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漫性掌跖角化病
1.皮損特征:手掌、足底皮膚開始出現彌漫性紅斑,在紅斑的基礎上皮膚開始粗糙增厚,並有不同程度的角化過度。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形成光滑、淡黃、堅硬的角質,很像覆蓋整個手掌或腳底的胼胝,皮損邊界清晰。由於皮膚變厚,缺乏彈性,皮膚紋理容易皸裂,有時裂得很深,會引起疼痛。病情嚴重時,角化過度的皮膚可呈褐色或灰褐色,皮膚可增厚、不均勻,可有疣狀突起或蟲蝕凹陷,並有多處裂紋。
4.誘發部位:掌部和足底疾病可以同時發生,也可以分別發生在掌部或足底疾病,呈對稱分布。壹般只發生在手掌和足底,少數延伸至手背或足背。
3.手指甲可增厚、混濁、彎曲,毛發、牙齒壹般無變化,可伴有掌跖多汗癥。偶爾並發手指彎曲、杵狀指畸形和假性斷指(假性阿洪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越來越嚴重,壹旦發病就很難恢復。
(2)播散性掌跖角化病(點狀掌跖角化病)
1.皮損特征:褐色角質硬丘疹,直徑2 ~ 10 mm,多散在圓形或橢圓形,也可聚集成片狀。脫皮後,皮損中心可見火山口樣凹陷,損害往往會持續終生。
4.常見部位:常散在分布於手掌和腳掌(包括手指和腳趾)或以斑片、線狀分布,多在足跟等受壓部位受損,壹般在足底大於手掌。在少數患者中,皮膚病變可能不限於手掌和腳底,還涉及背部、肘部、膝蓋甚至手和腳的其他部位。
3.該病通常始於15 ~ 30歲,但也可發生於10 ~ 15歲之間。患者無掌跖多汗癥,除指(趾)甲營養不良外,幾乎沒有其他缺陷,如縱裂、彎甲或缺甲。
(三)條紋角化病
皮損特征:皮損從手掌沿手指向外放射,腳底從腳底向腳趾發展,呈條狀角化過度,皮膚粗糙增厚。
4.最常見的部位:壹般只累及手掌,偶爾同時累及腳趾。
3.大多數病例發生在青春期。摩擦、壓迫或外傷會加重局部癥狀。口腔和頰粘膜可出現乳頭狀瘤樣改變,可伴有假指截肢。
進行性掌跖角化病
1.皮損特征:手掌、足底皮膚持續增厚,呈疣狀角質化損害,可擴展至手足側,紅斑、鱗屑較多,面部、前臂、小腿、手足部可見褐色色素沈著和萎縮斑。
最常見的部位:累及手、足外側邊緣和背部,手臂和腿部不規則出現角化過度斑片。
3.手掌和腳底增厚始於嬰兒期,癥狀逐漸加重,範圍擴大數年,有時直至30 ~ 40歲。患者壹般沒有健康顧慮,也不伴有指甲、骨骼、智力的變化。
(五)掌跖角化牙周綜合征
皮損特征:紅斑、角化過度、皸裂和鱗屑。牙病有特殊的表現。壹般乳牙發育正常,但牙周支持組織壹長出,就開始被破壞。牙齦充血,腫脹,潰爛,容易出血。牙周損傷和溢膿,牙周袋形成和口臭,牙槽骨吸收和萎縮,乳牙4 ~ 5歲常脫落。恒牙正常生長發育,但也可能脫落。
4.最常見的部位:先發生於掌跖,逐漸向手足外側緣、手足背、足跟、腳踝擴散。肘和膝也可發生類似損傷,分布對稱。
3.壹般發生在1 ~ 5歲。掌跖皮膚角化過度與牙周病常同時發生,部分患者先有皮損。有些患者的父母是近親。常伴有手腳出汗,尤其是腳底。頭發正常或稀疏,指甲壹般不受累。如果它累了,就會及時表現出肥大、彎曲或橫脊。
(6)局限性掌跖角化病
1.皮損特征:觸痛性胼胝質硬結。
4.易患部位:足底、指尖、大魚際凸起壓力點。
3.兒童期發病。常伴有智力低下、頰白斑和角膜營養不良,也可有指甲彎曲、甲下角化過度、多汗癥等指甲異常。
(7)手指和手掌的進行性角化病。
1.皮損特征:指尖皮膚幹燥粗糙,輕度紅腫脫屑,角質增厚皸裂嚴重,指甲經常增厚。
最常見的部位:發生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末端。病變慢慢擴散到手掌,無名指和小指受累較晚,有時左手也可有病變。
3.大多數發生在成年女性身上。壹般冬季癥狀加重,患者常因疼痛影響手掌和手指活動,局部無糜爛或瘙癢,也不延伸至手背和手腕。
㈧更年期角化病
1.皮損特點:開始時有散在圓形或橢圓形的角化扁平丘疹,邊緣明顯,逐漸增多、增厚、合並成片,表面皸裂,易繼發感染。
4.最常見的部位:手部損傷位於凸起部位,在足跟、足底邊緣等壓力足夠大的地方最為嚴重。手掌和足底皮膚普遍幹燥,角化過度的範圍和程度因人而異,有時膝關節皮膚增厚。
3.患者多為35-60歲的肥胖女性,部分患者合並高血壓、神經性皮炎、外陰瘙癢、關節炎、情緒易激惹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病程緩慢,通常數月後趨於靜止,時間長了可逐漸好轉。診斷和鑒別診斷
先天性掌跖角化癥可根據家族史特征診斷,多在嬰幼兒或青年發病及掌跖皮膚角化過度,可根據皮損特征診斷。獲得性掌跖角化病根據發病年齡和皮損特征不難診斷。
皮膚病變需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愈傷組織
