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藥治療痛經?月經期間會出現痛經。拿月經開玩笑的人很沒有同情心。如果疼的只能蜷縮在床上,那就是很嚴重的痛經了。月經是排出體內毒素的壹種方式。下面是如何用中藥治療痛經。
痛經中醫怎麽調理1 1,腎氣不足型?
主要癥狀:經期或經期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面色蒼白,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長,面色晦暗,舌質淡,苔薄,脈沈。
治療: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治療:調肝湯(傅青主婦科)。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甘草、山藥和阿膠。處方中巴戟天和山茱萸補腎益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止痛;山藥、甘草滋養脾腎,生精血。全方* * *起到補腎益精養血,止痛的作用。如果月經量少,要加鹿角霜、熟地黃、枸杞子。腰骶部疼痛者,可加入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氣血不足。
主要癥狀:經期或經期後小腹隱痛,經量少,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
治法:益氣養血,和中止痛。
治療: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和麥芽糖。處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麥芽糖養血、和中、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胃活血。要想補血,先建中州。本方具有益氣養血、和中止痛的功效。
3.氣滯血瘀型。
主要癥狀:經前或經中腹脹疼痛,拒按,胸痛,乳脹疼痛,月經不暢,經色暗有腫塊,腫塊下少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或弦強。
治療: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治療:膈下逐瘀湯。若痛經嚴重伴有惡心嘔吐,可酌情加入吳茱萸、半夏、莪術;若伴有腹脹或肛門疼痛,可加入姜黃、川楝子。感冒患者小腹冷痛,酌情加入艾葉和小茴香;對於發熱、口渴、舌紅、脈數者,酌情加梔子、連翹、黃柏。
4、寒凝血瘀型。
主要癥狀:經前或經中腹部冷痛,拒按,月經血少,色暗塊狀,肢冷,面色蒼白,舌暗,苔白,脈緊。
治療: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治療:溫經湯。如出現痛經,可酌情加入元胡、小茴香;若腹部冰冷,四肢不溫,則加熟附子、巴戟天。如果月經期間,腹部連續疼痛,喜溫壓,月經量少,色淡質薄,四肢畏寒,腰骶冷痛,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沈細,遲或澀,則為虛寒引起的痛經。治痛宜溫經養血,用大營湯加小茴香、補骨脂。
5、濕熱蘊結型。
主要癥狀: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甚至腰骶部疼痛,或平時輕度腹痛,直至經前疼痛加重,月經量多或經期長,月經量色紫紅色、稠或有血塊,平時白帶多,黃稠腥臭,或伴有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或細。
治療: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治療: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和延胡索。處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利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止痛。全方具有清熱燥濕、化瘀止痛的功效。如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可酌情加入槐花、地榆、馬齒莧;服用量大者,酌情加黃柏、椿皮。
以上是中醫如何治療痛經的介紹。雖然中西醫都可以治療痛經,但西醫更註重快速有效的治療,而中醫治療是通過內服中藥來慢慢調整和改善痛經,從而達到根治的療效。所以中醫在治療上比西醫更有優勢。大家不妨試試中醫調理痛經的方法,希望對痛經患者有所幫助。
如何用中藥調理痛經2 1、寒性痛經——桂圓紅棗姜茶
這種痛經在經期前或經期會感覺小腹發冷,腹部敷上熱水袋後會舒服很多。這往往屬於寒性痛經,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中吃了太多的寒涼的東西或者長期受寒引起的。所以這類女性要註意了。以後盡量少吃生冷食物,穿衣註意保暖,壹切以暖身為主。
相關癥狀:面色青白,舌苔淡暗,手腳冰涼,怕冷,月經血少,色澤暗沈,結塊。
治療方法:多吃溫性食物調理氣血,如紅糖、生姜、牛肉、羊肉等。經期可以自己煮桂圓紅棗姜茶,當歸生姜羊肉湯,溫暖全身。
2、濕熱痛經——芹菜牛肉粥
這種痛經在經期前或經期會感覺小腹發熱,背部疼痛。如果日常飲食習慣辛辣刺激,往往是濕熱痛經。這樣的女性要註意飲食清淡,以後少吃辛辣食物。
相關癥狀:平時經常上火,舌質猩紅,舌苔發黃,月經量大且月經期長,經血稠而暗。
治療: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辛辣刺激,多補充蔬菜水果,經期煮芹菜牛肉粥,滋補降火。
3.氣血不足型痛經-黃芪烏雞湯
這種痛經在經期前或經期會感到小腹隱隱作痛,特別是無力無力感。這主要屬於氣血兩虛的痛經,這種痛經的治療主要是補腎填精。
相關癥狀:月經血少,小便長,舌苔薄,經常頭暈。
治療:日常飲食註意滋補腎陽,用黃芪烏雞湯熬制調理,經期後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血瘀痛經——二皮蜜
這種痛經在經期前或經期會感到小腹刺痛,並伴有胸部和肋骨的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