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舌苔黃白是怎麽回事?

舌苔黃白是怎麽回事?

我覺得應該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1)希望苔蘚顆粒細小,擦不掉也刮不掉,上面膜覆蓋著油膩的黏液,稱為“油膩苔蘚”。舌苔油膩是由於脾胃之氣被濕邪、食積等臟氣所蒸化所致。舌苔是濕癥臨床上最常見的舌苔,因此也是判斷濕癥最重要的指標。如果在臨床上看到濕病的壹些癥狀,如頭重、乏力,但無膩苔,則仍難以確診濕病,仍需仔細診斷,以便確定其發病機理;如果看到油膩的皮毛,壹般可以診斷為濕病。膩苔的顏色可以判斷為寒熱兩種,寒濕苔白膩,濕熱苔黃膩。膩苔的厚度可以用來了解濕邪的嚴重程度,深而滿,苔須抹而厚;濕邪輕淺,少苔薄膩。吳琴昆安說:“粘苔(這裏的粘苔應該屬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膩苔’”。作者註)是濕邪的考驗,白面黏而寒濕,黃黏而濕熱。更有甚者,對小便不利,大便快為濕,飽脹則因中焦濕。厚樸、蒼術、陳二之類的要苦溫才能緩解。”(傷寒的指掌)有些膩苔上覆蓋的粘液特別臟、膩、多,稱為“粘膩苔”,說明濕痰交織。膩苔的消長可以反映濕病的進退、濕邪的消長和濕病的預後。如果治療,膩苔由厚逐漸變薄,說明濕邪逐漸退去,病情好轉;如果膩苔越來越厚,說明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濕氣越來越長,病情越來越重;太倉促了,重用攻擊;油膩的皮毛可突然褪去,露出鏡舌,這是重了以後脾氣不好的壹種惡疾。臨床上經常看到,經過有效治療,患者意識癥狀完全消失,醫生認為疾病已經治愈。要知道這個時候舌苔是需要重新檢測的。如果舌苔恢復到正常的薄白苔,說明濕邪已基本消除;如果膩苔還在,說明濕邪還沒有完全消除,很快就會再次發作。我們絕不能心存僥幸,把殘存的病原體留在身後,盡最大努力消滅邪惡。正常的舌苔應該是幹濕兩用的。水多了會濕滑,連口水都要滴下來,這叫滑苔。滑苔主寒濕。薄白滑苔多為寒濕表裏,滑厚膩多為寒濕邪停五臟六腑;滑而無苔或無苔多因脾腎陽嚴重不足,也有水濕;黑滑苔是脾腎陽虛,冷水泛濫,陽虛陰盛之證。吳琴坤安曰:“黑滑太陰寒不可水辱,腹痛宜吐利”(傷寒指掌)。如果妳看著它是幹的,如果它是澀的,沒有液體,那它就是幹苔蘚。燥苔常見於津液損傷的癥狀,但特殊情況下,也可見於濕病。這是因為濕邪會堵塞津液的通道和氣機,使津液不能被帶到口中。劉恒瑞說:“濕舌潤澤,熱舌幹燥,這很正常。但也有濕邪入氣者,氣不化生液而成燥。”(《察舌辨證新方法》)濕病見幹苔,常表現為厚膩幹澀,伴口幹少飲,喜溫飲。此外,在秋季,體內有濕的患者感到幹燥,可成為體內濕、外燥之證。舌苔厚膩,面幹。與津液損傷的舌燥、口幹、飲酒過量、冷飲等癥狀不同。黴醬塗層是紅黑相間,黃色的,和黴醬的顏色差不多。《舌的鑒別與鑒別:黴醬舌色概論》中說:“黴醬的顏色以前是黃赤黑,這是由於臟腑的熱,加上食物的添加。