只發生在足底,局限性片狀角化和獲得性疾病,與長期摩擦壓迫有關。去除致病因素可自行減輕或消失。
(2)皸裂性濕疹
濕疹損傷常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手掌和腳底的皮膚損傷可輕可重。伴有明顯瘙癢,以及紅斑、丘疹等多形態損害。
(三)角化過度的手足癬
常單側發病,或時間長後單側發展到對側,有時伴有水皰,瘙癢明顯。真菌鏡檢或培養呈陽性。
進行性對稱紅斑角化病
角化過度是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的,紅斑可能累及四肢的摩擦部位,如膝蓋和肘部。西醫治療
1.系統療法
⑴口服或註射大劑量維生素A(20 ~ 30萬U/天)。
2更年期角化病,雌激素可以試試。如己烯雌酚每日0.5 ~ 1 mg,口服或肌註,療程3 ~ 5個月,或根據病情縮短或延長。也可以用甲狀腺素。
2.局部治療
(1)理療可選擇感應電熱烘烤療法或浸泡療法。
⑵外用30%尿素霜或0.1%維甲酸軟膏或5%水楊酸軟膏,每日2次。
(3)如果病情嚴重,影響勞動者,可以進行整形手術。
預防和調整
1.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食物。
保持好心情,加強體育鍛煉。
3.盡量避免外傷和接觸肥皂、堿、礦物油等刺激性物質。中醫文獻對此病沒有明確的名稱記載,個別類型相當於中醫的“厚皮樣瘤”。
病因和發病機制
中醫認為該病是先天不足或後天失調所致。
1.先天稟賦不足,肝腎不足,陰精不足,導致肝血不足,不能滋養肌膚而致病。
4.先天稟賦不足,脾腎陽虛,溫熱虛弱,臟腑生化功能不足,導致氣血達不到四時之末,皮膚失養。
3.脾胃氣血生化不足,導致血虛皮膚失養。
4.情誌不順,肝郁化火,陰血耗盡,血虛不能養膚。辨別疾病的癥狀
(1)肝腎陰虛證
掌跖角化過度伴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或發育遲緩、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幹、盜汗、五官心煩、心悸氣短。舌質紅,苔薄疏,脈細。
(二)脾腎陽虛證
掌跖角化過度,伴有面色蒼白、怕冷、倦怠乏力、腹脹便溏、腰酸背痛、夜尿頻、氣短、乏力或發育遲緩。舌淡有齒痕,苔白滑,脈沈遲。
(三)脾虛血虛證
手掌、腳底皮膚病變伴有厭食、食後腹脹、大便稀薄、四肢倦怠、氣短懶動、面色萎黃、口唇蒼白、心悸失眠、手腳麻木、月經量少甚至女性閉經。舌紅,脈沈弱。
(四)肝郁血虛證
手掌、腳底皮膚損害伴有情緒低落、煩躁不安、胸悶氣促、胸痛、失眠或各種噩夢、頭暈目眩、耳鳴如蟬、面色晦暗、月經稀少或女性閉經。舌紅,脈細。中國傳統療法
1.內部處理
⑴肝腎陰虛證要滋補肝腎,養血潤燥。處方:大補陰丸:熟地12g,知母9g,黃柏9g,龜板12g,豬脊髓1,當歸9g,雞血藤15g,桑枝15g,牛膝9g,女貞子9g,旱蓮草9g。加減:口幹明顯者加玄參9 g,麥冬9g;潮熱加地骨皮12g、青蒿9g;心悸氣短玉竹9 g,白薇9g;眼睛幹澀,加9g菊花。
⑵脾腎陽虛證治療宜溫脾腎,益氣血。處方:腎氣丸、理中丸:熟地15g,山萸肉9g,山藥15g,澤瀉9g,茯苓12g,肉桂2g,附子9g,白術9g,蒼術9g,炙甘草5g,人參6g,當歸9g。加減:腹脹明顯者加厚樸6g;厭食者加砂仁2克,砂仁2克;杜仲9克。腰膝酸軟者服用桑寄生9克;氣短自汗者加黃芪9克,防風9克。
⑶脾虛血虛證應以健脾養血為主。處方:理中丸、當歸補血湯:人參6g、白術9g、炙甘草5g、黃芪12g、當歸9g、白芍9g、雞血藤15g、路路通9g、白鮮皮9g、地膚子9g。加減:腹脹者,加厚樸6 g,木香6g;便溏加白術9g;飲食中加入雞內金5g;心悸失眠,加柏子仁9克,酸棗仁9克。
⑷肝郁血虛證應以疏肝解郁、養血潤燥為治法。處方:加味逍遙丸合當歸飲子:當歸9g,白芍9g,柴胡6g,茯苓12g,薄荷6g,生地12g,何首烏15g,川芎6g,蒺藜15g,防風9g,甘草5g。加減:胸脅疼痛明顯者,加川楝子9g,元胡9g;易怒者加郁金、香附各9克;失眠加酸棗仁、知母各9克。
4.廠外處理
(1)塗抹潤肌護膚霜(核桃仁、藏紅花、核桃仁、松香、蓖麻子、樟腦、蜂蠟、香油),每天兩次。塗抹後可加熱烘烤10 ~ 20分鐘,然後將藥膏擦掉即可。
⑵塗抹紫歸止瀉膏(當歸、紫草、冰片、白蘞、松香、石蠟),每日2次。
⑶外用潤膚愈創膏(紫草30克,輕粉5克,白蠟30克,豬脂肪200克,香油300克,冰片1克,熬成膏)每日2次。
(4)王不留行30克,明礬10克,桑枝20克,煎熏。65438+每天0 ~ 2次,每次20分鐘。熏洗後,隨意塗抹上述藥膏中的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