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吹花嚼心,留香唇齒”。古代沒有牙刷牙膏?古人是怎麽刷牙的?

“吹花嚼心,留香唇齒”。古代沒有牙刷牙膏?古人是怎麽刷牙的?

俗話說“寒從腳起,病從口入”,牙齒和口腔的衛生對健康非常重要,所以每天早晚必須做的壹件事就是刷牙。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壹點,並開始使用壹些原始的方法來保持牙齒清潔。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古代人刷牙的方式也在不斷改進。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最早的“牙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歐洲直到17世紀才出現,比我們晚了600年。

在遠古的氏族社會,人們群居,以捕魚、狩獵和采集野果為生。隨著火的發現和使用,人們的飲食條件有了質的飛躍,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但是每次吃完食物後,都會遇到殘渣塞到牙齒裏的尷尬事,既不舒服也不衛生。

古代沒有牙簽剔牙。我該怎麽辦?

所以古人找來細小的樹枝和魚刺,或者直接用指甲把牙縫裏的殘渣摳掉,然後用清水漱口,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那時候的人大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對牙齒和口腔的好處,只是覺得很舒服,完全自然。後來,洗牙的習慣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最原始的口腔衛生和清潔行為。

最早的牙齒和口腔保健概念誕生於商代。眾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因刻在動物骨骼的龜甲上而得名。在《殷墟書》中,我們發現了很多與牙齒有關的詞語,比如“齲”字底部排列在口腔中的牙齒形狀,頂部有壹只彎曲的小蟲在吃牙齒。“法”字更形象,也代表了牙蟲的意思。

葡萄酒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元代以前,人們多喝低度發酵酒,但如果喝多了,也會引起牙齒腐蝕。陰人特別喜歡喝酒,所以經常患牙病。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關於“病牙”的記載有40多處,對各種口腔疾病進行了細致的劃分。

據《禮記》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養成了每天起床後用鹽水漱口清潔牙齒的習慣。漢代醫書《養生方》中有“早晚不可除齒”的說法,主張漱口防治口腔疾病。西漢時期,齊中名醫淳於髡認為齲齒的形成有兩個原因:壹是睡覺時用嘴呼吸,二是吃飯後不漱口。他讓病人每天用苦參湯漱口,壹天三升,壹周之內就能治好。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漱口,不僅是飯後,睡前也要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遠離疾病。除了用清水漱口,還有鹽水、濃茶、中藥湯等多種材料。鹽水不僅可以消毒,還對牙齒有保健的作用;濃茶可以調理脾胃,消除煩悶;中草藥熬制的湯劑能有效預防和治療齲齒及其他牙齒疾病。

漱口方法簡單易行,大大提高了古人的衛生習慣和生活質量,對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漱口的缺點,即無法徹底清除牙縫間的食物殘渣。所以古人發明了壹些擦牙刷牙的方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手指清潔牙齒。這種方法有著悠久的傳統,最早的相關記載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袁磊有記載說,鹽或藥放在嘴裏嚼,或抹在手上來清潔牙齒。敦煌莫高窟位於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其輝煌的壁畫舉世聞名。

在著名的壁畫《老杜叉的聖變》中,有壹幅有趣的擦牙圖。只見壹個剃了五大三粗頭發的受戒人,蹲在地上用手清潔牙齒,左手拿著壹個長頸瓶,右手放在牙齒上“刷牙”。畫像栩栩如生,向世人展示了古代人擦牙的形象。

從唐朝開始,人們就學會了用布而不是手指來擦牙齒。人們在手指上纏上幹凈的白布來擦牙齒,有時中草藥會浸在布裏。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也是“掛絲診脈”的開創者。他將民間偏方整理成《千金要方》,獲得了“藥王”的美譽。孫思邈出身貧寒。長大後,他逐漸對老莊的道教產生了興趣。他長期隱居太白山,綽號“妙應真人”。

