方:

1)主要穴位:中脘、水水、舒天、脾俞、舒威、大腸俞、足三裏、三陰交。

2)配穴:腹痛患者加關元、神闕。

濕熱泄瀉:

證候(1):大便紅白,內急,背重,口黏苦,苔黃或膩,脈數。

(2)治療原則:清濕熱止瀉。

(3)處方

1)要點:合谷、舒天、上巨虛。2)配穴:曲池、內庭。

其他虛寒的穴位要輔以針灸或艾灸;針刺下法用於感冒過重的病人。

(5)方毅:合谷為陽明手原穴,舒天為招大腸經穴,上巨虛在大腸經以下。

結合穴位,腹瀉在大腸。取三穴調理大腸經和腑氣,使氣調潤。曲池、內庭可清胃濕熱。

針刺下法用於感冒過重的病人。

(5)方壹:中脘、舒天、舒威、大舒暢是魚目調理胃腸之氣的配穴方法。

脾俞、足三裏健脾益氣。三陰交,祛濕止瀉。

耳針治腹瀉;

(1)取穴:大腸、小腸、胃、脾、交感、神門。

(2)方法:每日L ~ 2次,中強刺激,留針20 ~ 30分鐘,慢性腹瀉可隔日1次。

艾灸療法治療腹瀉

中醫認為引起腹瀉的原因有五種,分別是脾虛、腎虛、濕冷、濕熱、食積。艾灸過程中的人為因素辨證論治。

常用的調節腹瀉的穴位有神闕、舒天、足三裏。

案例1:寒濕濕熱引起的急性腹瀉

要點:舒天、上舉圩、銀陵泉、水。

配穴:寒濕者加神闕(隔姜灸);濕熱,加內庭;對於食積的人,會加中藥。

艾灸後熱敷:神闕穴

舒天對大腸進行點穴,可以調節胃腸氣。上巨虛為大腸下關節點,能運濕滯,取“五臟同治”之意銀陵泉能健脾祛濕。水有利於排尿和固體大便。

脾腎兩虛引起的慢性腹瀉。

要點:舒天足三裏公孫,神闕。

配穴:脾虛,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沖;腎虛,加腎俞,命門。

艾灸後熱敷:神闕穴、關元

艾灸神闕可溫補元陽,固本止瀉。舒天對大腸進行點穴,可以調節胃腸氣。足三裏、公孫健脾胃。

傳遞健康!傳播愛?

  • 上一篇:脫發,盜汗,尿液混濁...就是腎虛!黑豆、大棗補腎消水腫。
  • 下一篇:嘴唇幹裂可以用食用油改善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