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清熱為宜。
(2)用藥:加味消風散,用於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蟬蛻、石膏、知母、生地、芝麻、甘草。
(3)藥物加減:咳出黃痰,加桑白皮、竹茹;大便幹燥,加入紫草和冬瓜子;心煩,加梔子和珍珠母;咽喉腫痛,加板藍根、大青葉。
2.風寒發作癥狀(1):癥狀為風團顏色為紅色或白色,冷水或風吹後加重,溫熱時較輕。自覺惡寒惡風,口渴,薄白香,脈緩。以祛風散寒為宜。
(2)用藥:加味馬桂格板湯,藥用麻黃、桂枝、白芍、羌活、獨活、荊芥、白鮮皮、生姜、炙甘草、紅棗等。
(3)藥物加減:手腳冰涼,加當歸、黨參;容易出桿,風壹吹就起來,加龍骨和麻黃根。
3.脾胃濕熱癥狀(1):癥狀為皮膚出現紅色風團,出疹時住院疼痛難忍,拒絕按壓,或坐立不安。吃不下飯,乏力,便溏,偶有暗結,面色油膩,脈數。宜清腸泄熱,利膽祛濕。
(2)用藥:加味處士淩薇湯合茵陳蒿湯,藥用茯苓、蒼術、白術、厚樸、梔子、茵陳、澤瀉,
薏苡仁、貝殼、大黃。
(3)藥物加減:如有蟲積,加烏梅、檳榔;便秘,增黃。
4.營熱毒困證(1):癥狀為起病突然,風團彌漫全身並有大量鮮紅色,瘙癢劇烈,伴有高熱,惡寒,喜冷飲,甚至面紅目赤,心煩,小便短赤,便秘或尿稀,舌紅脈黃。治療要瀉火清營,涼血解毒。
(2)用藥:清瘟敗毒湯、黃連、黃芩、石膏、知母、金銀花、玄參、黃任重、蘆根、
土茯苓、滑石、生甘草。
(3)用藥加減:紅面加金銀花、蒲公英;把天花粉加到嘴裏;便秘結,增黃;止痛,加入牛蒡子和桔梗。
5.表裏不壹癥狀(1):癥狀:風團多為針狀或豆狀,少數較大,並伴有無力多汗,頑固不化,舌質苦薄,脈沈細。
治療應固表、斂汗、祛風。
(2)用藥:玉屏風散,包括黃芪、白術、防風、牡蠣、桃仁、浮小麥、牛蒡子、蟬蛻、蒼耳子、甘草等。
(3)藥物加減:自汗,加浮小麥、五味子;惡風惡寒者,加桂枝、麻黃。
6、陰虛火旺(1)癥狀:癥狀多在午後或夜間,有時藏風,面色蠟黃,甚至。
頭暈目眩,面色潮紅,口幹咽燥,手腳發熱,舌紅苔滑,脈弱。治療要養血滋陰降火。(2)用藥:四物湯合青蒿鱉甲湯,藥用當歸、生地、何首烏、玄參、地骨皮、白芍。青蒿、龜板、鱉甲、鉤藤、甘草等。
(3)藥物加減:麥冬加心煩心悸;有盜汗,加浮小麥;晚上在夢多睡覺,加酸棗仁。
7.氣血兩虛(1)癥狀:癥狀為無盡風團。食量銳減,夜眠不安,神情倦怠,面色蒼白,四肢無力,喘息頻繁,唇釘蒼白,舌質肥嫩,質淡,脈弱。治療要補血益氣。
(2)用藥:八珍湯加減,包括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當歸、丹參、炒雞內金、炒神曲、炒酸棗仁、合歡皮、炙甘草。
(3)加減藥物:便溏,加山藥、芡實;瘙癢劇烈,加防風和蒺藜。
8.心陰虛癥狀(1):癥狀為風團暗紅,發病多在情緒波動或煩躁不安之時,伴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紅、脈數等。治宜血寧心。
(2)用藥: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藥用當歸、生地、熟地、白芍、茯苓、何首烏、龍骨、牡蠣、珍珠母、遠誌、五味子、炙甘草。
(3)藥物加減:風起時加黃芪、防風;頑疹癢劇,加全蠍、鉤藤、蒺藜;煩躁,加郁金、柴胡。
9.蟲積傷脾癥狀(1):癥狀表現為孩子消瘦,面色黃黃或有白斑,有時肚臍周圍疼痛,偏愛零食。睡覺時磨牙,常規檢查寄生蟲卵多為陽性,皮毛白色或油膩,脈搏加快。治療應該是驅蟲健脾,消食化滯。
(2)藥物:加減化沖丸、保和丸,藥物成分為使君子、檳榔、苦桐皮、木香、茯苓、山楂、神曲、白術、甘草。
(3)藥物加減:胃脘痛,進食困難,加炒枳殼、厚樸;加脘腹脹痛,煩躁不安,炒枳殼,生大黃。
2.中藥內服方劑1:荊芥12g、防風、烏梅、五味子、丹參、蟬蛻各9g。
方法:將藥物用1000 ml水浸泡,然後煎煮30分鐘,留渣取汁。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以紅糖或白糖為藥引。
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服用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適用於風熱上盛、風團發紅、遇熱劇漲的蕁麻疹。
處方2:紫草、蒺藜、苦參、茯苓各15g。
方法:將藥物用1000 ml水浸泡,煎煮3 0分鐘,棄渣留汁。
劑量: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祛風法
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服用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適用於風熱上盛、風團發紅、遇熱劇漲的蕁麻疹。
