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辨證治療。胎熱內蘊者,癥見大便不通,或排出少量灰綠色黏液性大便,腹脹,煩躁,哭鬧頻繁,面紅唇紅,口幹舌燥,苔黃厚,指紋紫,宜清熱散結,促進排便。癥狀較輕者可服用金銀花、甘草、黃連水煎調蜜;嚴重者用玲玲丹水煎汁,加適量蜂蜜,少量勤餵,以大便通暢為度,不必全部。對於胎兒不足,癥狀為大便不通、腹脹、臍膨出、嘔吐、面色蒼白疲倦、啼哭低弱、唇紅舌淡、舌苔光滑、手印呆滯。方劑輔以五味龔毅散:人參2g、白術4g、茯苓4g、陳皮3g、枳實4g、厚樸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次。
(2)外治。我們可以用拔臍法溫經氣,用導便法促其通過。
臍法:將蔥白七莖、生姜壹大塊、豆豉50g、鹽30g搗碎做成餅錠,在臍上加熱,用紗布包裹;排便指導方法:白蜜30g,文火煎制,稠時揉成錠。小孩小指大的話,每壹錠都取入肛門。
(3)西藥瀉藥的應用。最常用的是各種栓劑,比如甘油栓,或者灌腸劑,比如開塞露,副作用小,使用方便,避免了孩子吃藥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