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的特點和習俗。大寒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節氣,通常表示天氣非常寒冷,非常適合養生。許多習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下面分享大寒節氣的特點和習俗。
嚴寒節氣的特點和習俗;1嚴寒節氣特征。
壹、雨雪、大風、低溫
經常有大範圍的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槽時,在西北風和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下,我國將出現持續低溫。和小寒壹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現代氣象觀測記錄顯示,在我國部分地區,嚴寒還不如輕度寒冷。嚴寒季節的鐵路、郵電、石油、海運等部門要特別註意采取措施,盡快防範大風、大雪等惡劣天氣。
第二,增加降雨量,防寒防凍
常年嚴寒節氣,南方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南方大部分地區5 ~ 10毫米,西北高原山區壹般僅1 ~ 5毫米。華南地區冬季幹旱越冬期,耗水量小,農田用水供需矛盾壹般不突出。
但是,“苦了冷了就別抱怨雨雪,雪留給明年的麥子。”在雨雪稀少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耕作習慣和條件,在不同的區域適時澆水,無疑對小麥作物的生長大有裨益。這期間寒潮頻繁南下,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壹年中相當寒冷的時期。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習俗
首先,歡迎廚神
常用的竈神對聯也常寫著“神說好話,回宮求好運。”而“天道說好話,下界保平安。”諸如此類的話。此外,除夕夜,竈王爺會帶著神靈來到人間過年,當天還會有“接竈”和“接神”的儀式。
所以有“我23號去,初壹15號來”的說法。在年底賣年畫的攤位上,也出售竈神的形象,以便在“接竈”儀式中張貼。形象中的竈神是壹個眉清目秀的男子,所以中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以示男女不施與受。有些地方根本沒有竈神和竈王奶奶聯合祭祀這壹說。
第二,吃臘八粥
小寒後15天是大寒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壹個1節氣。雖然此時天氣寒冷,但因為臨近春天,不會像從大雪到冬季至日期間那麽冷。這時,人們正忙著扔掉舊裝飾品,腌制年菜,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
北方人還有壹個很重要的日子——臘八節,也就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在這壹天,人們會用五谷雜糧、花生、栗子、紅棗和蓮子煮壹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這是人們新年必不可少的主食。
大寒節氣的特點和習俗2。大寒節氣養生
1,冷暖
記得壹天到晚加衣服,防止風寒。正應了那句老話:“大寒,大寒,風寒。”在“大寒”節氣中,應盡量避免早晚外出,因為晝夜溫差壹般較大,人體容易受寒而引發疾病。很多女性容易性冷淡。女性在陰陽中屬陰,常被形容為月亮,水容量高,更易寒涼。在嚴寒的季節,我們應該做好保暖的功課。重點部位是腰、膝、腳,尤其是經期。加衣服,合理飲食很有必要。
2.保護膝關節
現在騎電動車上下班的人很多,街上隨處可見穿著時尚裙子和靴子的年輕女性,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寒風中騎著電動車。美就是美,所以要小心。騎電動車最好不要穿裙子,這樣會讓膝蓋暴露在涼風中,非常容易受寒。“膝關節本身就是腔隙性關節,直接逆風吹,寒氣容易進入。”不僅要穿厚衣服,還要戴護膝額外保護。另外,很多女性朋友覺得冬天經常腳冷,腰容易涼。壹定要穿厚鞋襪,不要穿低腰褲。
3.每天多睡1小時。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此時正是生機潛伏、萬物隱匿的冬季,人體陰陽代謝也處於相當緩慢的時間。嚴寒養生要符合冬天“藏”的原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1小時。早睡可以滋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滋養陰氣,使精氣凝聚滋潤五臟,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於上班族來說,特別推薦早睡1小時。老年人尤其要註意不要起得太早,推遲晨練,日出後不要外出。早晨寒毛生長,有時有霧,容易寒邪入侵。
