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醫實錄》:“主溫,腹痛,嘔吐,去口臭。”
2、《開寶本草》:“主品空調,止嘔,抗胃,消谷降氣。”
3、《本草宣彤》:“豆蔻,其功皆在香氣,壹旦火起,則減其技;即入湯,但細磨時,以沸點取之,尤妙。”
4、“用藥法”:“祛肺氣滯,寬膈飲食。”
5、《本草綱目》:“治噎膈,消瘧寒熱,解酒。
6、《本草綱目》:“祛氣滯,消酒積,祛寒濕,溶食消腫。治脾虛瘧、寒腹痛、嘔吐惡心(肺胃火盛、氣虛者忌用)、眼白膜(眼白屬肺,可散肺郁)、太陽過紅筋(太陽脈起)。”
7、《本草讀本》:“性熱芳香,入肺宣邪破滯,味辛燥,胃止嘔消寒。”
8.《本草半雅》:“主積寒氣,止嘔惡心,消谷降氣。”
9、《本草從新》:“祛氣滯,消酒積,祛寒濕,溶食消腫,治脾虛瘧,寒腹痛,嘔吐惡心,目赤。(白眼歸肺,能散肺郁。)太陽的眼睛裏有紅色的筋。(太陽脈沖,從眼睛開始。)火起嘔吐,鹹宜因熱腹痛,氣虛而禁。”
10,《本草綱目》:“經絡專治散結破積,脾虛瘧,寒性腹痛,目赤,筋脈。砂仁甘草治療小兒溢乳。砂仁、丁香和陳皮用於治療惡心。凡患熱者忌口,胃寒惡心,食後立即嘔吐。取三片粉,取之。”
11,《本草分經》:“此藥流行三焦,溫脾胃,散氣滯,除酒積,除寒濕,消食脹。”
12,《本草經解》:“主積寒氣,止嘔惡心,消谷降氣。”
13,《本草》:“祛胸郁結,益橫膈膜,升元陽。溫脾土傷,退目除障。止惡心嘔吐,消食脹。”
14,《本草求真》:“本與縮沙同。聞起來壹樣。沒有其他優點。然而,還有另壹種令人耳目壹新的奇妙精神。肺經上分為氣。以及為肺散氣求藥。它的刺鼻氣味是芳香的。流行三焦。暖脾胃。並使寒濕擴大。瘧疾嘔吐。惡心和腹痛。還有貼膜(要看有沒有白膜)。)眼睛紅筋等癥狀記下。不像縮沙,刺鼻,又香又苦。專事功和調理胃脾。在肺和腎的其他部位,兩者都有。所以肺胃有火。而薄肺胃氣也不應避免。所以,所有的藥物都是用來治病的。最好是原諒氣味。分別是形式和質量。以為是測試。不可忽視。兩者沒有區別。”
15,《本草》:“張文忠治胃風冷,食之欲吐。他用三粒豆蔻籽,過篩,磨得更細,喝壹口好酒,微溫調壹下,喝三兩。還有催吐、白術等六種湯。,還有豆蔻也用,壹般胃寒,就是要服用。”
16,《新版本草》:“散寒滯胸之氣,益心包元陽,溫脾胃,止嘔吐惡心,消消化不良。不過這個東西特別難認,店家大多用草豆蔻填充,用多了也沒什麽效果。總之最好是白的,所以沒必要問是真是假。”
17,易讀本草:“溫胃消食解酒,止嘔消腫,補肺益脾。”治療窒息隔膜和感冒瘧疾,治療惡心和脫氣。去掉白眼睛的面紗,去掉眼睛的紅筋。"
18,《本草綱目》:“祛肺氣滯,寬膈入飲食,溫脾胃,感寒腹痛,止嘔反胃。去太陽的經絡,用眼睛裏的紅筋。不要清高,彌補精力不足。”
19,《本馮靜原》:“豆蔻之辛上升,入脾、肺二經,宣肺凝滯之氣。治瘧疾因脾虛、嘔吐、寒熱、散勞、三焦流行、營衛移位,諸證皆自平。古方適用於治療胃寒積氣,嘔吐惡心,消谷降氣,寬膈飲食,解酒。若火起而使妳生病,則熱者不宜服用。”
20、《應本草》:“祛胸氣滯,感寒腹痛,溫脾暖胃。治療紅眼病的爆發,去除太陽穴的大紅筋。楊世英的雲豆蔻治療脾虛、嘔吐、寒熱、散勞、三焦流行的瘧疾。當營衛改變,證候自平。”
21,《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說明》:“辛、溫、無毒,入肺、脾、胃。主要是消除寒痰,下氣郁結,退目止嘔,刺激食欲,消除寒瀉腹痛。研究用的爆炒服,白的完美。”
22、《藥籠小品》:“流行三交,溫脾胃,散郁氣,祛寒濕,化食。治療慢性瘧疾,脾虛,因寒腹痛。若因熱、氣虛、火上升而腹痛,鹹宜禁之。”
23、《藥性切》:“味辛溫,三焦通俗,膈快散結,為肺之藥,入脾胃。去殼,油炸,研究。殼主寬腹,力薄。”
