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湖裏區的民俗風情

湖裏區的民俗風情

湖裏流行閩南茶俗。當地人稱用大茶杯浸泡茶葉的喝法為“大肚茶”,多數人的喝法是將“茶心”,即茶葉放入稍大的茶壺,沖泡後倒在瓷杯中喝。20世紀90年代之後盛行“功夫茶”,家家戶戶有茶桌 (茶幾)和壹整套茶盤、小茶壺、茶缸、茶盅、茶杯、茶漏、茶鏟。“吃茶”的說法已經被“泡茶”所取代。泡“功夫茶”講究程序和功夫,大多是用紫砂茶壺、白瓷茶杯,程序有孟臣沐浴、水淹七軍、 烏龍入宮、高山流水、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講究。

農耕經濟時期農忙時除了飲用茶枝泡的整桶的茶水之外,還飲用夏枯草、板藍根、甘草、“蠶仔葉(桑葉)”、“五根草(車前草)”、“牛頓草”、“查某刺”等草藥煮的涼茶;也有用綠豆、綠竹心煮茶, 用以解渴、消暑。驅寒去濕則有“姜母茶”,用紅糖和老姜燒成。

待客的最高禮節是白糖水煮2粒雞蛋的“雞蛋茶”。新娘“捧茶”待客時,壹般用冬瓜糖、桂圓、枸杞泡的“冬瓜茶”。

茶俗還表現在各種祭拜的禮儀當中。年節或神明紀念日,拜神拜佛要敬獻3杯“清茶”。平常則在佛龕面前擺放茶葉,以代替日常“敬茶(水)”。 當地沒有自釀酒的習俗,但過年過節和各種禮儀必以酒為禮。訂婚要辦酒席,待嫁要吃緣酒,結婚要辦喜酒;生兒育女要辦滿月酒、四個月酒、“度晬酒”;送行有“順風酒”,迎歸喝“下馬酒”、“接風酒”;祭祖敬神的祭祀凡是有牲禮的就要有酒,合稱“牲醴”;喪事祭拜都要祭酒,最後還喝“喪酒”。待人接客,凡席必有酒。酒席上每上壹道菜要先喝酒,但飲酒不強求,即使是勸酒,也不過是三杯,叫做頭杯敬酒,二杯“好事成雙”,三杯“無三不成禮”,而且有“敬者先幹”之例。轄區內未流行劃酒拳。

飲酒以米酒、高粱酒為主。20世紀50年代後期有番薯酒、甘蔗酒,品味低劣。80年代後時興喝啤酒,90年代起時興葡萄酒。

藥酒為大多數人所歡迎,“固本藥酒”、“萬全堂藥酒”久盛不衰。不少人用當歸、黨參、枸杞、桂圓等中藥泡制藥酒,“吃補”時和著雞、鴨等食物食用。在霜降、立冬、冬至和婦女坐月子時,所吃的滋補食物壹定要摻藥酒。

待客時,斟酒者右手握酒瓶,左手護著酒瓶或右手,以示敬意。“七分茶、八分酒”,酒太多太少 都是失禮。客人則還以“叩指禮”,用拇指、中指和食指三指聚攏在桌上輕叩,以示謝意。更普遍的是主人斟酒時,客人右手掌心向上,手指指向酒杯,表示感謝。 本地人把“謀生”說成“賺吃”,還有“吃飯皇帝大”,“歹命做也要好命吃”之說。 除非有特別的急事,不然是不能打擾正在吃飯的人,家長也不打罵正在吃飯的小孩。

有的上了年紀的婦女每逢初壹、十五不吃早餐,謂“減大頓”,節食,留與子孫享用。

農耕經濟時期,日常三餐以大米、番薯為主食,壹般是中午吃幹飯,早晚吃稀飯。煮大鍋稀飯時,撈出壹小部分當成幹飯,叫做“撈飯”,敬神或是給幹重活的人吃。用小鹹草袋或紗布做成的小米袋子裝上米放入大鍋稀飯中煮,撈出來叫做“袋仔飯”,讓小孩子吃。