凡久內熱者,中暑者,傷寒傳太陰者。”可以看出,這種苔是汙垢和濕熱長期堆積形成的,所以長期以濕熱為主,食滯。如果黴色中有黃苔,那真的是熱郁;黴菌厚的話,呆久了會變成熱,胃會傷脾犯困。厚苔,顆粒粗而松,形似豆腐渣在舌面,可擦掉。叫做“爛苔”。壹種新的舌診辨證方法,厚腐厚膩之辨,說:“腐者如腐渣,如爛筋,而堆豆腐者,其緣厚,多為陽,能鼓胃中之腐濁之氣,故如是。”爛苔沒有寒證,是胃陽、濁蒸所致。常見於濕熱夾積食濁之氣;如果看到厚膩的苔變成了爛苔,就是治法得當的標誌,濕邪會化,氣會漸漸散。腐爛脫落後。如果舌面有薄苔,則是邪走正的吉兆;如果中間剝脫無苔,根部和兩側有腐苔,則是脾胃之氣受傷,濕邪不清的標誌。所以要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祛濕利濕。正常的舌苔薄白,是脾胃之氣被熏,胃液被蒸所致。比如張旭谷在《傷寒論精要》中說:“舌苔是胃中之氣所致,胃氣是心脾所致,所以未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氣,如地上之草。”無論濕癥的哪個階段,如果看到薄白的皮毛,都是邪旺而光的好兆頭,或者邪正欲復。但如果舌苔太薄,好像沒有,或者全部或部分脫落,脫落處沒有苔,就是脾胃氣陰兩傷的形象。因為胃氣不足,舌頭上抽不出來,胃陰衰竭,潮到口中也抽不出來。厚苔是胃氣混濕濁、痰多食少等引起的。,並積聚在塗層中。塗層厚意味著有病原體,塗層的厚度反映了病原體的數量和深度。所以張須谷說:“胃是活的,邪氣入之,苔必長厚,如草根汙穢長毛。”(《傷寒論:舌苔辨》)白稠濕者,為寒濕阻滯之脾胃;苔白、厚、幹,多為濕邪,津液不能上。舌苔厚如粉,上覆濕熱之邪。清史壽堂曰:“若膜原邪重,舌苔遍布,厚如粉,板不松。”色黃稠滑,屬濕熱瘀阻。清史壽堂還說:“脾胃濕熱重者,經年常苔厚白或舌灰黃。”(望病觀神論)如果皮毛黃、厚、幹、老,多為上火傷津之證,不屬於濕病範疇。要註意濕病的有根和無根。無論苔多厚多膩,如果附著在舌面,似乎從裏面生出來的人都有根苔;如果舌苔幹凈如壹截,沒有薄苔與舌相連,似浮於舌上,則為無根苔。如果肉眼觀察不能確定,可以通過刮舌頭來檢查。方法是:用已消毒的壓舌板在無舌根苔的舌面上從舌根向舌尖慢慢刮,連續3 ~ 5次,用力壹定要適當。刮完舌頭後,仔細觀察刮到的地方。如果苔難刮除,刮後會留下痕跡,但不會顯現舌質,所以有根苔。如果苔蘚容易刮除,刮除後舌面光滑幹凈,露出的舌為無根苔蘚。舌根苔被脾胃產生的氣熏蒸,在舌體上突然上升,說明有胃氣。在濕病過程中,有無根苔提示胃氣不足,不能產生新的苔,多見於外感濕病後期或脾胃虛寒,感受濕邪濁盛,或內傷患者、脾氣大者。其他患者的膩苔雖然看似無根,但刮後仍有薄白苔,說明濕邪散盡,脾氣不傷,是濕邪正在遠去的好兆頭。(2)濕病過程中,舌苔可見白、黃、灰、黑、綠,舌苔的顏色主要能反映疾病的寒熱及疾病的深淺。白苔主導表證和寒證。薄白苔是正常的舌苔,見於濕癥,提示致病因素輕而淺。寒濕病和濕熱病都有厚白潤澤的苔,但前者的舌色多為淡白,後者的舌色多為淡紅。