《前進方耀》“牙病”壹章中有這樣壹句話:“每天往嘴裏放壹點鹽,用溫水漱口,用擦牙布擦牙,連續五天同時拍打壹百下,牙齒就會變得緊實、緊實。”唐代佛教碑文《法門寺》中有“擦牙布百件”的記載。這些擦牙布是朝廷供奉給佛陀的。

如果說唐朝是中國中世紀的“昏”,那麽宋朝就是現代社會的“早”。

宋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壹個高峰時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療衛生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發現了楊柳枝在牙齒護理中的特殊作用,於是“早晨嚼口香糖”的方法開始出現。人們將柳枝浸泡在水中,直到變軟,再將其中的壹段拍扁,使其中的植物纖維散開,形成“牙刷”狀,可以全面清潔到口腔的每壹個角落。

這種用柳條制成的擦牙工具,柔軟堅韌,不僅能有效去除食物殘渣,還能讓人感覺清潔起來很舒服。此外,楊柳枝還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藥用價值,自然成為人們刷牙清口的最愛。在宋代的許多醫學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記載。

據民間傳說,用楊柳枝刷牙的方法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發明的。釋迦牟尼非常講究個人衛生,把飯後刷牙列為子女修行的內容,嚴格限制。在我們的印象中,觀音菩薩總是左手拿著凈瓶,右手拿著楊柳枝,可見佛教對柳樹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古代,洗頭叫“浴”,洗身叫“浴”。印度佛教經典《佛說溫室沐浴經》中記載了標準的沐浴方法,提到了清潔身體的七樣東西:燃火、清水、浴豆、膏、純灰、楊樹枝、內衣。佛教在漢代從天竺(古印度)傳入中國。這種用楊柳枝清潔口腔的方法對漢族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考古研究,大約在唐朝末期,中國的人們已經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牙刷,人們刷牙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5年,成都唐代灰坑出土4把骨牙刷柄。它長17.8cm,前寬後窄,頭部有12個植入孔,兩排六個孔,與現代牙刷十分相似。

無獨有偶,1953年,赤峰遼國馬旭墓中也發現了兩把骨制牙刷柄,放在壹個白瓷盆中,裏面還有壹個鍍金龍紋的銀碗。三者應該是古人洗漱的配套工具,體現了遼國牙刷的先進制造技術。

在古代,沒有塑料。壹般來說,牙刷柄只能由動物骨頭、竹枝和木頭制成。頭部鉆了兩排細孔,嵌了刷毛,刷毛壹般是馬尾辮。日本佛教高僧道元曾經在中國生活過,回國後寫了《真眼》壹書,書中詳細記錄了1223年中國山寺僧人刷牙的場景。

古人不稱這種清潔口腔的工具為“牙刷”,而稱之為“牙刷”。“牙刷”壹詞的第壹個發明者是南宋的嚴永和,他在《方繼生》壹書中第壹次提到了“牙刷”。“每天早上用牙刷刷牙,然後用皂莢粉制成的汁液刷牙,可以避免牙病。”

宋代出現了專門生產經營刷牙工具的店鋪。南宋都城臨安市場,店鋪熙熙攘攘。“雜品”裏陳列著鏡子、木梳、鍋碗瓢盆等各種洗漱用品。

商品交易的繁榮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把刷牙當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牙刷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這個時期甚至出現了最早的牙膏。宋代將柳枝、槐枝、桑枝等中草藥熬成“糊狀”,與姜汁、牡丹粉混合,用以潔齒。

刷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事,但在中國古代,卻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追求的提高。從最早的漱口、擦牙,到宋代的植物牙刷、草本牙膏,中國人的口腔衛生不斷改善,口氣清新,壽命更長。自宋代人們使用牙刷以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對現代人文明生活方式的壹大貢獻。

  • 上一篇:據說喝酸奶可以治便秘。這種方法真的有用嗎?
  • 下一篇:口腔潰瘍如何快速治愈?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