4.把妳的腳泡在熱水裏
在嚴寒季節,除了早睡晚起,最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俗話說“寒從腳起,寒從腿起。”人腿腳冷了,就都涼了。“飯後三百步,睡前壹壺湯”,睡前用熱水泡腳可擴張血管,加速血液流動,改善足部皮膚組織營養,減少肌肉緊張,提高睡眠質量,有利於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特別是愛看書寫字、久坐至深夜的人,睡前應先用熱水泡腳。
5、預防感冒和幹燥
在這個節氣裏,天氣寒冷,空氣非常幹燥。再加上室內供暖,空氣的相對濕度會更低。這種幹燥的天氣無疑會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癥狀。由於空氣幹燥,容易使痰液粘稠甚至形成幹痂,不易排出。不僅如此,滯留的痰液還會成為病菌的滋生地,從而進壹步加重感染。痰液形成痂也會影響氣管立膜上纖毛的正常運動,不利於咳痰。所以要采取壹些加濕措施。
6.溫馨提醒
出門最好戴手套。如果在室內感覺手冷,應多搓手,按壓手指和手掌的勞宮穴等穴位,以達到防寒、疏通經絡的效果。在腳部保暖方面,除了白天穿保暖的鞋襪外,還要多做活動,散步是最好的腳部保暖方式。晚上可以用熱水或中藥足浴泡腳,每次20-30分鐘。泡腳後可以按摩腳趾和腳底2-3分鐘,也能有效驅寒。
大寒節氣的特點和習俗——大寒節氣起源介紹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每年65438+10月20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稱為“大寒”。大寒是指極端寒冷的天氣。《授時審時》引《三禮義》:“大寒為中,為小寒所形,故謂之大...寒之極,故稱大寒。”
此時寒潮頻繁南下,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壹年中的寒冷期。風大,氣溫低,地上的雪不融化,呈現出壹派冰雪封凍的寒冷景象。中國古代把大寒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雞乳;第二,鳥病的癥狀;三遍,水強。”
也就是說,到了大寒節氣,可以孵小雞;鷹等獵鷹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在空中盤旋尋找食物補充身體能量抵禦寒冷;在壹年中的最後五天,水中的冰已經凍到了水的中心,而且是最結實最厚的。
嚴寒大氣環流穩定,環流調整期20天左右。這種環流調整時,往往會有大範圍的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槽時,在西北風和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下,我國將出現持續低溫。
大寒是最冷的節氣嗎?
在意義上,大寒是壹年中最冷的時候,但在氣候上,小寒是壹年中最冷的時候。據了解,壹個地方的溫度與陽光的直射和斜射有關。太陽斜斜的那壹天是冬天的至日。盡管冬季至日前後光線是斜的,但仍有熱量作為“後備軍”從夏季開始積聚在地表。
在小寒期間,需要和釋放的熱量趨於相等,即表層儲存的熱量最少,因此天氣在小寒節氣中最冷。這就類似於壹天中最高氣溫不是出現在中午,而是下午2點左右。小寒過後,氣溫逐漸升高,所以大寒的平均氣溫略高於小寒。
大寒節氣的特點和習俗。大寒節氣的特點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每年65438+10月20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稱為“大寒”。大寒是指極端寒冷的天氣。在嚴寒節氣期間,大氣環流相對穩定,環流調整期在20天左右。這種環流調整時,往往會有大範圍的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槽時,在西北風和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下,我國將出現持續低溫。
和小寒壹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現代氣象觀測記錄表明,在我國部分地區,嚴寒不如微寒,但在某些年份和少數沿海地區,年最低氣溫仍會出現在嚴寒節氣之內。因此,要繼續做好農作物的防寒工作,尤其要註意保護牲畜越冬。
