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診斷:高熱7天(39℃以上),無汗,每日用抗生素持續發熱,咳嗽痰少,大便不暢,脈數,舌質幹紅,苔黃,風溫潮濕,邪氣挾陽,應予清理。
柴胡9g黃芩15g桑白皮9g角山梔子9g金銀花9g連翹9g黃連3g桔梗1g半夏4.5g陳皮6g甘露消毒丹30g(含)鮮蘆根1枝夏××,女,22歲。
7月4日診斷1976:發熱3天(38℃以上),無汗,頭痛向右,飲食如常,便秘6天,咽痛,舌紅,苔薄黃糙,脈數。患者有結核性腦膜炎和癲癇後遺癥史。陰虛內熱之體,受外感風寒侵襲,恐熱成風,引發慢性病,急須表裏兼治。
淡豆豉9g薄荷9g(下背)生大黃4.5g(下背)芒硝4.5g(洗凈)焦山芝9g連翹9g炒黃芩9g生甘草3g桔梗4.5g2貼。
服用1貼片後大便通暢,2貼後病情緩解,出汗發熱,未發生癲癇。
金子催促道:“柴胡不能用於此病。有養肝陽,劫肝陰之弊。”陸XX,女,51歲。
初診:1978 9月7日。今年6月喉鱗狀細胞癌切除術後,每天有低熱(37.5℃ ~ 38℃),晚上退,第二天恢復。伴有惡心、嘔吐、咽痛,經抗生素治療無效。7月份有過壹次“尿感”。7月30日感覺胸悶心悸,心電圖顯示心肌損害,竇性心動過速。他在我們醫院被診斷為“冠心病”。血壓130 ~ 140/90mmhg。經過多次治療,所有的癥狀都無法理解。癥狀:持續低燒,恐風寒,汗出不暢,盜汗,失眠,食欲不振,排尿正常,大便不爽,咽痛,口幹,痰多泡沫,噯氣頻繁,脈細,苔薄黃脫皮。表邪失於出汗,導致三陽病。
柴胡4.5g炒黃芩10g太子參10g炙甘草3g天花粉10g桂枝4.5g炒白芍10g石膏15g知母10g甘露消毒丹30g(包)姜半夏6g4貼。
第二次訪問:9月12。低熱稍退,出汗順暢,咳嗽、咽痛、痰多泡沫、大便不爽、脈沈細、苔心收縮、咽喉腫痛減輕。從原來的法律統治。
前面去掉柴胡和半夏,加3帖銀柴胡3g板貝丸10g(包)。
第三次咨詢:9月14。低燒漸漸退了,出汗減少了,咳嗽也緩了,咽痛也大有好轉,大便不舒服,胸悶依舊,脈搏不重但弦細,皮毛中心脫皮更小了。前面去掉了陽明經醫學,增加了陽明腑醫學。
9月7日,去除石膏、知母、柴胡、半夏。加銀柴胡3g板貝丸10g(包)制大黃10g炒枳殼10g。7個員額
四次咨詢:9月21。低燒退了,咽痛退了,牙痛飄,頭痛,大便不舒服,口吐白沫,食欲差,脈細,舌根中央發黃未除。治療要從祛邪轉向強身健體。
柴胡炒黃芩10g太子參12g炙甘草3g天花粉10g炒枳殼10g白芍12g生石膏10g知母10g半殼丸10g升麻6g生
服藥後癥狀均減輕,用益氣升陽、止痛止痛等方法治愈,以後無復發
按:金說內傷患者也可患外感病,所以壹般要治其新病(外感病)。因出汗,因抗生素抑制而低燒,但邪氣仍未完全消除。幸運的是,它沒有變成壹種壞病。經過仔細考慮,少陽和陽明都有涉及,所以診斷為三陽陽明合。盜汗既是內傷,也是外感。《傷寒論》有明文,半夏、桂枝也是《傷寒論》治療咽喉腫痛的方法。至於苔蘚脫皮,確實是陰傷,但能祛邪退熱,所以要養陰,方子可以稍微照顧壹下陰液。《傷寒論》第219條三陽病用白虎湯。本案雖也屬於三陽病,但見證人與219條並不相同,臨床上應靈活處理,不能局限於書本理論。金的見證是三經並重,所以選擇小柴胡、桂枝、白虎湯為主藥,而不是白虎,再用花粉滋陰,甘露消毒丸清熱解毒。第二、三次診斷與癥狀稍有不同,直到第四次診斷為低熱咽痛,再用調中焦法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