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原則:清熱祛風利濕。
內治:四物消風湯、龍膽瀉肝湯。如伴有皮膚感染,可加入連翹、金銀花、紫花地丁、土茯苓、赤小豆。熱性便秘可增加黃疸和槐花。滲出時可加入地榆、車前草、馬齒莧、白花蛇舌草。
外治:地榆、大黃、蒼術、苦參、黃柏水煎外洗,或用杜詩粉外洗。
2、血虛導致風化幹燥:脾虛血虛,陰虛不能滋養皮膚,可引起皮膚風化幹燥,但見瘙癢粗糙。如果受到風、濕、熱的侵襲,濕疹可變為慢性,揮之不去。
治療原則:養血祛風,清熱利濕。
內服:養血祛濕止癢湯:當歸15g、生地15g、白芍15g、何首烏10g、蒼術15g、黃柏10g、土茯苓30g、白鮮皮15g、烏梢蛇65438。
外治:當歸30克,蛇床子30克,苦參30克,阿莎麗2克,皂角30克,水煎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