在嚴寒季節,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為6℃至8℃,比小寒高出近65438±0℃。“小寒嚴寒,冷成壹團”這句諺語說明,大寒節氣也是壹年中的寒冷期。小寒和嚴寒是壹年中降雨量最少的時期。
對於某些作物來說,在壹定的生長期,適當的低溫是必要的。冬性強的小麥和油菜通過春化階段需要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中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冬天壹年四季都很溫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生長過於旺盛,提前拔節抽薹,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種種植,采取有效的促控措施,是贏得高產的重要環節。
小寒和嚴寒是壹年中降雨量最少的時期。常年嚴寒節氣,南方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南方大部分地區5 ~ 10毫米,西北高原山區壹般僅1 ~ 5毫米。華南地區冬季幹旱越冬期,耗水量小,農田用水供需矛盾壹般不突出。在雨雪稀少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耕作習慣和條件,在不同的區域適時澆水,無疑對小麥作物的生長大有裨益。
二十四節氣:“十二月中旬,前遇(小寒)。”地上的雪不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冰冷景象。在此期間,鐵路、郵電、石油、輸電線路、水運等部門要特別註意采取措施,盡快防範大風暴雪等惡劣天氣。農業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大寒節氣,各地農活還少。北方的人們忙著積累肥料和堆肥,為春天做準備;或者加強牲畜的禦寒防凍。在南方地區,小麥和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仍然得到加強。廣東嶺南地區有結合嚴寒捕捉田鼠的習俗。因為此時農作物已經收割完畢,平時看不見的田鼠巢穴暴露在外,大寒成為嶺南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契機。此外,全國人民還利用嚴寒氣候的變化來預測來年的雨水和糧食豐缺,便於及早安排農事。比如嚴寒天氣二三月多雨(廣西),嚴寒天氣農民豐衣足食(江西),嚴寒天氣人心不安(福建),嚴寒白雪會創豐年(貴州),嚴寒導致無風幹旱。
二、嚴寒節氣的習俗
1,大寒迎新年
其實,作為臘月的最後壹個節氣,大寒是壹個農閑季節,但家家都“忙”——忙著過年,這就是“大寒迎新年”的習俗。所謂“大寒迎新”,是指大寒至農歷新年期間,民間會有壹系列活動,概括起來至少有十種習俗,即吃糯米、喝粥、喝酒、做牙、掃塵、糊窗、蒸供、趕婚、趕集。
“吃糯米”是大寒節氣的日子,古人流行吃糯米做的食物。
“喝粥”就是“喝臘八粥”。臘月初八喝粥的習俗由來已久。這種粥是用米、豆、棗、蓮藕、花生、枸杞子、栗子、堅果、桂圓、葡萄幹、核桃做成的。
“狂飲”是指放開宴飲,盡情飲酒。東漢蔡邕《獨斷》說:“臘者,歲末大祭,官筵飲酒。”。
“制牙”又稱“制饕餮”,原是祭拜土地公公的儀式,所謂“牙疼”即由此而來。造齒講究“頭齒”和“尾齒”。頭牙在農歷二月二,尾牙在十二月十六,壹家人坐在壹起“吃尾牙”。
但對於員工來說,尾牙並不好吃,因為用人單位往往在飯桌上決定員工來年的去留,所以有“吃頭牙粘嘴,吃尾牙省心”的說法。尾牙飯很豐富,硬菜少不了壹只雞。以前辭退不太好說,我就用雞頭做標誌,表示雞頭在辭退誰。
因為這個“潛規則”,為了讓辛苦了壹年的員工好好利用年終聚餐,壹些好心的雇主會把頭轉向自己,或者直接摘掉腦袋。現代企業流行的“年會”,就是豐盛美食的遺產。
“除塵”又稱“除舊”、“除塵”,是壹種大掃除:“家家粉刷墻壁,掃去不祥”以掃除厄運;反之,“臘月不除塵,來年招瘟疫。”除塵壹般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也就是“祭竈”的日子進行。除塵的時候要避免言語,講究“無聲勝有聲”。
“貼窗戶”就是用新紙貼窗戶。"貼上窗戶以求好運。"為了美觀,有些人會剪壹些吉祥的圖案貼在窗戶上,所以也叫“貼窗花”,壹般在臘月二十五舉行。
“蒸供”是為祭祀準備的供品。過去祭祀用的餅、糕、饅頭都是用面粉蒸的,所以叫。
“趕婚”,迷信說法是臘月末,神仙上天“述職”。這時候天各壹方都不用選日子這時候結婚,又是農閑時節,所以民間老場景是“農村忙著嫁人”。
“集市”,即趕上新年的傳統聚會,購買臘祭用品和購買年貨。
“洗澡”和“除塵”的用意是壹樣的,都是做好個人衛生,意味著洗去壹年的煩惱和黴運。所以年底再忙也要去理發洗澡,也就是老話說的“有錢就洗澡過年。”