三個藥方:蒼耳、地膚子各15g,刺猬皮、桑葉、白鮮皮、牡丹皮各9g,甘草6g。
方法:將藥物用1000 ml水浸泡,然後煎煮30分鐘,留渣取汁。
劑量: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
療程: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服用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適用於風熱上盛、風團發紅、遇熱劇漲的蕁麻疹。
配方四:地膚子30g。
方法:將藥物用500毫升水浸泡30分鐘,棄渣留汁250毫升,加紅糖調味。
給藥方法:每日1劑量,分兩次溫服。
療程:連續用藥7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服用1個療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適用於風熱上盛、風團發紅、遇熱劇漲的蕁麻疹。
五個藥方:蟬蛻600克,蒺藜300克,蜂蜜500克。
方法:將蟬蛻炒熟研成粉末,蒺藜研成粉末,加入適量蜂蜜制成丸劑,每丸10g。
每次服1丸,每日2~3次。
用法:連續服用5天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再服用。
功效:清熱、祛風、止癢。適用於風熱壅盛、風團紅癢的蕁麻疹患者。
藥方由生麻黃3克,烏梅肉6克,生甘草9克組成。
方法:將藥物加1000 ml水煎煮30分鐘,棄渣留汁。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
給藥方法:連續給藥5天為1個療程,給藥1~2個療程,間隔1~2天。
功效:祛風止癢。適用於風寒發作,紅疹或白疹,吹風受寒而加重的蕁麻疹。
七方:防風6克,黃芪15克,烏梅65438克,制何首烏10克,地膚子、地龍、牡丹皮、甘草65438克。
方法:將藥物加1000 ml水煎煮30分鐘,棄渣留汁。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
療程:連續給藥5天為1個療程,給藥1~2個療程,間隔1~2天。
功效:祛風除濕止癢。適用於風寒發作,紅疹或白疹,吹風受寒而加重的蕁麻疹。
八個方子:麻黃10g,桂枝12g,甘草6g,白芍20g,生姜4片,紅棗4枚。
方法:將藥物加1000 ml水煎煮30分鐘,棄渣留汁。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
療程:連續給藥5天為1療程,給藥1~2療程,間隔1~2天。
功效:祛風散寒,祛風止癢。適用於風寒發作,疹色微紅或白,吹風受寒而加重,自覺惡風惡寒的蕁麻疹。
九方:何首烏200克,蒼耳子100克,蒺藜100克,白鮮皮50克,蛇床子50克,蟬蛻20克。
方法:將藥物放入2 000毫升水中浸泡2 0分鐘,然後煎煮30分鐘,留下殘渣和汁液。
劑量: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
療程:外用5天1療程,內服1~2療程。
處理間隔時間為1~2天。
功效:祛風通絡止癢。適用於陽虛自汗型蕁麻疹。
處方10由幹冬瓜皮100克、荊芥20克、金銀花20克組成。加減:風寒型,去金銀花加桂枝。
方法:每日1劑,加水5L,煮沸30分鐘,取液體200ml,加糖適量,溫服。用殘液沐浴全身,每天浸泡皮疹部位兩次,5天為1個療程,直至皮疹消退。
功效:祛風通絡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配方11:羚羊角、白鮮皮、防風、人參、黃芩、杏仁。
方法:將所有藥物精選,研末備用。每次12g,加水適量,煎半小時,去渣取汁,加黃酒30 ml,每日三次。
功能:祛風止癢。適用於成癮皮疹,全身癢痛,胸悶等。
配方12:大葉黃楊30克,白蘞30克,蒺藜30克,白礬30克,防風60克,甘草30克。
方法:選擇藥物,搗碎,混合均勻。洗澡後先用適量玉米粉擦拭身體,再服6克藥粉,每日三次,用適量溫黃酒送服。
功能:行氣活血,祛風止癢。適用於出疹成癮,求醫厭藥者。
配方13: 1份白蜜,2份黃酒。
方法:選藥,煮沸後空腹飲用,每日三次。
功能:養血祛風。適用於癮疹、瘙癢等。
配方14:丹參45g,人參、苦參、白花蛇各60g。
制備方法:將上述藥物精選,磨細,混合均勻。
就是這樣。每次6克,甘草酒適量,壹日三次。
功能:清濕熱,解毒止癢。適用於皮膚成癮、紅斑瘙癢、搔抓生瘡。
配方15:蒼耳子、苦參、蒺藜各60克,蟬30克。
方法:選取所有藥物,研磨,煉蜜,制成丸劑。每次6克,每日3次,溫黃酒適量。
