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國的文字是怎麽來的?

中國的文字是怎麽來的?

中國漢字史-概述

中國漢字史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它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漢字是當今世界各種文字體系中唯壹的表意文字。從年代上看恐怕有四五千年了,因為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已經是相當發達的書寫體系了。在地球上,只有少數文字早於中國文字。最著名的是古埃及的神聖文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它們誕生於另外兩個古老的文化起源。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被開發出來了。他們記錄了古埃及帝國、古蘇美爾王朝、巴比倫王朝和古波斯王朝的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然而,這兩種古文字早在公元後就被埋在滾滾黃沙和斷壁殘垣之下,是現代考古學家的考古發掘才讓它們重見天日。都是歷史博物館裏的文字,都是文字的化石。中國文字是唯壹流傳到近代的歷史成果,是文字中最古老的壽星。

中國文字史-起源

甲骨文

大約壹個世紀前,中國安陽有壹個重要的考古發現,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的殷商史研究進入了壹個新的時代。按照我國古代文獻學家的看法,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比較完整的文字”。壹直比較復雜,發現了3000多個詞,包括名詞、代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而且還能形成170字以上的記敘文。所以學者們肯定甲骨文絕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級階段,它壹定是在它之前發展了很久。

中國老壹輩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郭沫若和余曾認為,中國文字的產生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認為半坡陶碗邊緣的二三十種刻符“應該是漢字的原始階段”。於也認為“這些都是文字起源階段產生的壹些簡單的文字”。但根據壹些學者的重新研究,認為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半坡符號和陶尊雕刻符號“很可能與漢字的形成無關”,中國的“漢字形成過程”是“公元前三千年中期”。壹種比較折中的觀點認為,中國文字在6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萌芽於民間”,在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

中國文字史-漢字的演變

中國漢字史

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漢字的發展經歷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些字體的通行時間有時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平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稱鐘鼎文和銘文,寫在青銅器上。它出現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上,並在西周得到發展。壹般來說,商代晚期青銅器上的銘文不超過50個字,西周晚期毛上鑄的文字長達497個字。目前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有10000多件。金文據古文字學家容庚編纂的《金文匯編》統計,共有3000余字* * *,其中已被認識的有2000余字。金文的形制和甲骨文很像,基本上是壹個字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此時文字趨於簡化,各諸侯國因不統壹而形成了“異聲異字”的局面。壹般來說,秦國用大篆,六國用“六國古文”。六國古文也是“篆書”的壹種。篆書的意思是把筆畫拉長,成為壹條柔美的長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統壹了全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規定了全國通用的標準字形。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變字體。李斯寫了標準字體《蒼頷篇》,趙高寫了《愛情歷篇》,胡無經寫了《博學篇》,這樣全國都可以用他們的簡化字體書寫。這是小篆。

小篆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取代。據說隸書最初是下層的卑賤者使用的。當時“隸書”的意思是“徒弟”。本來簡單的隸書二字就是為他們寫的。後來在民間廣泛使用,流行起來。就連統治階級也要用這種文字書寫,到了漢朝就成了全國的官方寫法。現在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用這種隸書寫的。

隸書後來演變成草書。這是壹種隸書的快體,從東漢開始發展成為壹種獨立的字體。與草書同時出現的是楷書,又稱“隸書”或“真跡”,成熟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東漢末年終於出現的壹種字體是行書,基本上看起來像楷書,可以說是楷書的壹個部落。楷書、行書、草書流傳至今。

中國漢字史-特征

中國漢字史

漢字起源於圖畫,由原圖演變而來。像是畫,不是畫,像是人品,所以我們稱之為寫真。經過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象形文字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再到楷書,再到現在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變成了筆畫簡化的大規模漢字。

漢字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著獨特而崇高的地位。首先,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壹種書面語言的受歡迎程度取決於它所經過的地區的大小和使用的人數。中國擁有世界第三大領土,十幾億人口,其中80%以上是漢語,這是世界上任何壹種文字都無法比擬的。

其次,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壹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壹種是埃及象形文字,距今約4100年。至於我們的漢字,從這幾年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今天還在用。

漢字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獨立創造和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大部分是由其他民族的拼音轉化而來的。另壹方面,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在其發展過程中,走了壹條與埃及文字不同的道路,埃及象形文字最終成為了表音字母,發展成了音標。而漢字則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將音、線(形)、義以獨創的方式結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的書寫體系。

