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百會穴:將耳廓向前折疊,找到耳尖,通過耳尖連成壹條線,與中線相交即為百會穴。艾灸此穴可止痛、止眩、清熱、開竅、健腦、安神,主治頭痛、頭暈、耳鳴耳聾、目盲、鼻塞、流鼻血等癥。
湧泉穴:在腳掌上,此穴是腳屈曲卷趾時,腳最凹陷的部位。艾灸此穴有助於開竅、回陽救逆、解痙眩暈、益腎清心,治療頭痛、頭暈、驚風、癲癇、失眠等癥。
行健穴:足上,足趾1與2之間,膚色交界處,灸此穴可清肝明目,息風定驚,主治頭痛、頭暈、目赤、中風、癲癇、失眠等癥。
太沖穴:位於足背,第壹跖骨間隙後方,拇長伸肌腱外緣。艾灸此穴有燥濕生風之功效,主要用於失眠、頭痛、腰痛、身腫疼痛等。
艾灸方法:用艾條灸百會、列確、湧泉等穴位10-20分鐘,每日1次,5-7次為壹個療程,每2天可進行下壹個療程。此灸法適用於治療外感頭痛。
艾炷姜灸:取列確穴,選用新鮮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紮穴,細心灸10-15分鐘,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每2天可進行下壹個療程。
艾灸:先灸背部,再灸四肢,在列確、湧泉、行間、太沖穴等穴位施灸,將艾條或艾條放入溫灸盒內,小心紮在穴位上施灸20-30分鐘,每日壹次,5-7天為壹個療程,每2天可進行壹個療程。
2艾灸治療感冒感冒癥狀表現為風熱感冒癥狀:面紅目赤,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咽幹舌燥,咳濃痰多,鼻塞,微汗,大便幹燥。
風寒感冒的表現: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打噴嚏等。
艾灸穴位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坐姿,後顱骨下,兩大筋外緣陷窩,與耳垂平齊。艾灸此穴有醒腦益氣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頭痛、頭暈、目赤等感冒癥狀。
風門穴:在坐位或俯臥位,風門穴位於背部,大椎骨下第二凹陷(第二、三胸椎之間)左右2厘米處,或第二胸椎棘突下1.5寸處。艾灸此穴有祛風解表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咳嗽、發熱、頭痛、胸背痛等癥。
列確穴:雙手拇指與其他四指自然分開,在兩只虎口處垂直相交,將壹只手的食指放在另壹只手上,手臂自然下垂,即為指尖的列確穴。艾灸此穴有止咳平喘、疏通經絡、利尿通淋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感冒、哮喘、咽喉腫痛等。
合谷穴:張開拇指和食指,將另壹只手拇指關節的橫紋放在虎口上。虎口與1,2奇聞交界處連線中點時,拇指和食指會合攏,取點在肌肉最高處。艾灸此穴有祛風解表、通絡止痛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口眼歪斜、牙痛、腕臂疼痛。
艾條灸法艾條灸:取風池穴,將艾條放在穴位上,將頭發向兩側推。小心艾灸5-7強。此法適用於外感風寒。
艾條溫和灸:取上述穴位,先灸頭背部,再灸四肢,將點燃的艾條放在距穴位2厘米處灸3-5分鐘,每日1-2次。此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3艾灸治療腹痛腹瀉腹痛腹瀉癥狀表現為每隔壹定時間出現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大便變稀,水增多,甚至大便中含有膿血、粘液、未消化的食物和脂肪,或變成黃色稀水樣,有酸臭味,常伴有排便緊迫感,大便有腹痛、墜地、大便急、肛門灼痛等癥狀。
大虛穴艾灸:取穴在足三裏下6寸,條口下約壹橫指,脛骨前緣約壹橫指,小腿鼻與解溪穴連線上。艾灸此穴具有調理腸胃、疏通經絡、寧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間神經痛、下肢癱瘓、痙攣等。
天樞穴:取仰臥位。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肚臍正中,向兩側量三指。艾灸此穴有健脾和胃、調理腸道的作用,主要用於便秘、腹脹、腹瀉、腹水、消化不良、惡心嘔吐。
關元穴: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下3寸。艾灸此穴有補腎益氣、滋腎固本之功效,主要用於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痢疾、脫肛等消化系統疾病。
艾灸方法:艾條灸溫和灸:每次在大虛或天樞穴懸灸10-20分鐘,每日1次,5-7天為1個療程,每2天可行下壹個療程。
艾條灸:選取合谷、舒天、下巨虛三個穴位,點燃壹段艾條,與穴位保持壹定距離,從左向右旋轉灸。艾灸壹穴,持續65,438+00-65,438+05分鐘,直至局部溫熱潮紅,每日壹次,痊愈後。
4艾灸治療便秘的癥狀為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便壹次,排便不規則,並伴有排便困難或排便間隔時間長、腹脹、腹痛、便血等癥狀。有的患者還伴有頭痛、頭暈、腹脹腹痛、煩躁不安等癥狀,甚至引發痔瘡、肛裂。
艾灸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氣滯所致的便秘、消化不良、腹脹、噯氣頻繁等癥。
大腸俞穴:在腰部,兩塊腰椎骨的高點與脊柱的交點向兩側開兩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開1.5寸。艾灸此穴有和胃排毒,幫助排出體內毒素,防止便秘,維護腸道衛生的作用。
艾灸方法:點燃艾條的壹端,將艾條垂直掛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距離皮膚3-4厘米,以感到溫熱並有輕微燒灼感為度。如果覺得太熱,可以四處活動,不斷刺激溫暖。每個穴位灸5-10分鐘。
艾條灸隔姜:取鮮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紮幾個孔。施灸時,在選定穴位的皮膚上貼上姜片,在姜片上放上大號或中號艾條,點燃艾條,施灸。當感覺局部有灼熱感時,可將姜片稍微提起,或重新換艾條、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