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如何治療慢性結腸炎?能治好嗎?

如何治療慢性結腸炎?能治好嗎?

慢性結腸炎的癥狀和治療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壹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侵犯結腸、直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臨床上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血便且易復發。中醫屬於“瀉”、“痢”、“便血”的範疇。對中醫的認知:結腸炎多由濕熱瘀阻、脾腎陽虛、氣血兩虛、氣滯血瘀、飲食失調、勞累過度、精神因素引起。

中醫辨證論治;

1.濕熱型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槐角地榆丸或常青飲。

槐花12g、地榆12g、生薏苡仁30g、金銀花12g、木香6g、川芎6g、苦參15g、仙鶴草30g、白花蛇舌草30g、獨活9g、敗醬草30g。

2.血瘀型

治療:祛瘀解毒。

處方:膈下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

當歸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紅花9克、木香6克、川芎6克、海藻15克、白頭翁30克、三棱12克、莪術12克、枳實12克、薩格勒布30克八月。

3.脾虛腎虛

治療:健脾補腎,消癥消積。

處方:沈淩白術散合申思丸。

黨參15g、炒白術12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陳皮6g、罌粟殼6g、肉豆蔻9g、輕吳茱萸6g、野蔓藤30g、防茶12g、五倍子12g、貝貝12g。

吃喝:

1,銀華穆弘粥:紅薯,大米,金銀花,生姜。將紅薯切成小塊或磨成細粉,加入金銀花(視臨床癥狀輕重而定)和生姜,按通常方法煮飯或粥。壹日三餐,堅持吃不少於3、4個月,才能逐漸見效。紅薯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加強腸道蠕動。其大量的維生素E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可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而其大量的胡蘿蔔素對上皮組織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紅薯飯中加入金銀花,無疑會增強抗菌消炎的功能,再加上生姜調理腸胃的作用。腹脹腹痛癥狀可以減輕。

2、馬齒莧大米:馬齒莧,大米。馬齒莧洗凈切細,與大米混合。按通常的方法加水煮飯。可以早晚服用。連續服務超過15天。本方對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有效。馬齒莧是清熱解毒、止痢止瀉的常用中草藥,也可作為食物。在農村可以用馬齒莧和肉做餡,包餃子,做包子,可以防治腸胃炎和細菌性疾病。

3、山藥芡實豆餅:鮮山藥、紅豆、芡實米。白扁豆和茯苓。吳梅。先將紅豆做成豆瓣醬,加入適量的糖備用;將茯苓、白扁豆和芡實研磨成細粉。用少許水蒸;將鮮山藥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藥粉,拌勻成糊狀。在盤子上鋪壹層薄薄的藥泥,再鋪壹層豆瓣醬,這樣鋪成六七層,成千層餅,再放鍋裏蒸。熟了就拿出來。將烏梅和白糖熬成濃汁。澆在蒸餅上即可食用。山藥益氣健脾,治本。白扁豆、茯苓助山藥、烏梅與芡實配伍。此方標本兼治,比較適合疾病緩解期,能健脾止瀉,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略差。

4、蕎麥山楂石榴餅:小麥粉、鮮山楂、橘皮、青皮、砂仁、枳殼、石榴皮、烏梅各10g,糖適量。首先將陳皮、青皮、砂仁、枳殼、石榴皮、烏梅加入適量的糖。水煎1000毫升。30分鐘後,過濾殘渣留下汁液。鮮山楂煮熟去核磨成泥備用;蕎麥粉用藥汁做成面團。將山楂醬揉成面團。做餅幹並烘烤它們。壹天兩次,1次,1元就夠了。以上劑量為1,服用後可繼續服用。養麥又稱清腸草,有清除腸道汙垢的作用。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壹種結腸的非特異性炎癥,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確。西醫認為與免疫系統功能異常、炎癥遞質增多有關。目前治療本病主要采用水楊酸類藥物和糖皮質激素,柳氮磺吡啶被認為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藥物。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後,停留在結腸內,與腸上皮黏膜接觸,發揮抗炎作用。中醫屬於“瀉”、“痢”、“便血”的範疇。該病位於脾胃、大腸,致病因素以濕熱為主,多因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當,導致脾胃受損,郁結導致濕熱,積於腸中,阻滯脈絡,血腐肉退化為膿血,病程壹般較長,故多見於本虛標實、寒熱標實之證。內服中藥方劑有黨參、炒制、茯苓,健脾和胃,運化水濕;白頭翁、秦皮、黃連、大黃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作用;木香、訶子理氣、止痛、保護膜;大黃、fE1、羅安止血生肌消瘀;輔之以熟姜祛寒熱:諸藥合用,具有健胃利腸、清熱利濕、保護膜、平絡止血之功效。配合虎杖、苦參、敗醬草保留灌腸,增強清熱利濕、解毒、活血、去腐生肌的局部功效;明礬有收斂止血、澀腸止瀉的功效;地榆能涼血解毒,止膿血。中藥內服與灌腸相結合,可達到補虛、活血、解毒、止瀉、祛腐生肌的作用。此外,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可停留在結腸內並與腸上皮黏膜接觸發揮抗炎作用,從而增強其療效,使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縮短療程,減少復發,取得滿意療效。

  • 上一篇:網球肘有哪些癥狀,如何自行治療?
  • 下一篇:鼻甲肥大的治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