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含漱法簡介

含漱法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含漱法的起源 5 含漱法的操作方法 6 含漱法主治病癥 6.1 舌衄 6.2 牙痛 6.3 牙衄 6.4 口瘡 6.5 口臭 6.6 慢性咽炎 7 註意事項 8 參考資料 附: 1 有含漱法作用的穴位 2 有含漱法作用的方劑 3 有含漱法作用的中成藥 4 含漱法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含漱法 1 拼音

hán shù fǎ

2 英文參考

method of rinsing mouth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含漱法(method of rinsing mouth)為中醫治法名。是指用適宜的藥物煎水取液或配制溶液,漱洗咽部及口腔局部的治法[1]。用於防治口腔、咽喉疾病。本法藉藥汁與口腔、咽喉粘膜的直接接觸,而發揮清熱解毒、清瘡去穢、去腐除膿、清潔口腔等作用。

4 含漱法的起源

含漱法起源較早,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提出飯後漱口可以預防齲齒。唐?王燾《外臺秘要》提出“嗽口用鹽水”。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醫藥衛生的發展,此法也不斷發展,逐漸由單純用於口腔衛生,發展到治療壹些口腔、咽喉疾病。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中就記載了9首漱口方,分別治療牙痛、齒衄、舌衄、喉風、爛喉痧等病證。

5 含漱法的操作方法

將淡鹽水、茶水,或把適當的藥物煎煮濃汁,用溫開水稀釋後(稀釋1~2倍)漱口,病輕者每日3~4次,重者5~6次,漱畢可配合適合病情的外吹藥。

6 含漱法主治病癥 6.1 舌衄

舌衄含漱湯(《中醫外治法簡編》) 木賊草30g,加水300ml,煎湯漱口,每日數次,3日為1療程。功能涼血止血。主治舌衄。

6.2 牙痛

1.骨皮煎(《奇方類編》) 新鮮地骨皮適量,洗凈,削嫩皮,在石器中搗碎,用河水半碗,井水半碗,入地骨皮,以碗蓋浸片刻,將水含漱,口熱即吐。功能滋陰清熱。主治虛火牙痛。

2.風火牙痛方(《中草藥外治驗方選》) 露蜂房9g,野菊花9g,薄荷葉9g,香白芷6g,川花椒2g,將上藥以清水300ml煎至剩汁約200ml時過濾,待微溫後,取適量含漱,每隔1小時1次。功能祛風清熱。主治風火牙痛。

3.風寒牙痛方(《中草藥外治經驗方選》) 蓽菝(杵碎)、遼細辛、露蜂房、公丁香(杵碎)各6g,將上藥放入砂鍋中,加清水300ml,文火煎至約剩汁200ml時過濾,瓶貯備用。每用溫藥汁適量含漱。功能疏風散寒。主治風寒牙痛。

6.3 牙衄

1.茅花石含漱液(中醫雜誌1984;25(3):9)茅根30g,鮮茅根80g,天花粉15g,生石膏45g,先煎生石膏半小時,然後入它藥,水煎取汁450ml,涼後含漱,每日4~6次,每日1劑,2~6天為1療程。功能涼血止血。主治胃火上蒸牙衄。

2.大黃地骨煎(陜西中醫1983;4(4):封四)大黃炭90g,地骨皮150g,加水1000ml,浸泡2小時,煎15分鐘,取藥液;再加水500ml煎10分鐘。兩煎合並過濾,***得濾液約600ml,加食醋200ml,混勻。每日3~5次,每次40~50ml含漱。功能清熱涼血。主治牙齦出血。

6.4 口瘡

雙黃煎(新中醫1983;(8):20)黃連5g,黃柏、烏梅各 lOg,玄明粉5g,前三味藥水煎2次,去渣,兌入玄明粉,溶化後,頻頻含漱,每日10余次。功能清熱瀉火。主治胃火上炎型口瘡。

6.5 口臭

1.壹味漱口飲(經驗方) 藿香、佩蘭、香薷、細辛,任選壹味,加水150ml,煎開待涼,時時含漱。功能芳香醒脾化濕。主治脾胃虛弱型口臭。

2.三香湯(雲南中醫雜誌1984;5(6):60) 木香lOg,公丁香6g,藿香12g,粉葛根30g,白芷12g,每日1劑,冷水煎湯,不宜久煎,分多次漱口。功能醒脾化濕,清瀉胃熱。主治各種類型口臭。

6.6 慢性咽炎

玄地利咽飲(《中國民間療法》)壹生地lOg,元參、大青葉各15g,上藥煎水,放冷,喝壹口含在口中,停半分鐘漱口吐出,再含第二口,如此反復數次,可連續應用,直至病愈。功能滋陰清熱,利咽喉。主治慢性咽炎。

7 註意事項

漱口液不宜過熱,以免引起疼痛。

8

  • 上一篇:石字中藥
  • 下一篇:四川烘肘子的做法大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