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藥學和中醫學的區別

中藥學和中醫學的區別

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等知識的學科;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壹門科學

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等知識的學科。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壹門科學。中醫學裏包括中藥學,中藥學是中醫學的壹部分。

中藥學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壹。內容包括中藥、中藥學的概念,中藥的起源和發展;中藥的產地與采集,藥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藥材;中藥炮制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藥藥性的概念、中藥治病的機理,中藥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藥物“七情”的概念、中藥配合應用規律;用藥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藥煎服法等內容。

中藥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古代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時代”大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對各種農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對它們的藥用性能也開始有所認識。所謂“嘗”,指的就是當時的用藥都是通過人體自身的試驗來了解其治療作用的。而壹種藥,能治兩種截然相反的病,這是壹些中藥奇特的地方。如:當歸能治月經過多或過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雙重作用,三七、白藥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義古人謂“諸藥草類最多,諸藥以草為本”。由於中藥的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創造和卓越貢獻,並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壹個重要內容。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因古代勞動人民所使用的藥物,絕大多數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為多,故中國古代藥物學著作,幾乎都稱“本草”。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出現於漢代。該書***載藥物365種,是由若幹醫家陸續寫成的。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把新發現的藥物又整理出365種加進去,編撰成《本草經集註》。唐、宋時期,朝廷曾組織專人整理修訂中藥學書籍。唐代蘇敬等人編寫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由政府頒行的第壹部藥典。明代李時珍又著成《本草綱目》,該書52卷,***載藥1892種,繪圖1160幅,這壹巨著對中國醫藥學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中國的藥物學,是壹代代的後人不斷豐富補充前人著作的結果。

關於中藥學,它本身也叫漢族藥學,它起源於古代漢族,並由古代漢族學者發展出來的,其本身的基本理論體系也形成於古代漢族,它屬於漢族文化體系。

在中國民族醫學中,除了有中(漢)藥學之外,還有藏族藥學、苗族藥學、傣族藥學、蒙古族藥學、維吾爾族藥學、朝鮮族藥學等。

中醫學

“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中醫學屬於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從動態整體角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藥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關系、尋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學問。任何壹種理論,如果不具備整體觀念的特色,它就不會是完全意義上的中醫學,具備了整體觀念若是還不具備動態的性質,那麽,這種理論也就還沒有完全把握到中醫學的真諦。“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的基本特色,但現有的中醫學,除了《中醫生理病理系統論》,幾乎還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臟腑的陰陽氣化規律、溝通與天地陰陽氣化規律聯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證侯規律的理論體系。比如說中醫學有從整體觀念角度形成的“正氣與邪氣是構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說這應該是中醫確定病名的理論依據。然而,由於其幾乎喪失了陰陽五行理論對其的指導作用與價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與“證因”的區別與聯系,意識到“病”和“證”是構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與“證因”混為壹談,甚至最後連病癥這些分別處於不同邏輯範疇的概念也混淆。然而,陰陽五行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將哲學和醫學混為壹談,這使得部分人不能信服,也成為了質疑其科學性者的依據。

中醫學屬於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從動態整體角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藥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關系、尋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學問。正因為如此,任何壹種理論,如果不具備整體觀念的特色,它就不會是完全意義上的中醫學,具備了整體觀念若是還不具備動態的性質,那麽,這種理論也就還沒有完全把握到中醫學的真諦。所以。盡管中醫學早已意識到“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的基本特色,但現有的中醫學,除了《中醫生理病理系統論》,幾乎還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臟腑的陰陽氣化規律、溝通與天地陰陽氣化規律聯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證侯規律的理論體系。比如說中醫學有從整體觀念角度形成的“正氣與邪氣是構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說這應該是中醫確定病名的理論依據。然而,由於其幾乎喪失了陰陽五行理論對其的指導作用與價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與“證因”的區別與聯系,意識到“病”和“證”是構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與“證因”混為壹談,甚至最後連病癥這些分別處於不同邏輯範疇的概念也混淆了。如是,其所謂的辨證論治其實是壹種以“證”或“癥”代病的不倫不類的混血兒,這也是在西醫學強勢壓力下,中醫藥學在大範圍內不能真正顯示自己的特色與優勢的癥結所在。我上面的表述如果在沒有對陰陽五行理論的科學性真正吃透之前,壹般人是無法接受的,因為真理首先只會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我相信,隨著大家對陰陽五行理論科學認識的升華,或許比我的表述更加完善——這便是我壹再強調陰陽五行理論的科學性及其認識方法重要性的初衷——如是,乃我中醫藥學事業的榮幸。

  • 上一篇:佛手有多少種?各怎麽種?
  • 下一篇:甘草的詞性甘草的詞性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