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中有“送瘟神”。人們試圖用巫術將被視為病因的鬼神送走以消除瘟疫,將被視為瘟神的木偶放在車馬和船上,搬運到村莊邊緣的河邊或海邊,任其漂流或焚燒。雖然也是作為個人祈禱來做,但是瘟疫的流行關系到社群的存亡,所以壹般來說是作為村落等社群的儀式來舉行的。
“送瘟神”的時間不固定,有壹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以端午節為中心)、七月十五、十壹月、十二月等各種季節。壹般來說,在1月初壹、農歷正月十五、3月清明節、5月端午節、7月七夕節、中秋節、11月冬季至日、12月除夕,邪靈容易侵入人體,所以在這些時期舉行“送瘟神”儀式。
道教信仰的瘟神傳說始於隋唐。據道教記載,文帝十壹年六月,空中出現五個壯士,離地約三五十尺,身穿五顏六色的長袍,各持壹瓢壹罐,壹皮袋壹劍,壹扇壹錘壹壺。隋文帝問太師:“這是什麽神仙?管什麽?”太師答道:“這是五方Luxe,天上五鬼,地上五災。春天的張、夏天的劉遠大、秋天的、冬天的鐘負責的歷史和文學。既然它們出現了,就意味著天上會有災難和流行病,這是不可避免的。”今年有壹場瘟疫,許多人死於瘟疫。於是隋文帝建祠堂祭拜他們,並於6月27日下詔,將五方力士命名為將軍:藍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將軍,並規定5月5日為祭五疫之節。唐朝繼承了隋朝的五災崇拜。後來道長匡父遊歷至此,五災在五雷寺入部。此後道教在教學中將其演變為瘟神。
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在門口掛“艾草”,讓瘟神不敢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