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板固定法始於公元4世紀,竹簡固定法早在葛的方子裏就有了。隋代方的《病源論》強調骨折的治療要“好紮”。唐代林道人治療骨折,骨幹骨折用杉樹皮固定;關節處的骨折要用絲麻繩固定,固定後要不時屈伸關節。這種固定局部骨折而不固定上下相鄰關節,並不時活動關節的原理和方法,成為夾板固定的獨特技術。宋代雷勇鐘芳用四塊長短不壹的夾板固定前臂骨折,與現代固定方法相同。有人提出,領帶的松緊度應取決於骨折類型,是緊還是松。橫向斷裂應兩端緊中間松;斜形骨折要中間緊,兩頭松。髕骨骨折用竹箍固定,是後來抱膝器的前身。明代王肯堂的《證治規範》詳細論述了捆綁式敷貼的使用,其中包含了杉皮和竹皮的雙重固定法。清代所著《醫宗金鑒》記載,肩部骨折用牛皮披肩固定,脊柱損傷用雪松木板固定,四肢骨折用小竹片、小雪松條制成的竹簾樹籬固定,髕骨骨折用抱膝治療。自1949以來,夾板固定得到了改進並應用於長骨幹骨折,平均愈合天數縮短了約1/3。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色理論、應用範圍、固色材料和固色方法的改進上。
上一篇:早上起床後口幹口苦是怎麽回事?怎麽解決?下一篇:手背癢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