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病理學:
細菌性陰道炎又稱非特異性陰道炎,常見原因為異物(子宮墊、棉球、遺留紗布)、外傷、腐蝕性化學物質、過敏反應、放療後長期子宮出血、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均可為病原體創造條件,引起繼發感染。常見的病原體壹般是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
診斷鑒別:
陰道分泌物雖多,但不是泡沫狀、凝乳狀。革蘭氏染色後,顯微鏡下可發現非特異性化膿菌,但多項檢查未發現滴蟲和黴菌。
治療和預防:
如果有全身反應,要臥床休息,註意營養。局部治療的原則是:恢復陰道正常酸堿度,根據致病菌使用抗生素乳劑或粉劑。方法:用15乳酸或0.5%醋酸或1: 5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幹燥後塗抗生素乳劑或9粉,第1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