24、《玉花楸藥解》:“辛、香,入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降肺和胃,止嘔,開胸悶膈,飲食,噎膈可以有效,瘧疾也好,除目痰,緩解腹脹疼痛。”
25.《和合劑方藥藥性概論》:“主積寒氣,止嘔,惡心,消谷降氣。”
26、《證本草》:“辛,溫,無毒。主要是積寒氣,止嘔惡心,消谷降氣。”
27、《珍珠膠囊補藥補》:“破氣滯於肺;去除口腔中的異味;驅散胸中冷氣;補上可樂。”
28、《醫學源流》:《主治之秘》雲,肺金此藥,散胸中之氣,感寒腹痛,溫脾胃,目赤,目白。"
29、《本草經》:“主積寒氣而傷積,嘔吐,惡寒惡心。溫能消物,故有主谷;溫能通,所以主氣。東原是用來散氣滯於肺,寬膈以食,除白眼膜,散郁。”
30.《馮秘訣秘錄》:“豆蔻,始於太陰肺。別有清高之氣,散胸寒凝滯,益膈,溫脾土,但傷,退目雲氣,除障止嘔,消食消腫。若火升至反胃,有熱腹痛、肺火痰盛者不宜服用。”
31,《顧松原醫鏡》:“溫中除嘔,開胃消食,瘧疾宜治,腹痛宜簡。”
33.《醫學引論》:“豆蔻味辛溫,上焦涼風補元,宣肺散結退雲,助肺消食化積,止胃不爽。”
34.《中醫大辭典》:“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積、胸悶、腹脹、嗆咳、嘔吐、惡心、瘧疾。”
35.楊世英:“治脾虛瘧,嘔吐,寒熱,能散能磨,普及三焦。”
36.王:“調肺氣,益脾胃,調元氣,收脫氣。”
37.《中華本草》:“燥濕行氣;溫熱止嘔;食欲和消化。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腹脹滿;不要考慮飲食;濕溫開始;胸悶、饑餓;胃寒嘔吐;食物積累不是必須的。”
38.《本草宣彤》: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壹旦被開除,就會降低技能;也就是入湯,但是細磨的時候,把所有的藥都煎好後用沸點服下,特別奇妙。
39、《醫林編》:豆蔻,辛熱,溫養之火,達中州而浮於中,瀉肺散寒,潤澤沐浴。又幹又冷。.....辛潤能清燥之邪,故主要用於治療寒性瘧疾、解酒止嘔、和胃、溫脾胃、消食化積。
第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要含有案葉油、β-蒎烯、α-蒎烯、丁香酮、乙酸龍腦酯等揮發油成分。中國藥典規定原肉豆蔻仁含揮發油不低於5.0%,印尼肉豆蔻仁不低於4.0%,案葉油不低於3.0%。
2.功能:本品能促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停止腸內異常發酵,排除胃腸積氣,有很好的芳香健胃止嘔作用。揮發油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對豚鼠實驗性結核病的療效。
3.藥理:具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停止腸內異常發酵,排出胃腸積氣,止嘔。但即使保存好,其芳香油也容易流失,失去香味,影響治療效果。其揮發油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對豚鼠實驗性結核病的作用。
關於豆蔻名稱的註記。《中華本草》指出古代有兩種豆蔻,壹種是輸入者,也就是今天的豆蔻;壹種是國內的,也就是今天的草豆蔻。中國藥典(2015版)將其列為兩類藥物,符合臨床實際。但是,將豆蔻命名為“豆蔻”容易引起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