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的時候應該吃什麽?
治療的原則只有壹個,那就是祛濕。因為中焦濕熱的各種癥狀都是由濕邪引起的,所以祛濕就成了治療中心的常用方劑,如蒿芩清膽湯或大元湯。因為蒿芩清膽湯裏的陳皮、半夏、茯苓,大元飲裏的草果、厚樸都是祛濕之品。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藿香、蒼術和飛機草經常被添加到這樣的處方中。
再加上痰濕同源,所以常見的濕熱證多為痰濕。因為脾為痰之源,肺為痰之貯器,中焦濕熱可蒸至濕,故可蒸至肺,引起咳嗽嘔吐。宜加減三仁湯,杏仁、生薏苡仁可清肺止咳,半夏可化痰,滑石、通草可利水,豆蔻、厚樸可香化濁。頸部、腋下也有痰結節,加紫金錠即可消散。即使是痰濕失明、耳聾、表情呆滯、反應遲鈍,或處於半明半暗狀態者,用石菖蒲俞金壽加減,用石菖蒲、何首烏、瓜蔞、浙貝母、半夏化痰開竅。
中焦濕熱的臨床癥狀
第壹,濕熱之邪壹直在人,從衛到齊;
二是因為脾濕困,胃腸癥狀特別明顯,消化功能也嚴重受損。比如不餓少吃,腸鳴便溏,胸悶脹氣,肌肉四肢以脾為主。所以,這個時候,妳的身體和四肢比上焦濕熱階段更困倦。
第三,病程長,病情纏綿,變化小,傳播慢,證候很少幾周幾個月變化。這是葉桂說的嗎?壹旦它不動了?而余根初更詳細的描述為?先頭痛,體熱,惡寒,無汗,身痛,麻木,惡心,口渴或不渴,午後較重,惡心,大便秘或暗,色如紅醬,黃濁溺,繼之以瘧疾,但寒熱模糊不清,或皮膚有淡淡皮疹,或紅或白,甚至熱而不冷,比夜熱。快的話三四個就搞定了,慢的話五七個就搞定了。;
第四,該病癥狀復雜,可多寒少熱,也可實熱惡寒或寒熱模糊。但畢竟邪氣要麽由陽轉熱,由陰轉寒,要麽深入臟腑,使病情加重,發生變化。
中焦濕熱治則
(壹)香開郁,苦燥化其濕,少助消除,疏泄氣機。
濕邪食滯,阻中焦,脾胃升降。腹脹、納差、嘔吐、便溏、舌苔白膩、脈滑。必須是香、苦、濕,行氣消傳導,就像正氣粉加減壹樣。
馬先蒿6(下背)、厚樸6、杏仁10、陳皮6、茯苓10、大腹皮10、雞內金10、焦三仙10。
加法和減法:
若仍有發熱惡寒之證,加紫蘇葉6片或10淡豆豉,以升陽祛濕。
如果舌苔黃而粗糙,大便不通,上腹腹脹滿,則加10焦檳榔、1大黃粉。
(2)通表裏祛濕化滯,理氣解郁。
濕邪郁結,困脾胃,腹脹,大便稀;對於皮膚經絡表裏不壹,全身疼痛沈重,表裏同病者,宜用通表裏,理氣之法。
藿香莖10(下背)、黃豆卷10、厚樸6、陳皮6、防己10、茯苓皮10、薏苡仁10、通草3、大腹皮10。
加法和減法:
若濕阻經絡,周身疼痛劇烈,應加秦艽10、桑枝30。
如果表氣不開,不能抗濕,加入紫蘇葉3、白芷3、炒豆豉10。
如果舌苔黃膩厚膩,腹脹不清,則加焦三仙65,438+00,雞內金65,438+00,檳榔65,438+00。
(3)芳香能散濕抑郁,甘淡,滲濕利水,散結行氣。
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失控,氣滯,陽郁,久釀熱,痰少,短紅,舌苔黃膩,脈軟,數不清。通過芳構化和輕度滲透。
10(下背)、厚樸6、陳皮6、杏仁10、茯苓皮10、滑石6、通草2。
(4)清濕熱使之通透[?/baa],輕滲、利尿、滑三焦
中焦濕熱,蒸達肌表。發熱,身痛,汗出不暢,表情淡漠,胸悶脹滿,惡心便溏,胸腹發白?/baa],舌苔黃膩,脈濡。用明宣傳,輕滲透的方法。
黑豆10、炒梔子5、前胡6、薏苡仁10、竹葉3、豆蔻3、連翹10、滑石6、通草3。
加法和減法:
若熱重於濕,且舌紅口幹,可在方中加入黃芩10、石膏6(先煎),使之清熱。/36]如果妳退休了,妳的病壹定會很輕。
濕邪嚴重者,以麻辣香為主解,方中可加河北6份、杏仁10份、冬瓜皮20份。
(5)祛濕清熱,通絡熄風。
濕熱蘊中焦,瘀滯筋脈,筋脈失養而迅速收縮,產生動風。頜劇烈,肢體抽搐,頸項強直,甚至角弓上翹,視物模糊,舌苔黃膩,脈細。用祛濕清熱,通絡熄風之法。
黃豆卷10、秦艽6、威靈仙10、炒地龍15、炒黃連5、海風藤10、絲瓜10、木瓜10、六壹散10(布。
加法和減法:
若暑邪不清,則加芳香清心之藥,以利暑濕,暑邪壹清,癥狀自動減輕。
若肝熱較重,加鉤藤15或羚羊角粉0.3(沖)。
如果舌苔黃膩厚,加焦三仙10,雞內金10,香米芽10。
(6)苦、溫、郁、濕,調動元氣破滯。
濕熱疫疾侵襲人體,致病因素在源頭。惡寒發熱,繼之以發熱但不惡寒,則益甚,頭身疼痛,胸悶脹滿,有時惡心反胃,苔白膩,如中間積粉,脈數。立足法治,開拓進取。
豆豉10、炒梔子10、檳榔10、厚樸3、草果2、知母3、赤芍6、黃芩10、焦三仙10。
加法和減法:
若濕邪郁滯於內,舌苔厚膩,宜溫燥解郁,苦潤通便。方中加枳實3片,大黃粉0.5片。
若濕阻絡腰痛,加獨活、防風、桑枝。
(7)疏通提升,調理後調理。
中焦濕熱減退而不清,脾胃功能減退。胸悶、饑餓、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苔白膩、脈沈緩。可以通過疏升,調理後來調整。
旋覆花6(袋)、木香3、砂仁2、枳殼6、白術3、神曲6、香米芽10、茯苓20。
加法和減法:
胸痛患者,加佛手片10,橙葉3,姜黃片6。
如舌淡,苔白潤,脈沈,加太子參3~6根,觀察未來,再根據其動靜討論糾正。
病後調理,防止復發是善後的主要方面。濕熱之後,就更重要了。因調理不當而復發壹般分為三種情況:1、食物恢復:因暴飲暴食而發熱;2、疲勞:病後太累,還有發燒;3、感冒恢復期:病後發熱新邪重感。所有情況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
(8)溫陽化氣,利水消腫。
濕熱後期,由於濕阻陽,溫熱失功,心陽下降,火不能化水,之氣溢。癥見心悸、頭暈、肢冷、體腫、舌苔薄膩、脈弱或遲。用溫陽利水之法,仿真武湯之意。
膽附片6(先煎)、茯苓15、白術10、白芍10、生姜3、生姜6。
加法和減法:
若出現陽虛、氣虛,則加黨參10、黃芪20、炙甘草10。如果中氣太弱,可以加人參粉3(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