但風濕病初期,舌苔多為薄白滑。清史壽堂曰:“風濕傷表,苔滑而不厚,寒濕傷表苔,膩白而厚。”(《原藥·望病·望神》)黃苔是濕病中主要的濕熱證,可分為淡黃、暗黃、灰黃。顏色越深,熱邪越重,病位越深。濕熱病的黃苔多為黃膩爛。薄黃膩,提示病輕淺,治療得當,病易消,療程短;又黃又厚又膩,提示病情較深,即使治療正確,病情也難以擺脫,療程也會較長。同樣是黃膩,但要註意質地、色深、滑膩的區別。清史壽堂曰:“然黃若地質黃,可苦而重。如果是無形潮濕,則宜舐、貝、梔、翹。微苦輕文明,禁苦重。”濕熱證以黃膩苔為主是臨床常見的情況。然而,壹些黃膩的皮毛可能會主導寒證。這種情況下,舌色多為淡黃。柯夢碧說:“以黃苔治寒者,常為淡黃滑,或灰黃膩滑,或黃膩覆黑,或白膩覆淡黃,或黃白同時滑,舌質淡或白胖嫩。”(長江醫談)如果黃苔是幹的,說明濕邪轉燥傷陰。灰黑色苔蘚壹般表示病情嚴重,濕病多見灰黑色苔蘚。主病要根據舌的潤燥、色澤來判斷。舌苔灰黑,光滑,舌淡白,說明寒濕內盛,腎陽虛弱,冷水泛濫。舌苔暗厚膩,舌紅,說明濕熱較深,結難打。舌苔黑而幹,是熱盛陰傷所致。2.看舌質(1)看舌色較正常淡,紅少白多,稱為“淡白舌”。脾腎陽虛、寒濕凝滯的人,往往苔薄白,這是因為陽虛,氣血生化不足,活血化淤的力量也減弱,使血液不能在舌內運行。舌淡紅也常見於濕病,苔白膩,舌質嫩,提示濕邪在身,但不冷不熱。因為濕邪為陰邪,阻礙氣血運行,所以純濕邪引起的舌紅可能比壹般人的“舌紅”輕,比陽虛的“舌紅”更紅。舌紅,主熱證,濕病中舌紅,說明是濕熱,而且紅的顏色越深,熱邪越重。因此,色紅質重是臨床判斷濕熱的重要標誌,濕重於熱或熱重於濕;也是決定清熱藥治療濕熱的劑量和療效的重要標誌。絳舌是熱入血的象。濕病過程中,見舌紅而苔不膩,說明此病由陽轉熱而燥,已深入血液。若仍有膩苔,說明氣濕濁邪未盡,病入血深。青紫舌是瘀血所致,長期濕病後舌常略呈青紫暗沈,這是濕邪阻滯血液循環,導致血液循環緩慢,甚至淤血的原因。是濕病持續時間長,病位深的標誌。所謂“慢性病入絡”,多見於長期不愈的內傷濕病。舌下靜脈曲張時間延長,或舌下粘膜有瘀斑、瘀點,也是“久病入絡”的征象,多見於久病濕邪,濕邪、瘀血、痰飲在體內相互纏繞、阻滯。從西醫的角度,提示有肝硬化、腫瘤、器官組織慢性炎癥等慢性器質性疾病。(2)舌形舌質地細膩,色澤細膩,形態豐滿,稱為嬌嫩舌。是氣血不足,不補身體,或者陽虛導致寒滯水。舌體比正常人胖,布滿齒痕,故稱“胖舌”,多為水濕滯留舌體所致。陳認為,這種舌象是由於結締組織增生、組織水腫,或血管和淋巴回流障礙所致。(《舌診研究》)細嫩與肥胖往往並存。在幹濕病的舌象中,如果是面色蒼白、肥嫩、舌面滑膩,多是由於脾胃陽虛,氣不能化為津液,水濕向上流;如果舌質紅胖,多是由於濕熱痰濁所致,是濕濁痰飲的癥狀。如果舌頭細嫩而不胖,就會導致氣血不足。久之,濕邪氣血虧虛,內生濕邪可見舌淡細嫩,舌淡白,苔白膩。
  • 上一篇:壹種板酥餅制作方法
  • 下一篇:芍藥的功效與禁忌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