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肺脹的辨證論治

肺脹的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肺不張的本質是實、虛,所以要分清主次標本和虛實輕重。壹般來說,致病因素在發作時傾向於過度,而在平時則傾向於不足。實為痰瘀,初期為主,逐漸痰瘀並重,也可伴有氣滯、水飲混雜。後期痰瘀盛,正氣虛弱,本虛等於實。

(2)臟腑陰陽辨證肺脹早期以氣虛或氣陰兩虛為主,病位在肺、脾、腎,後期氣虛陽,以肺、腎、心為主,或陰陽兩虛。

2.治療原則

根據標本實際情況,分別選擇祛邪和扶正是本病的治療原則。壹般來說,致病因素往往是過多的,重點是消除致病因素。根據致病因素的性質,分別采用祛邪宣肺(辛溫辛涼)、降氣化痰(溫溫清解)、溫陽利濕(通陽淡解)、活血化瘀,甚至開竅熄風止血等方法。通常,它偏向於權利的不足,側重於加強身體的抵抗力。根據臟腑陰陽的不同,用於滋養心肺,益腎健脾,或調理氣陰,或調理陰陽。在正氣即將被除的時候,要扶正祛邪,以救陰復陽。祛邪和扶正只是主次,壹般是相輔相成的。

3.辨證論治

(1)風寒內飲①證:咳嗽、逆喘、臥不下、氣短、咯痰白稀、泡沫樣、胸滿、惡寒、全身酸脹,或口幹、面色暗沈、舌質肥厚、舌苔白滑、脈緊。②治療原則為溫肺散寒,降逆化痰。③主方小青龍湯。④處方藥:麻黃、桂枝、幹姜、阿莎麗、半夏、甘草、白芍、五味子。

如果咳喘,如果喉嚨裏有呱呱聲,如果覺得冷可以用射幹麻黃湯。若飲郁熱,煩躁,喘息,脈浮,則用小青龍石膏湯清郁熱。

(2)痰熱壅肺①咳喘,痰黃或白,痰粘,胸中煩躁,怒目突出,或發熱多汗,或微惡寒,彎腰黃,口渴,舌質暗紅,苔黃或膩,脈滑。②治療原則為清肺清熱、降逆平喘。③主方為越脈福加半夏湯。④方劑:麻黃、石膏、半夏、生姜、甘草、大棗。

若痰熱粘稠,加入魚腥草、黃芩、瓜蔞、川貝、蛤粉;桑白皮湯也可用於痰熱壅盛。痰熱壅滯、便秘者,應增加黃、風化硝。痰鳴不能平臥者,射幹痱子。若痰熱傷津,口幹則加花粉、知母、麥冬。

(3)痰濁壅肺①證:咳嗽痰多,色白或泡沫狀,咽部有痰,不能平臥,胸悶,面色悶淡暗,唇甲發紺,舌質暗或紫,舌下瘀血阻絡,苔膩或濁,脈滑。②治療原則為化痰祛瘀、清肺平喘。(3)主方,桑給巴爾大棗謝飛湯及桂枝茯苓丸。(4)處方藥:葶藶子、大棗、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

痰多者,可加三子養親湯化痰降氣平喘。這種綜合征也可以用紫蘇姜奇湯加紅花和丹參治療。若腑氣不利,大便不暢,則加黃厚樸。

(4)痰多①咳喘證,白天沈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至神誌不清,譫妄,煩躁不安,夜間尤甚,昏迷,絞痛,肢體嗜睡,驚風,舌質暗紅或淡紫色,或苔紫、白或黃膩,脈細滑。(2)治療原則是化痰開竅。③主方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④方劑: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膽南星、陳皮、枳實、菖蒲、人參。嘉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清心開竅。

如果舌苔白膩伴有感冒癥狀,容易使膽南星,可用蘇合香丸開竅。痰熱盛、煩躁不安、譫妄、舌苔黃者加黃芩、桑白皮、葶藶子、天竺黃、竹瀝。熱結大腸,腑氣不通者,加黃風化硝,或用涼膈散或增水承氣湯。若痰熱致肝風抽搐,加鉤藤、全蠍、羚羊角粉。唇甲發紺、血瘀加紅花、桃仁、水蛭。若熱傷血絡,皮膚黏膜出血、咯血、便血新鮮,則應配以清熱涼血的止血藥,如水牛角、生地黃、牡丹皮、紫珠、生大黃等。若血色晦暗,四肢冰冷,舌質淡胖,脈象微弱,且陽虛不統,氣不吸血,則與炮制生姜、側柏葉炭、通便湯或黃圖湯、白燁湯等吸血藥同用。

(5)肺腎氣虛①證:呼吸淺短,咳嗽低微,胸滿氣短,偶張口擡肩,不能平臥,咳嗽,痰如沫,嘔吐不利,心悸,出冷汗,面色晦暗,舌淡或紫暗,苔白濕,脈沈弱。(2)治療原則為補益肺腎,降氣平喘。③主方:補虛湯、參虎散。④處方藥:人參、黃芪、茯苓、甘草、蛤蚧、五味子、幹姜、半夏、厚樸、陳皮。還可加入桃仁、川芎和水蛭。

若肺虛伴有畏寒、畏寒、舌淡,可加桂枝、阿莎麗。結合陰傷、低熱、舌苔少紅,加入麥冬、玉竹、知母;如果處於哮喘危象,如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冰涼、血壓下降、脈斷腸等,加參附湯服蛤蚧粉或黑錫。此外,參附、生脈、參麥、參附清註射液也可酌情選用。

(6)陽虛水泛癥狀①癥狀:面浮,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脘腹脹滿,或脘腹滿水,小便短赤,心悸、氣喘、咳嗽不能平臥,咯痰稀:畏寒,面唇青紫,舌質胖暗,苔白滑,脈沈或滯。(2)治療原則為溫陽、化飲、利濕。③主方真武湯合五苓散。④處方藥:附子、桂枝、茯苓、白術、豬苓、澤瀉、生姜、白芍。還可加入紅花、赤芍、澤蘭、益母草和刺五加皮。水腫劇烈,心肺有汙,心悸怔忡,無法平臥。若咳嗽吐白沫,可加沈香、黑白醜、椒目、葶藶子。

  • 上一篇:關於我哥哥小時候生病的文章
  • 下一篇:馬2021的桃花運如何,已婚馬2021的感情運勢如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