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全身瘙癢怎麽治療?

全身瘙癢怎麽治療?

這種病多見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臨床表現僅為全身皮膚瘙癢伴繼發性劃痕、結痂、脫屑、色素沈著,無原發性皮膚損害。癢的程度不壹,輕者只有晚上安靜睡覺時癢,搔抓後可緩解;嚴重者日夜癢,使勁撓到皮膚出血止不住癢,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本病的發展與慢性肝腎疾病、糖尿病、血液病、惡性腫瘤、內分泌紊亂、神經官能癥等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因素有關,如氣候變化、物理因素刺激、老年人皮膚萎縮幹燥等。

本病病因復雜,內因均可為性情急躁、氣血虛弱、衛外失固、氣滯血瘀、血熱。六淫之侵,或食辛辣厚積,腥動風,以及接觸皮毛、羽絨等衣物,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對於全身性疾病的患者,以內治為主,外治為輔;對於有局限性的,以外治為主,內治為輔。

待遇1。血熱風證的癥狀多見於青壯年,多發生在夏季,皮膚瘙癢,顏色鮮紅,觸之有灼熱感,抓撓部位有條紋狀血痕,近寒時遇熱遇冷,癥狀劇烈,伴有煩躁或辛辣食物,瘙癢較重,伴有心煩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數。方毅止癢熄風湯由生地黃60g、牡丹皮12g、赤芍12g、丹參12g、白鮮皮10g、龍骨30g、牡蠣30g、紫草10g組成。

功效涼血清熱,祛風止癢,水煎服,每日壹劑。

處方中生地、丹皮、赤芍、丹參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白鮮皮、紫草具有清熱利濕、祛風解毒的作用;龍骨、牡蠣安神,平肝降陽。

聲明稱,對口苦、煩躁、易怒的患者,加丹參10克、柴胡10克;口幹心煩者加梔子20克。

2.血瘀證的癥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不分季節,瘙癢多局限於腰圍、腳背、手腕等受擠壓部位。癥狀為多處抓痕,伴有紫條紋,面色晦暗,口唇發紫,舌暗或有瘀點,口幹而無飲欲,脈沈緩。

方毅活血祛風湯出自《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由當歸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荊芥9克、蟬蛻6克、蒺藜9克、甘草6克組成。

功效:活血化瘀,和營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傑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能活血化瘀;荊芥、蟬蛻祛風散熱;蒺藜能補益肝腎,甘草能調和諸藥。

根據備註,若疼痛劇烈,加三七3克(口服);失眠多夢,加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合歡皮15g;心悸和生悶氣,加入65438±05g的番石榴、薤白、木香和65438±02g的陳皮;氣虛四肢無力,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

3.血虛引起的風證癥狀多見於老年人或體虛者,多發生在秋冬季節。夏季緩解或自愈,皮膚幹燥,布滿劃痕,夜間發癢。抓撓處皮膚常較厚,覆有薄鱗屑,或布滿血痂,病程長達數月至數年。瘙癢因勞累而加重,伴有精神萎靡,白天嗜睡,夜間失眠,經常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紅,苔薄白,脈細。方壹當歸飲子來源於濟生方,由當歸3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生地30克、炒蒺藜30克、防風30克、荊芥穗30克、何首烏65,438+05克、黃芪65,438+05克、炙甘草65,438+05克組成。

功效:養血活血,祛風止癢。

用法:藥* * *為粗粉,每次12g,加生姜5片,水煎去渣溫服,每日壹劑。

處方中當歸、生地、川芎、白芍養血滋陰;防風、荊芥能祛風、透疹、消瘡;制首烏、蒺藜補益精血,黃芪益氣固表;烤甘草調和各種藥物。

聲明稱,本方以血虛內熱、風邪內侵、皮膚疥瘡、腫脹或瘙癢、或皮疹瘙癢為辨證要點。

4.風實證瘙癢癥狀多發生在春季,癥狀為全身瘙癢、無固定部位瘙癢、搔抓出血,破損部位多為幹燥。經年累月,皮厚,或似牛項圈皮,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方毅五蛇祛風湯來自《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由棗蛇9克、蟬蛻6克、荊芥9克、防風9克、羌活9克、白芷6克、黃連6克、黃芩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甘草6克組成。

