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動脈瘤壹旦確診,應根據其病因、部位、大小、附壁血栓等綜合分析後制定治療方案。部分低風險患者可密切隨訪觀察變化,其余需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法有:
1.原則上應進行動脈瘤切除和動脈重建。動脈重建的方法包括:動脈端端吻合術;人造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插入術;動脈瘤結紮和排除,解剖外搭橋術;如果假性動脈瘤破裂較小,補片修補是可行的;或者註射凝血酶使假性動脈瘤轉化為血腫並逐漸吸收。
2.動脈瘤腔內修復術是壹種微創治療方法。覆膜支架被植入腫瘤腔內,並錨定在兩端的正常動脈壁上,從而隔離動脈瘤並重建血液供應。它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恢復快等優點,但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
顱內動脈瘤的非手術治療
主要目的是防止再出血,控制動脈痙攣,適用於以下情況:1,患者病情不適合手術或全身不能耐受開顱手術;2、診斷不明確,需要進壹步檢查;3.患者拒絕手術或手術失敗;4.作為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
二、顱內動脈瘤的外科治療
已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顱內動脈瘤患者應早期手術(夾閉瘤蒂或栓塞動脈瘤),采取腦保護措施(甘露醇、巴比妥類藥物等。)以及在手術後擴大體積。目前,腦前半循環和後半循環的動脈瘤、椎基底動脈連接處的動脈瘤、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下動脈的動脈瘤應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後早期手術,而基底動脈第壹部分和大腦後動脈的動脈瘤應在神經癥狀改善和穩定後手術。
第三,特殊類型動脈瘤的治療
1,多發性動脈瘤比單個動脈瘤出血機會多,所以有人主張治療壹個動脈瘤比不治療好,所有動脈瘤都比只有壹個好。此外,在壹次手術中用壹個切口治療所有動脈瘤對患者是最有利的。如果腫瘤相距較遠,需要分期手術。根據影像學和臨床癥狀的綜合分析,約96%的出血性動脈瘤應進行分期治療。
2.約1/5的巨大動脈瘤患者由於各種原因只能保守治療,4/5的患者可以手術治療。
動脈瘤夾閉術——阻斷危機,恢復大腦健康
動脈瘤夾閉術是壹種通過開顱顯微手術夾閉部分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方法。通過影像學檢查獲得動脈瘤的位置、大小、方位等信息後,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和動脈瘤夾閉術將動脈瘤從血液循環中隔離出來,保證載瘤動脈的通暢,從而治愈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手術時機的選擇
專家認為,患者的意識狀態和反應是決定手術時機的最重要因素。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手術越早越好,以防再出血。那些有意識障礙、神經系統體征和嚴重腦膜刺激征的人,壹旦臨床病情穩定,就會有所改善。應該立即進行手術。早期手術可避免再出血,清除蛛網膜下腔出血,解除致命性動脈痙攣。但因為血壓異常、顱內壓高、急性心肺疾病等原因推遲手術是合理的。
動脈瘤夾閉術的術前準備
腰穿:當懷疑蛛網膜下腔出血時,腰穿是可行的。腰椎穿刺前,應確定患者是否有顱內壓增高和腦疝。
CT掃描:CT對確定出血的範圍、血腫的大小、腦梗塞的情況非常有用。血腫的位置有助於出血動脈瘤的定位。
磁共振成像:可以顯示整個動脈瘤及其與周圍的關系,動脈瘤內的血塊和血流可以分別顯示,連續掃描還可以顯示動脈瘤內的渦流,有助於判斷動脈瘤的位置和大小。能掃描和冠狀掃描,能顯示動脈瘤與周圍重要結構的微妙關系,特別是與腦幹、丘腦、基底節、較大的腦動脈、腦神經的關系。
多普勒超聲檢查:術前可估計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椎基底動脈的血供,以及夾閉這些動脈後的血流方向和血流量。
腦血管造影:如有蛛網膜下腔、自發性ⅲ ~ ⅳ級顱神經麻痹或後顱神經障礙,應進行腦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顯示病變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及是否適合夾閉。此外,我們可以了解血管和側支循環的正常和變異。單側頸動脈造影時壓迫對側頸動脈或椎動脈造影時壓迫頸動脈,可觀察前交通支或後交通支的血供,可作為術中是否暫時或永久阻斷頸動脈或椎動脈的參考。
動脈瘤夾閉術的優勢
在顯微鏡下,可以準確地分離出腫瘤頸部,清楚地判斷出腫瘤頸部與載瘤動脈的真實邊界,從而準確地放置腫瘤夾,部分腫瘤頸部不會殘留,將來發展成新的動脈瘤。能有效阻斷動脈瘤的血供,避免再出血;保持荷瘤動脈和供血動脈通暢,維持腦組織正常供血;夾住腫瘤頸部後,術中可檢查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