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河北民間舞蹈

河北民間舞蹈

河北省的民間舞蹈豐富多彩,被譽為北方漢族民間歌舞之鄉。據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1983調查,全省共有民間歌舞146種。為了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全省各地每年定期舉辦民間歌舞培訓班,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不斷發掘和整理民間舞蹈。民間歌舞在傳統的春節、春節等群眾性業余文化活動中非常活躍。

對河北民間舞蹈比較熟悉的有:徐水獅子舞、唐山地秧歌、昌黎跑驢、石家莊井陘拉花、滄州羅子舞、燕山武術扇、萊文朱馬羅子、邯鄲永年小曲和曲周花車、邢臺秧歌鼓、衡水鳳陽歌和喬奇花燈、廊坊方勝腰鼓和方勝花燈。現在,將簡單介紹幾個流行的、有影響的、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

冀東的秧歌和跑驢

冀東秧歌廣泛流傳於河北唐山。據《中國古代舞蹈談》(王克芬著)“秧歌是從古村落田樂演變而來的”,其源頭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在地面上徒步表演的地陽子,不受表演場合和道具的限制。它相對靈活,易於學習和執行。是自娛自樂和表演相結合的民間舞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傳統活動基本分為跨街秧歌和田間秧歌兩種。街對面的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其主要特點是:統壹的節奏和動作,不同的表演,簡單的邊走邊跳邊扭。遇到廣場或十字街,就拉開場面,大扭壹把,有時壹會兒,唱壹段,然後表演壹個有故事的“小舞蹈節目”。主要特點是:性格典型,拉伸健美,畫面靈活。

在傳統的地秧歌表演形式中,前面多有兩個扮成武生(有的扮成和魯)的人物,舞著花棍,打著場,後面是提著花籃和佛塵的少年,還有天工、漁夫、樵夫、書生等角色。在商業上,有“女孩”(少女或小媳婦)、醜(幽默搞笑的人物)和?(中年或老年婦女),公子(儒雅書生)。表演特點是腳上竄下跳,肩腰扭合,雙手擺動,宛如鳳凰擺柳。根據人物性格,手中的道具有拿著彩扇、絹花、團扇、鼓、木棍、煙袋等。手的基本動作主要是八字花,上下左右,前後搖花,千變萬化。如壹對對彩色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它們抒情,美麗而優雅,熾熱,潑辣,熱情而歡快,充滿了幽默和風趣。伴奏以悠揚的嗩吶為主,中小釵為打擊樂。大多習慣於演奏滿堂紅、對句、柳青娘等小號音樂,容易表現出樂觀開朗、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

地陽子中牛、醜((文醜、武醜)、公子等人物的舞蹈動作十分細膩傳神,能在地陽子的“小場”和“小出”中塑造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善於表現有故事情節的情侶舞、三人行舞和小舞劇。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理事、著名地秧歌表演藝術家周與周國珍、張騫合作,創作了以《王曉趕腳》、《傻柱子遇上媳婦》為原型的民間舞蹈《跑驢》。主要的舞蹈語匯是地洋子素材的選取。這支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在1953參加首屆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獲得了優秀節目獎。隨後被中國青年藝術團帶到布加勒斯特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節,並在國際舞蹈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此外,唐山、秦皇島、昌黎等地的專業和業余舞蹈演員根據當地秧歌創作了許多新的舞蹈節目,如《嫁女婿》、《盲人摸象》、《中秋之夜》、《蝴蝶》、《搶父母》等。這些舞蹈已在全省推廣,深受群眾喜愛。

趙縣有迷鼓、戰鼓和誇鼓

趙縣的鼓是壹種披著狗皮的圓盤形、扇形小鼓,鼓柄很長,鼓柄上有九個鐵環。細長的鼓錘富有彈性,鼓聲清脆悅耳。

扇鼓歷史悠久,起源於商代的巫舞。巫舞是古代娛樂神靈的舞蹈,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又稱“太平鼓”或“太平神”)。隨著社會的變遷和進步,巫舞逐漸從壹種娛神的舞蹈演變為壹種人的舞蹈。相傳公元前424年至公元前387年,為銘記西門豹治權除害為民的功德,每年元旦,葉縣人民都要敲太平鼓(鼓),載歌載舞,以示紀念。

巫舞中的扇鼓流傳到清代,基本形成了壹種民間娛樂活動。何晴兒寫的《硯臺竹板詞》中說:“鐵圈響鼓鼓,群舞漸止。”是反映當時扇面、鼓表演活動的場景。

趙縣的鼓和扇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現。在喜慶的豐收時節,農民們在院子裏捧著鼓扭著步子,敲著熱鬧的鼓,唱著民謠,表達著喜悅的心情,生活中很有意思。建國以來,壹些專業和業余舞蹈演員繼承傳統,運用扇面和鼓面的表現形式,創造了許多新的舞蹈節目,受到群眾的歡迎。國慶30周年演出期間,河北省業余民族歌舞表演隊帶著加工好的趙縣鼓《慶豐收》進京,獲得表演二等獎和創作三等獎。趙縣戰鼓是壹種表現古代戰爭生活的神韻民間舞蹈。以鼓為中心,鼓面直徑1.8米。四個壯漢打它,十六個壯漢持鈸。他們隨著鼓的節奏壹字排開,上下舞動,不斷變換著打擊樂器的姿態,十分有氣勢,與細長、優美、抒情的扇鼓形成鮮明對比。

趙縣的鼓(又稱背景鼓)是壹種非常獨特的民間舞蹈。表演者背著壹個特殊的龍燈或西瓜燈,把鼓掛在腰間,用拳頭擊打鼓。時而歡欣雀躍,時而旋轉敲打著輕盈有序的鼓點。每到元宵節的夜晚,上百個“背燈的鼓”湧上街頭,組成長長的蛇陣,在鼓和燈的聲響下穿梭在歡樂的人群之間。表演者和觀眾融為壹體,* * *共享太平盛世的歡樂,載歌載舞,增強了節日氣氛。

滄州落子

滄州夏紫是冀中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據滄縣縣誌記載,洛子是秧歌中的壹個小鎮,起源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1796-1821)。傳統做法,女子踩寸高蹺(又稱寸高蹺),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子用手打霸王鞭。落子舞蹈的特點是粉絲少,舞蹈風格多,註重曲線美和韻味。扇子舞風格瀟灑,板舞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大,非常活潑。洛子戲的傳統節目大多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茉莉花、放風箏、為情人嘆息、繡花手帕、思念尼姑等。其中的《容麗華》、《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變得更加優美動人,成為舞蹈界經久不衰的保留節目。

已故著名民間舞蹈家周樹堂為滄州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周樹堂從小在“落子坊”學習美術,經過40多年的磨礪,成為落子坊的壹個藝術流派。他的舞蹈節奏特點是突出刻畫了女性“三彎”舞蹈風格:頭歪、腰扭、腿彎,線條優美,韻味濃厚,給人以飄逸、優美、端莊的感覺。在舞步上,它吸收了中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蹈的優點。周樹堂認為,沒有發展和創新,民間舞蹈就沒有生命力。為了發展舞蹈中的板舞和扇舞,他從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記下了許多舞蹈詞和舞蹈動作。經過壹番分析研究,他將許多舞蹈語言融入舞蹈中,再加工整理出20多套扇子舞、板舞動作。這些華麗多變的動作增強了洛子舞的表現力,發展了傳統的洛子舞藝術。

  • 上一篇:獼猴桃可以和當歸壹起吃嗎?
  • 下一篇:氣血兩虛的中藥材 滋補氣血調理體質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