稀飯俗稱“糜”。很稀的稀飯叫做“暗糜仔”,很稠的稀飯叫做“拷頭糜”。稀飯除了白米糜、番薯糜之外,還有“甜糜”、“鹹糜”。“甜糜” 壹般摻紅棗、桂圓、紅糖。“鹹糜”為舊時禾山常見主食, 煮法較多,有用芋頭塊、豆腐粒、蚵幹或鮮蚵煮成的“蚵仔幹糜”、“蚵仔糜”,也可以摻高麗菜、芥菜、南瓜、馬鈴薯做成“高麗菜糜”、“芥菜糜”、“金瓜糜”、“番仔番薯糜”。食用“鹹糜”時,習慣 上要澆蔥頭油、撒姜絲和胡椒粉。

番薯是當地最重要的雜糧。“番薯飯”、“番薯糜”、番薯塊和著水煮成的“番薯湯”曾經是當地最常見的主食。番薯還可以在開孔的鐵板上刨成絲條,摻米做成“蔥卷仔飯”、“蔥卷仔糜”,口味有點甜。將番薯磨碎後濾出漿水,沈澱後曬幹就成為“番薯粉”,可以用來勾芡、做蚵仔煎。濾去漿水的番薯渣摻米做成的稀飯叫“番薯糊”,又稱“芋磨糜”,比較難吃。番薯切成片叫“番薯幹”,刨成絲條 叫“番薯簽”,曬幹以後可以貯存好幾個月,吃到來年;做成的“番薯幹(簽)飯”、“番薯幹(簽) 糜”,味道比較香。

將新收成的大麥去皮碾碎後摻上米、番薯塊或番薯幹煮成的稀飯叫“麥糊”,新鮮蘆粟(高梁)摻米做飯,則為“蘆粟飯”。

日常三餐的下飯菜,除了青菜之外的小菜,俗稱“配糜、飯的鹹”。常見的“鹹”有:

豆豉,可以煮成蚵仔鹹、肉鹹、魚鹹、“土豆”(花生)鹹;菜脯,用菜頭(蘿蔔)腌制,常見的有炒菜脯或者“菜脯煎蛋”;鹹菜,有蘿蔔纓、芥菜、高麗菜腌制等諸種,還有用萵苣腌的“筍菜”, 用高麗菜芯腌的“菜心”,用黃瓜腌的“奄瓜仔”;炒花生仁,以鹽水浸過的為佳,俗稱“大碰仁”; 麥螺,用海灘上的泥螺腌制;油條或淋上醬油的鮮豆腐;討小海所獲的尖拇螺、加錐螺、花鰷、蚵流仔等。

吃飯有不少規矩。碗底留飯叫“討債”;小孩子留碗底會被說將來“娶貓某(麻臉妻子)”;雞爪 俗稱“雞腳爬”,小孩子吃雞爪寫字時手會抖;吃飯忌用筷子指人;忌把筷子插在飯上,因為祭奠死人時才把筷子插在飯上;忌用筷子敲碗敲碟,據說那是討吃、吵吃;忌用手掌托著碗底,據說乞丐才那樣端碗;不能手抓筷子同時又拿燙勺打湯,不能在進食時發出“嘖嘖”聲,否則會被視為“沒教示”(沒教養)、“餓鬼”;招待客人時,客人不能先動筷,客人未離席主人不能收拾碗筷,先離席的人要道壹聲“妳們慢用”才能起身離開。

除了家常便飯之外,還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待客壹般是炒米粉或冬粉,忌用面,因為面與 “罵”同音;還有做月子吃面線,喪事吃鹹飯、紅糟肉,小孩滿月吃油飯,做壽吃面,吃紅米龜,婚嫁吃圓仔,作客蒸甜米糕等等。

年節的主要食俗有:清明吃薄餅、米糕仔;五日節、七月半吃粽子;元宵、六月半、冬至吃湯圓;八月半紅米龜;重陽節、尾牙、除夕吃兜面;年兜鹹稞、發糕;正月初九甜稞等等。

蒸發糕是壹家主婦最重視的,忌生人和孕婦、產婦、服喪等“不清氣相”的人靠近,忌小孩來竈間亂竄,忌別人問“發了嗎”、“熟了嗎”。開蒸籠時要高聲喊“發了!發了 !”發糕蒸熟後,還要用剖成十字狀筷子頭粘上“紅花”,在發糕面上印上紅 色“::”圖案,表示吉利、喜慶。

  • 上一篇:腳為什麽會抽筋?
  • 下一篇:促黃體比促卵泡高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