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力丸:溫陽益氣,活血化瘀。可用於胸痛、胸悶氣短、心悸、冠心病、心絞痛等。由心陽虛、氣滯血瘀所致。
2.加味生脈飲,由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附子等組成。每次服1丸(10 ml),每日2-3次。其他如補腦丸、扶正脈沖增強劑等也可選擇作為參考。
3.樂齡建中湯(和記舉方):黨參20g、黃芪20g、茯苓15g、炙甘草12g、生姜6g、大棗10g、桂枝12g、桂心12g、阿莎麗5g、半夏12g。處方中黨參、黃芪、炙甘草補氣,桂枝、肉桂、阿莎麗補心陽;茯苓、半夏健脾化痰;當歸、麥冬、白芍養血養心;生姜、大棗調和營衛,* * *具有溫心陽、養心健脾、安神定誌的作用。若四肢冰冷,大便溏薄,尿頻,脈細,屬陽虛寒實,可加12 ~ 15g,溫補心腎陽。
脾胃共居中焦,中焦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營衛之所。無論是內臟疾病還是其他內臟疾病,脾胃的調節在臨床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從到葉,脾胃病的診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董源的脾胃學說在健脾方面很有創見,但在減胃養胃方面不夠。葉治療脾胃以東原為主,補其不足。發展在於降養胃,同時他還註重運脾增脾,從而使脾胃病的證治更加完善。
近年來,筆者查閱葉《醫案臨證指南》壹書,發現葉養胃陰學術思想應用經驗十分豐富。即使今天用於臨床,仍然有壹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就葉養胃養陰學術思想的運用,簡要分析如下。
味甘,清涼潤澤,清養胃陰
此法以味甘、甘涼生津之藥為主,用於《臨床指南醫案》胃陰不足,散在胃脘痛、厭食、脾胃門戶等癥。葉認為,胃陰虧虛的主要原因是燥熱、不再病傷、藥物運胃津液。癥狀不是饑餓,食欲不振,味道不好,聲音低沈,沮喪,口渴,冷飲,口苦,舌嫩,脈細數等。臨床表現以胃陰不足、熱不安為特征。治療應該是甜的,涼爽的和濕潤的。甘涼能解燥清熱,潤燥能滋養胃陰,從而達到清胃陰的目的。當津液恢復後,可以恢復升胃降胃的功能。所謂“胃要減和”,就是他的壹大發明。這種方法起源於《金匱要略》中的《脈門東湯》,並得到發展。常用品如北沙參、麥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甘草、甘蔗汁味甘、涼、潤,滋陰生津,使胃陰降暢。用糯米、糯米、大棗等味,養胃補脾氣,以助提升。當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脾胃升降恢復正常時,九竅不和之證就會自益。臨床上常采用此法治療小兒厭食、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陰不足者反復不愈。
若胃氣不暢,便秘明顯,葉氏取半個皮月丸,用火麻仁、甜杏仁、生白芍、薏仁等品潤腸。不提倡攻,因為“腑宜補”,胃陰可養,胃氣自然順。葉稱此法為“通法”,是他用藥的專長之壹。
養胃醒神,首先要把肝準備好。
這種方法主要見於《醫案臨床指南》中,如以木取土、吐血等。用於肝胃陰傷,精神損傷,木火上升,風陽擾胃者。癥見脅痛、惡心、幹嘔、胃灼熱、頭暈目眩、四肢麻木、咽幹唇紅、舌紅或舌苔薄、脈弦數。臨床表現除了肝胃陰液不足外,還包括風陽擾胃的癥狀。對於這種綜合征,治療難度較大。疏肝理氣會擔心其辛燥傷陰;補中焦益胃怕滯。葉治療經驗豐富,提出“藥不可輕用”。主張在調理中焦的同時,必須先備肝,即養胃平肝。認為手法、對甜味的堅持、提升、柴火的提升,其實都是健脾藥。如果用於肝胃陰患者,只能是很少有效。因為“肝剛臟,宜柔宜和。”胃是陽土,要涼潤。“酸能主肝,斂陰生津,甘能使津歸。阿膠、生地、白芍常用來養肝柔肝。人參、麥冬、知母、粳米、糯米、茯苓、小麥、大棗等。是用來益胃養胃的。選擇木瓜、烏梅、五味子、川楝子、桑葉、橘葉中的壹兩種做肝木。如果肝風內動,頭暈目眩,想當差,就要加牡蠣、天麻,以平定風陽。如果是悲痛、思慮等精神因素所致,葉家常用柏子仁、茯苓、遠誌、酸棗仁、川貝母等。,並從中選擇壹兩個作為兼容性。