功能:清熱利濕,祛風止癢。適用於成癮,癢痛,或精瘡。
3中藥浴方1、花椒樹皮湯材料:幹花椒樹皮100g。
做法:將100g幹花椒皮放入容器中,加入500ml開水浸泡24小時。過濾掉辣椒的皮,保留辣椒水。治療時,可用花椒水塗抹患處,止癢消水腫。也可以在辣椒水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C,效果更好。
功效:花椒味辛,性溫和,氣味芳香,具有溫中散寒、祛濕殺蟲、行氣止痛的功效。常用於外用治療疥瘡、濕疹或皮膚瘙癢。此外,花椒水具有表面麻醉和利尿作用,能迅速緩解蕁麻疹癥狀,治療效果迅速明顯。
2.荊芥洗花配方:荊芥30g,荊芥15g,防風65438,板藍根65438,苦參65438。
方法:取上述五味藥加適量水,煎至沸,去渣取汁,倒入盆中。
用法:趁熱將患處洗凈熏洗,每次15~20分鐘,每日1~2次。
功效:解毒祛濕,祛風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3.徐長卿合劑:徐長卿、防風、艾葉、當歸各50克。
制法:溫水浸泡20分鐘,煎20分鐘,過濾備用。待藥液溫度降至40℃左右時,用紗布蘸取藥液於患處擦洗,直至風團疹面變紅,每次10~15分鐘,每日2~3次,1劑量可反復煎服、沖洗數次。
功效:徐長卿味辛,性溫,歸肝經、胃經,有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功效;防風,辛味甘,性微溫,歸膀胱經、肝經、脾經,有祛風解表、燥濕止痛的功效;艾葉,性味辛、苦、溫,歸肝、脾、腎經,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當歸是活血化瘀的重要藥物。味甘辛,性溫,能入肝、心、脾經,能補血止痛,活血化瘀。這四種中藥都是治療風瘡、疥瘡和隱性皮疹的重要藥物。同用,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功。煎服或洗劑,可註入熱氣,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4.明礬湯的配方:明礬50-150克,炒蒼耳子30-90克。
方法:取明礬50~150g,打碎,炒蒼耳子30~90g,加水1000~1500ml,文火煮30分鐘(嬰幼兒用量和水量減半),用藥液溫洗丘疹和瘙癢處。輕者每日煎洗1次,重者每日煎洗兩次,壹般3-5天後痊愈。
功效:明礬味酸、澀、寒,微毒。外用可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可止血止瀉化痰。蒼耳子味甘,性溫,歸肺、肝經,有散寒、通鼻竅、祛風除濕、止癢的功效。這兩種藥物合用,可以祛除肌表的風寒邪氣和肌表的濕邪。祛邪,營衛可和,疹可止。這種方法簡單有效。
5.百部乳液配方:百部30-60g。
方法:將藥物加1000 ml水煎煮30分鐘,棄渣留汁。
使用方法:藥液溫度適宜後外洗患部,或洗後用熱水浸泡全身。
療程:止癢。
功效:清熱、祛風、止癢。適用於風寒發作,紅疹或白疹,吹風受寒而加重的蕁麻疹。
6.楓香洗湯配方:楓香250克、川芎60克、大黃60克、黃芩60克、苦參90克、當歸60克、甘草和射幹60克、升麻30克、蛇床子30克。
制備方法:選擇藥物,研細,混合均勻。每次150g,水煎取汁,沐浴患處,每日三次。
功能:清熱涼血,祛風止癢。適用於風癮疹。
4中藥外敷方:1,明礬膏方:明礬150g,黃酒50ml,小兒便100ml。
方法:選擇所有藥物,放入同壹鍋中,煮沸,文火收膏。每次適量,用棉簽蘸藥敷於患處,每日3次。
功能:清熱、祛風、止癢。適合上癮等。
2.金風散處方:五指毛桃50克,荊芥穗50克。
方法:將50克風信子搗碎,加適量水,煮沸20分鐘,冷卻至35℃,用50克荊芥,粉碎,過120目篩,裝入布袋備用。先將風信子的水塗在患處,然後將荊芥穗粉均勻的塗在患處,再用手掌來回揉搓,直到手掌和患處有早晚1次的熱感。
功效:大風子辛、熱、毒,有祛風除濕、解毒殺蟲的功效;荊芥味辛,微溫,歸肺、肝經,有解表、祛風透疹的功效。兩藥配伍可加強祛風散寒止癢的功效。使用本方時,用手掌反復揉搓,可局部發熱,增強局部血液循環。
3、馬齒莧藥方:新鮮馬齒莧適量。
方法:馬齒莧清洗幹凈,最好用鹽水浸泡幾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幹凈;然後把洗幹凈的馬齒莧搗碎,如果能得到它的汁液就更好了。將搗碎的馬齒莧或其汁液直接塗抹在蕁麻疹的患處5-10分鐘,每天可做1-3次,直至疼痛、瘙癢、皮疹等蕁麻疹癥狀消除。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涼血,殺菌消炎,化瘀消腫,止癢止痛,適用於蕁麻疹、濕疹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