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大全 - 慢性腎衰竭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慢性腎衰竭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①脾腎氣虛(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腹脹便溏、小便短赤、口淡、肢冷、舌胖有齒痕、脈沈細。治療要補脾腎。

處方: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各65438±05g,附子、桂枝各65438±00g,白芍、淫羊藿、菟絲子各65438±02g,炙甘草6g。

②脾腎氣陰兩虛:面色萎黃,精神萎靡,心悸氣短,口唇幹燥,手足發熱,小便短黃,舌淡有齒痕,脈弱。治宜益氣養陰。

中成藥:參芪地黃丸、生脈飲。

③肝腎陰虛:頭暈頭痛,口苦咽幹,心煩發熱,腰膝酸軟,舌紅無苔,脈細數。治療要滋補肝腎。

中成藥:杞菊地黃丸。

④陰陽兩虛:腰酸腿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手足發熱,口幹口渴,大便稀溏,小便黃赤,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沈細。治陰陽要補。

中成藥:桂附地黃丸。

⑤濕濁:惡心嘔吐,頭暈嗜睡,面色晦暗,口中尿臭,苔膩。治療要降氣降濁。

處方:旋覆花15g,赭石20g,半夏10g,紫蘇10g,黃連10g,姜汁2勺。

⑥濕氣:水腫、小便短赤、胸腹水、心悸氣短、胸悶氣喘、不能平臥、苔滑。通過喝水來治療疾病。

藥方:茯苓30g,白術15g,桂枝12g,炙甘草6g或葶藶子10g,大棗15枚。

⑦血瘀:面色晦暗,唇色紫紅,指甲不對,舌上有瘀斑。治療要活血化瘀。

中成藥: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口服液。

  • 上一篇:黑發固發是什麽中藥?沒有副作用?
  • 下一篇:酸豇豆的腌制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