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
①體針療法
取穴:要點:背三針,鳩尾,筋脈收縮,腰奇,間歇使,額三針,旺。配穴:中脈、趙海、神門、關元、三陰交、足三裏、太元、三沖、鐘山、雪海。
治療:要點為主,每次酌情選取4 ~ 6個點。取背部0.6 ~ 1.5寸芒針沿督脈穿入,如神道透陽關、神道透大椎、腰透陰關。進針1分鐘後以中頻(120次/分鐘)扭轉。額三針是沿膀胱經貫穿雙側美沖穴的兩針,此連線與底邊為等腰三角形,另壹頂點沿督脈貫穿。瀉法適用於其余穴位的致病因素,補法適用於身體虛弱。針保持15分鐘,每天1次或隔天1次。
療效:以上124例,結合三元辨證治療,顯效85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1.06%。
②頭皮針
穴位:癲癇點、頂中線、額中線、頂中線、枕上中線、顳後斜線。癲癇病穴位置:風池穴上方1寸,斜方肌末端。
治療:進針後,用G-6805治療儀施加低頻脈沖電30分鐘。如果攻擊比較嚴重,可以適當延長開機時間。通電時以到達前額有麻木感為佳,也可采用針刺對腦電圖病竈進行通電。1次隔天。
③穴位埋線
取穴:要點:脊正中,筋收縮。配穴:大椎、長強、鐘山、中脘、氣海、內關。
治療:壹次選擇1主穴,根據辨證選擇1 ~ 2配穴。常規消毒要點後,切開皮膚,用3 cm羊腸線埋線,不縫合。18穿刺針埋線配穴。每次埋線為壹個療程,每個療程持續3個月。療效:用此法治療816例,顯效678例,有效138例,總有效率100%。大多數患者埋線1 ~ 4次。
(2)口服中藥
口服中藥比較多,效果也不太壹樣。中醫講究“對癥治療”,同壹種藥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癲癇患者。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
(3)石菖蒲,常用中藥:
苦,苦,暖。心經和胃經。祛濕、開胃、開竅、化痰、醒神、益智。是最常用的抗癲癇中藥,用於治療癲癇、健忘、耳聾。
馬蹄香:
味微辛,苦,甜,淡,香,平,無毒。歸肝、腎、小腸、膀胱經。口服利尿、通淋、清熱鎮驚、消暑、祛風、理氣、散結、活血的功效。
鉤藤:
味甘,微苦,微寒,入肝、心包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止痙的功效,適用於肝陽上亢、熱盛風動所致的驚風。鉤藤的主要成分是鉤藤堿和異鉤藤堿。該藥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能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有防治癲癇發作的作用。牽牛花:
又苦又冷;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通便,化痰洗飲,殺蟲攻積。用於氣逆所致的水腫、便秘、痰飲、氣喘、咳嗽。纈草:
味辛微甘,性溫,入心肝經,安神祛風,解痙生肌,止血止痛,治癔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