幹糧養胃,商鞅補肺。
這種方法就是養土生金的方法,也是《內經》“虛則補其母”的方法。散見於臨床指南醫案,如咳嗽、吐血等,證屬肺胃陰虛。根據葉的觀點,主要有陽盛,或燥熱證,或病後肺胃陰傷,或津液處理不當,導致日常消耗胃液,忽視肺的供應。肺胃陰虛容易上火。所以臨床特點是胃陰不足,肺燥證。常見癥狀:咳嗽、嗆咳、舌燥咽幹、咽幹癢、咯痰不利、痰中帶血絲,或因氣逆而咯血、聲音低沈、氣短、口渴、喜冷飲、消化不良、大便幹燥、舌幹唇紅、舌紅無苔或有裂紋、脈弱。此時治療,葉認為不宜用散、白術散等。來補充土壤並產生黃金。因為這是健脾的藥,所以給脾虛的人用。也不宜“以咳治肺”,否則“上火壹天不如壹天”。提出了“以甜養胃,以食養肺”的治療原則。所謂“養胃液以補肺,甘涼為宜”,“先令其甘涼,使其胃樂,仿經義虛補其母”。甘藥使胃喜,即能培土,甘涼(寒)能養胃生津,能解燥清熱,也是土之榮,生金。反對調肺化痰、解苦導瀉的總原則,籠統地對待。當然,它們在臨床使用時,要權衡輕重,要麽以甘味藥為主,要麽以滋補為主。對於胃陰不足的患者,強調甘味藥。常用的有沙參、麥冬、扁豆、茯苓、粳米、大棗、糯米根等。肺燥嚴重者,重在滋補。常用的有沙參、麥冬、石斛、玉竹、天花粉、蔗髓、梨肉、生甘草等。如果兩種藥物的證候相似,則上述兩種藥物應合用。如果風溫肺燥,加桑葉、杏仁,味甘涼;若陰虛,患者咳嗽、噎血,則加鮮枇杷葉、杏仁、川貝母、白茅根,以潤寒降肺金;如果咳嗽嘔吐,胃裏咳嗽,用麥門冬湯加竹茹、枇杷葉,可以降胃;對於咳嗽、痰黃引起的咽幹咽痛者,加入鮮蘆根、冬瓜子、薏苡仁、杏仁、川貝母、桑葉,清涼潤肺,止咳化痰。
清胃陰,抑陽止血
血證無非寒熱,陰虛熱最難,絕非壹般止血藥所能有效。葉治療血液病有其獨到之處。清養胃陰,限陽化陽升,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是壹種獨特的用藥思路,值得遵循。常用於咳血、鼻出血等。證屬胃陰不足,絡損血溢。其病因病機多為內傷。究其原因,是因為五味相勝,腑臟陰傷,或因勞累過度,絡血溢於竅,血會被陰損而生熱,或胃陰不足,火虛而燒血絡。臨床證據表明,胃陰不足,表現為口幹饑燥、舌裂、無苔或低熱等。還有出血綜合征,如咳血,或有血絲痰,或鼻出血,量少,顏色鮮紅。久病後失血,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聲音低沈、氣短等脾胃氣虛癥狀,或便溏、脈弱。此時葉主張“胃藥宜在中宮”,“靜藥可制陽之動”。忌苦寒、溫燥、油膩。因為苦寒易傷胃氣,溫燥助火生津,滋補油膩有滯澀之弊。所謂中宮坐胃藥,葉氏多以甘寒之品,如北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等平陰藥,以養胃陰,清虛熱,控陽。對於長期失血、胃氣不足者,宜甘或緩之品,如山藥、生扁豆、茯苓、糯米根、粳米、大棗、炙甘草等。,用於支持中溫和益胃,清胃養陰劑選用1 ~ 2味或2 ~ 3味。這樣既養胃陰又益胃氣。具有扶正而不溫,益陰而不涼滯的配伍特點。健胃不養胃,陽生陰,陰盛,陰配陽,陰控陽。皮疹行動引起的陽虛火虛,可自行克制,出血之證亦可治愈。所謂“陽致失血皆陰虛,必久填臟陰,愈自盛。”至於止血藥的應用,葉用藥是在辨證的基礎上,針對病機,適當使用壹到兩種涼血止血藥或活血止血藥,真正做到辨證論治。並告誡我們,“不要見血就潑冷水。”他常用的止血藥可以模仿,如參三七、桃仁、丹參、牛膝、藕節等。牡丹皮、涼血止血荷葉汁、紫蘇、降香、郁金等。,都以“降氣即降火”、“降氣即止血”、“止血不忘活血化瘀”為宗旨,盡量避免寒涼之弊。筆者在臨床上稍加改動此法,應用於以肺胃陰虛失血、陰虛火旺為特征的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咯血,每次均有療效。可見,葉的方法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