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醫秘方 - 《中醫基礎理論—氣血津液學說》

《中醫基礎理論—氣血津液學說》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黃帝內經》中將人生活的場所稱之為“氣交”,“氣交”是下降的“天氣”和上升的“地氣”相互交匯的地方。人既然生活在“氣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萬物壹樣,都是由氣構成,並且是氣體中最精微的部分構成了人體。人體之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運動變化也就是人體的生命活動。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在中醫學中,“氣”具有多種含義,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稱“邪氣”;把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正氣”;把中藥的寒、熱、溫、涼,稱“四氣”。但這裏所論述的氣,是專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而言。

氣的生成

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壹是來源於父母生殖之精,即構成人體胚胎發育原始物質的先天之精;二是來源於從後天吸入的飲食中的營養物質和存於自然界的清氣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包括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氣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相對平衡協調才能發揮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這種生理狀態稱之為“氣機調暢”,如氣機失調,就會出現各種病理現象。由於氣的運動形式多樣,故“氣機失調”的形式也很復雜,如:氣的上升運動太過,稱“氣逆”;氣的運動受阻,在局部發生瘀滯,稱“氣滯”;氣的出入運動受阻郁結在內,稱“氣郁”。如平時聽得比較多的“肝氣郁結”,那是因為肝氣是上升,疏散的,壹旦肝氣的運動受阻,郁滯不通,就會出現噯氣喜嘆息,肝區疼痛等“肝氣郁結”的表現。

推動作用——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具有推動和激發人體生長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並且推動血液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當此作用減退時,則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減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輸布和排泄受阻等。

溫煦作用——主要是講陽氣能產生熱量,溫煦人體的作用。人體各臟腑經絡 的生理活動需要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血和津液都是液體,都需要氣的溫煦才能正常運行。陽氣愈多,產熱愈多,故有“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的說法。? 防禦作用——氣有維護肌膚,防禦邪氣的作用,與現代醫學的防禦屏障相關聯。氣的防禦功能強,人體不易發病。

固攝作用——主要是統攝和控制體內的液體,不使其無故流失。其中對血液則是防止血液溢出脈外,保證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

氣化作用——即通過氣的運動產生各種變化,其實就是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即是物質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營養作用——是指氣與各種營養物質結合,運行到全身發揮營養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血生成

血主要是由營氣和津液組成。營氣和津液都是來自於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質。《內經·靈樞》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是指脾胃(中焦)將攝入的飲食物化生血液的功能

血的功能

血具有很強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液在脈中運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的運行

血在血管中運行到達全身,為全身臟腑器官提供營養。

血,屬陰主靜,需要氣的推動作用才能運行至全身,同時也需要氣的固攝作用,防止在運行當中溢出血管外。? 血液能否正常運行,取決於氣的推動和固攝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和血管是否通利。如果以上因素失調,就會導致血液運行失常,出現運行速度異常,或導致出血。

津液,是機體壹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涕、淚等,同樣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液其實是津和液兩個概念,雖同屬水液,都來源於水谷精微物質,但根據其性狀、功能、分布部位不同,會有壹定的區別。壹般,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註到血管中,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註於骨關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但因津和液是可相互轉化的,故津和液常同時並稱。

1、生成

津液來源於飲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功能化生而成。?

2、輸布、排泄

這壹過程主要是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蒸騰氣化來完成。? 通過脾的轉輸,壹方面將津液輸送到全身;另壹方面,將津液往上輸送到肺。? 肺對津液的輸送和排泄,主要是宣發和肅降發揮功能。通過肺的宣發作用,將津液向外向上布散到全身,並將多余的轉化汗液排出。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多余的形成尿液排出。

腎所藏的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也是氣化作用的原動力。通過腎臟精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將有用的部分布散到全身,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功能

津液具有滋潤和濡養作用。主要體現於滲入到各臟腑器官孔竅,起滋潤和濡養作用;另滲入到血脈中,構成血液的壹部分。

氣和血的關系

(1)氣能生血

血液的主要成分營氣和津液,都是來自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物質。由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再由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血液,均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氣旺則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強。故在治療血虛病癥時,應配伍補氣藥。

(2)氣能行血

血屬陰主靜,氣屬陽主動,血液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如果氣的運行失常,就會導致血行異常,故在臨床治療時常配伍補氣、行氣、降氣藥。

(3)氣能攝血

血液能在血脈中運行而不溢出脈外,主要是依賴氣的固攝功能。臨床上治療因氣虛導致的出血病癥,常配伍補氣藥。

(4)血為氣之母

血是氣的載體,並為其提供充分的營養。氣是活力很強的物質,容易逸脫,所以要依附於血和津液才能在體內存在。如果氣失去依附,就會浮散無根而出現氣脫現象。所以血虛氣亦虛,血脫氣亦脫,在治療上多用益氣固脫之法。

血和津液的關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態物質,都具滋潤和濡養作用,都來源於水谷精微物質,故有“津血同源”之說,並且津液滲入血脈中,就成了血液的組成部分。?

在病理上,如果失血過多,血管外的津液可滲入到血管中,補充血液容量;同時由於血管外的津液大量滲入血管內,則會導致津液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幹燥等。反之,則可見血脈空虛、津枯血躁之象。所以對於失血患者,不能使用發汗、利尿等使津液耗損的方法;同樣,對津液虧損患者不能使用破血等方藥。

1.失血過多:因外傷失血過多、月經過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虛證。由於出血過多,日久則導致瘀血內阻,脈絡不通,壹方面造成再出血,另壹方面也影響新血的生成,繼而加重血虛。

中醫論血虛調理

血虛:是血液失常的壹種表現,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壹種病理狀態。引起血虛的原因很多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饑飽不調,嗜食偏食,營養不良等原因,均可導致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足,而導致血虛。

3.慢性消耗:勞作過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嘔吐下利等耗傷陽氣陰液;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久之則氣虛血虧;勞心太過,易使陰血暗耗,心血虧虛等,均可導致血虛。

血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對全身各臟腑組織起著營養作用。如果由於各種原因引起氣血虧虛則可出現壹系列的病證。主要可歸納為臟腑失於濡養、血不載氣兩方面引起的病證。? 臟腑失於濡養:壹般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色爪甲淡白無華、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皮膚幹燥、頭發枯焦,以及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血不載氣:中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

血虛,氣無以 附,遂因之而虛,故血虛常伴隨氣虛,病人不僅有血虛的癥狀,而且還有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氣虛癥狀。

再者,血為陰液,易生滋膩,淤阻血脈,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補血同時應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其次,氣可以推動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如氣的功能減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減退,又因“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虛均伴不同程度的氣虛癥狀,故在補血時不宜單用血藥,而應適當配伍補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之效。

  • 上一篇:沙冰圖片(夏日清涼的甜蜜誘惑)
  • 下一篇:排骨怎麽燒好吃?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