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同源雙峰並存
傳統上中國曾說兩大學術體系形成於相近時期,以陰陽五行精氣三大哲學概念為理論基石,語言文化相通,都是對人體科學的探索。醫家重在防病治病,以延年益壽,道家以修身養性為最高境界。
《黃帝內經》是中醫文化的源頭,它的問世結束了我們祖先醫療的原始狀態,開創了文明教育的社會潮流。它的完成絕不是孤立的文化現象,而是優秀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先秦時期,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是老子和孔子,他們是同時代的人。老子寫了《道德經》,開創了道家學派,孔子的言論集是《論語》,開創了儒家學派。此後,百家爭鳴,互相攻擊,取長補短,開創了後世思想文化的先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孔子還寫了《易傳》,這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黃帝內經》的開篇之作是蘇文的古代天真理論。第壹個是“古人者,知之,學陰陽,和數招數”,“形神兼備”,“無,真氣隨之”,“靈在內”;以及“養天地,抓陰陽,呼* * *氣,自主護神”;“德是全方位的”,“集中於整體,行進於天地之間,延伸於音像之外”;“外無無用,內無思想之患”,“治天地,如日月,辯星辰,順陰陽,分四季,自古就與道有約。”古代和中世紀的“真人”、“智者”、“聖人”、“聖賢”四種養生方法,都能達到修身養性的境界,其思想理論基本來源於道家,同樣。與“塵”“重氣以柔”“清玄”“簡簡單單,少私心少欲,學無後顧之憂”“說到底,靜即是待生”等養生思想相吻合。蘇文的四氣調神論論述養生要與春夏秋收冬藏同步,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在生長之門隨萬物浮沈”,從而達到莊子所倡導的“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的理想境界。《蘇文·陰陽應相象》說“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紀,變化之父母,生死之源,萬神之宅”。從本質上講,陰陽是天地之道,萬物之主,變化之源,道之所。說“道”的人,是《老子》中“道可為道,而為不凡”的具體論述。他們都認識到“道”是天地之源,萬有之門,它沒有質的規定性,沒有神秘的精神實體,所以稱之為“眾神之家”。萬物都要遵循這個規律,所以也叫“萬物之規”。
以上三部奠基之作,如同“三創”,使《黃帝內經》成為壹部巨著,內容豐富,從無到有,從無到有。它由《蘇文》和《靈樞》組成,分為上下兩部分。每部九卷,共十八卷,共八十壹篇。《老子》等二十九篇,分為《陶靜》、《德經》,九十九篇的數量與《老子》八十壹章不謀而合。都說大道無心,妙不可言。由此可見,《黃帝內經》與《老子》不僅內容相似,而且形式相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老子說:“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萬物負而持陽,沖而和。《說文》解釋“壹”說:“唯太極,道立壹,天地分萬物。“‘壹’代表宇宙分裂前的混亂狀態。”四賢《陰陽心源變化》說:“陰陽不判,氣雜。空氣若含陰陽,則清則濁。清則浮,濁則沈,也是自然。升為陽,降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伏羲八卦以壹個太陽開天,老子曰:“過去得壹個,天就清了,地就平了,神就靈了,谷就滿了,萬物就明了,諸侯得壹個,以為天下正。”“壹”是陶的別稱。它的意義是偉大的!壹、兩相生三,如天地、陰陽、水火、日月、雌雄等。,都是壹個和兩個相位產生的,相對變化。天地和合,天時有利,陰陽相擁,萬物化為水火,吉吉,六氣相安,日月相推,宇宙發光,男女精進,人類孕育。所謂“大道無形,生天地,大道無情,日月運行,大道無名,萬物生長。”(《昌經》)
道家常用“混元”、“空”、“亂”、“晦氣”來代表宇宙發展各個階段的自然現象。《雲七記·卷二·混元混穴開晦氣部》壹書解釋說,“混元”是“混沌”之前生命力的開始。元氣運行,然後世界屹立;“空”是壹個在廣闊無垠和超越陰間的地方,生命力在那裏誕生。人生太虛無,太壹成不變三氣清。三氣混沌,生於玄妙洞天,立於洞天而立於無,生於無,立於空而有,空而無,空而無。上氣為始,中氣為元,下氣為玄。徐安琪生於氣,元氣出於穴,元氣出於元。所以有句話叫:生二,生二,生三,三化九,真氣全天明,我凝成地,中氣調和成人。三齊分,萬世生,日月照,五夜照。
《蘇文·論陰陽之分》說:“陰與楊燦,以三計,以壹百推,以壹千計,以壹萬推。壹萬個大得數不過來,但是需要壹個。陰陽有壹到三的變化,從三到壹萬,從壹萬到無數,構成了宇宙萬物,從有限到無限,從無限到有限。博士和道家就是這樣以循環往復的方式仰望宇宙,俯瞰類別的繁華,可謂空谷滿堂,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