功效:搜風清熱,解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傑棗樹祛風通絡;蟬、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用於祛風;黃連、黃芩清熱燥濕;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甘草混合了多種藥物。

按說法,此方適用於風熱蘊於表,漸入裏。據報道,加味四物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療效顯著。

5.風濕病的癥狀大多出現在漫長的夏季,尤其是年輕人。癥狀是皮膚嚴重瘙癢。因反復搔抓,患處可見糜爛、皮疹、水皰、膿皰、潮紅等繼發性皮疹,舌質紅,苔膩,脈滑。方全壹蟲方出自《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由全蟲6克、皂角6克、苦參6克、皂角12克、蒺藜15 ~ 30克、炒槐花15 ~ 30克、威靈仙30克、15組成。

功效:熄風止癢,除濕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處方中全蟲、皂角刺、皂角刺熄風止癢,攻毒伐;白鮮皮能清熱解毒,祛濕止癢;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荊棘祛風止癢;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黃柏、炒槐米能清胃腸道之熱,從而調理胃腸道,清除濕熱蘊結之源。

聲明稱,此方最適用於慢性頑固性瘙癢性皮膚病伴部分綜合征。瘙癢嚴重、皮損肥厚、色素沈著明顯或大便幹燥者會變黃。服用此藥時,不要吃肉類、海鮮和辛辣食物。孕婦慎用,兒童和老人酌情減量。

6.風寒束表證癥狀多見於冬季,多見於陽氣不足者。全身都可以看到癢,尤其是脛骨前部。由於感冒的誘發或加重,癥狀為皮膚幹燥,覆有少許薄而幹的鱗屑,壹觸即落,溫熱或出汗時瘙癢減輕或治愈,舌淡,苔薄白,脈緊或緩。方壹麻黃桂枝半湯出自《傷寒論》。功效是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3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棗4枚。

用法:先煎麻黃,去沫,再將諸藥同煎,取汁溫服,再以汗蓋之。

方中麻黃辛汗,宣肺平喘;桂枝舒筋,溫經散寒,幫助麻黃發汗解表;杏仁能宣肺降氣,助麻黃平喘;芍藥益陰,營營;炙甘草、生姜、大棗,既能緩和麻、肉桂的性情,又能調和諸藥。

按照話來說,如果妳有嚴重的哮喘,加入紫蘇可以減少妳的呼吸,緩解妳的哮喘;痰多痰稀者,加細辛溫補寒氣;服藥後不出汗;服藥期間忌吃生冷、油膩、辛辣、有臭味的東西。

7.濕熱下註證的癥狀多見於肛周、外陰、陰囊。瘙癢呈陣發性,尤其在夜間,常由摩擦、出汗、潮濕引起。瘙癢常突發劇烈,抓撓局部可出現腫脹、水皰、膿皰、丘疹、糜爛、水疹等皮疹。女性常伴有色黃、腥臭、舌紅、苔黃膩、脈滑。防己龍膽瀉肝湯由秦艽3克、黃芩3克、梔子3克、澤瀉3克組成。木通1.5g,車前子1.5g,當歸1.5g,生地1.5g,柴胡1.5g,甘草1.5g。

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傑龍膽草清肝膽火,瀉肝膽濕熱;黃芩、梔子清熱燥濕;車前子、木通、澤瀉,清熱利濕,下導濕熱;生地滋陰,當歸養血活血;柴胡疏肝利膽;甘草調和各種藥物。

根據說法,濕盛而熱淡者,宜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以增濕。對於陰囊腫痛者,去柴胡,加連翹、大黃瀉火解毒。

  • 上一篇:如何養胃?幾個食療秘方幫妳養胃。
  • 下一篇:說真的,妳真的有好朋友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