“大寒迎新年”的習俗還有很多,各地不盡相同,但主題基本都是圍繞著“祭祀”展開的,有的還存在。為什麽會這樣?漢代應劭《風俗》中的“臘”篇明確記載:“臘狩獵者狩獵動物,以祭祀祖先。或曰:“若為蠟工,則收之,新之交之,則賞之以大祭。“大寒所在的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最早的源頭就在這裏——祭祀月。所以祭祀是大寒節氣之後古人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事情。
2.美味的食物
根據中國的習俗,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從大寒到立春期間有許多重要的民間習俗和節日。例如,豐盛的食物,廚房祭祀和除夕,有時甚至中國最大的節日春節,都在這個節氣裏。嚴寒節氣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是壹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尾牙起源於祭拜土地爺為“牙”的習俗所謂二月初二為第壹牙。從現在開始,每隔二日、十六日為“齒”,恰好是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齒。像二月二,威亞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壹天,買賣雙方會舉行宴會,水煮雞是宴會上必不可少的壹道菜。據說明年雞頭面對誰老板就炒誰。所以有些老板壹般會把雞頭對準自己,讓員工回家後可以放心享用美食,過個安穩年。
3.吃糯米
嶺南民間諺語有雲:“小寒大寒,無風而寒。”在傳統節氣中極其寒冷的日子,廣東民間形成了吃糯米飯的習俗。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場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壹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上臘肉、蝦米、魷魚幹、香菇,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壹天。糯米味甘性溫,有禦寒滋補的功效。由於大寒和立春的過渡,講究的家庭也適應了飲食的季節變化。
4.喝雞湯,燉蹄子,做湯。
江蘇民間有“壹百九十壹雞”的傳統飲食習俗。雖然大寒節氣在農歷九月左右,但南京人還是要喝雞湯。燒雞壹定要用老雞,或者單獨燉,或者加人參、祭品、黑木耳燉。雞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非常適合在寒冷的冬天享用。不過南京最有特色的還是酸菜頭和燉蹄子,是南京人特有的。這個時候小雪的泡菜很好吃。蹄子有骨有肉,肥瘦相間,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酸菜蹄子可謂是葷素結合。肉香,菜鮮,符合科學膳食的要求,方便家庭烹飪。臘月,老南京還是喜歡做湯吃。北方的湯趨向於幹稠,南方的湯趨向於清淡細膩,而南京的湯則取南北之長味,既不太濃也不淡,又有於鮮的鮮或甜。南京冬天喜歡喝湯的原因之壹是原料簡單,復雜簡單,有價值。肉末、豆腐、山藥、木耳、紅薯、榨菜等。都可以做成壹鍋熱湯,加點香菜,加點白胡椒粉,全身都會冒著熱氣。
5.買芝麻桿
過去,在寒冷的季節,人們經常在街上搶購芝麻稈。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稈撒在步道外的馬路上,讓孩子們踩碎,諧音“踩舊”。同時,“碾壓”和“老”的諧音,寓意“壹年四季平安”,以獲得壹個好的新年祝福。
6.蒸糯米飯
天津人會在臘月最冷的時候蒸臘米。所謂蒸臘米,就是在寒冷的季節,每家每戶都會拿出壹些好米,洗幹凈,然後鋪在蘆席上,涼了之後晾幹,存放在幹凈的瓷缸裏,哪怕保存幾十年。夏天吃這種米可以避免拉肚子;老年人或體弱者用蒸過的糯米煮飯。對脾胃有好處。
7、吃涼糕
吃“涼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祛寒糕”是年糕的壹種,不僅因為它的糯米含糖量比大米高,吃後使全身感到溫暖,有溫補寒氣、潤肺健脾胃的功效,還因為人們選擇在“大寒”之日吃年糕,也有“高年”之意,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所以在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之日,全家人分頭吃年糕,既有吉祥的味道,又能驅散身上的寒意,所以被稱為“消寒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