因為漢字使用廣泛,歷史悠久,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被它們保存了下來。包括哲學、科學、歷史和文學,代表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全部結晶。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的情況,聽到2000多年前的百家爭鳴。總之,漢字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漢字是唯壹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文字,漢字是從圖畫發展而來,成為壹種線字,線的結構可以表達壹種構圖美。所以漢字不僅能記錄漢語,還能成為高級藝術品,歷代都有著名的書法家,如漢代蔡邕的八股書,晉代王羲之的草書,唐代張旭的狂書。在我國歷史上,書法與繪畫齊名,旗鼓相當。雖然其他民族的文字也講究書法的手工性,但是沒有壹個民族把書法列為藝術品。

中國文字史-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緒年間。(監制)王得了重病,到處求醫問藥。他偶然在藥材中發現了壹個刻有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壹件價值不菲的古董,於是派人來此尋訪。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的農民撿來的,賣給了中藥店。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是古字。這壹發現在學術界和文化界引起了轟動。甲骨文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文字,它是在商代刻在龜甲或動物骨頭上的。這些文字主要用於預測好運或厄運。在占蔔的過程中,先用火燒龜甲,龜甲上出現了裂紋。商代的人根據裂縫預測吉兇,並將占蔔和結果記錄在龜甲上。這些刻在龜甲或動物骨頭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

中國人物史-金文

古代青銅器銘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習俗在商代晚期開始流行,在周朝達到頂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由於鐘、丁在周代各種青銅器銘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又將青銅器銘文稱為“鐘鼎文”。金文的應用,從商代初期到秦滅六國,延續了1200多年。像現代的鑄鐵產品壹樣,青銅器通常用粘土模型鑄造,這種模型被稱為“範濤”。青銅器銘文是在範濤上預刻然後鑄造,少數是在青銅器鑄造後直接雕刻。由於範濤質地柔軟,比龜甲和獸骨更容易雕刻,早期的青銅器銘文比甲骨文的圖畫更強,更接近原始文字。

中國文字史-小傳

印章字符

“轉”本來就是小轉和大轉的組合。因為習慣上稱溫柱安為大篆,後人往往專稱“溫柱安”。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而成的字體,起源於戰國末期的秦國,盛行於秦朝和西漢初年。戰國時期,各國分家,各國的文字並不統壹,字體也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用秦文字統壹了天下文字,廢除了六國各種與秦文字不同的形體,省略、刪除了秦的原文字,同時從民間文字中吸收了壹些簡化的、流行的字體並加以規範,形成了壹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畫、結構。象形意義減弱,使文字更具象征性,減少書寫和人類閱讀的混亂和困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使用行政手段規範文字的產物。秦朝用整理後的篆書統壹全國文字,不僅基本消除了各地不同行字的現象,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古代漢語不同字體的局面,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小篆,還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統稱為漢字;古代文獻學的發展對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文字史-大篆

大篆

中國漢字史

西周晚期,漢字發展為大篆。篆書的發展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早期粗細不均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他們用器物畫出的線條非常簡潔生動;二是標準化,字形結構趨於工整,逐漸脫離畫面的本來形狀,為方塊字奠定基礎。大篆是給後來的小篆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前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裏的大篆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秦國文字。隨著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裏,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在繼承金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區域性的,有些很難識別。

大篆,又稱篆(zhòu)文。因記載於《世說篇》壹書中而得名。《漢書·藝文誌》:“詩書十五篇,石舟蜀夫人作大印。”《說文》共有225篇,是許慎在《世說》九篇的基礎上收集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傳》的主要材料。

最初的篆書壹般被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星縣陳倉(今陜西寶明)南域,最初出土了十個鼓狀的石墩子,直徑約三尺,上小下大,上圓下扁,形似饅頭。上面刻有秦獻公十壹年所作的十首四言詩,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丟了又找回,又丟了。最初刻了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頭城存在於紫禁城裏。因為內容記錄了狩獵,所以取名為《永逸狩獵或刻石》。唐代詩人魏認為此石形似鼓,將其改名為“石鼓文”。現在是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有壹種剛健而威嚴的風格。字體結構工整,筆畫均勻圓潤,有橫有豎,形狀趨於方正。大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周晚期的文字風格,只是略有改動,筆畫更加工整對稱。筆畫圓潤。線條比青銅器銘文更均勻,劃線達到了完整的程度,沒有明顯的粗細不均。形體結構比青銅器銘文更加工整,開始擺脫象形文字的束縛,為方形漢字奠定了基礎。同壹物體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復雜,部首經常重疊,書寫不方便。

中國漢字史-隸書

隸書

小篆雖然是比較工整的長方形,結構也是由均勻圓潤的線條組成,但是寫起來相當不方便,字體也比較復雜。由於種種缺點,民間迅速出現了壹種新的字體,用方形褶皺書寫小篆端莊工整、圓潤彎曲的線條。這種字體據說在當時的下層官員、工匠和奴隸中很流行,所以被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史脫離了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書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壹種主要用於雕刻印章和青銅器銘文的古代字體。隸書的形成,把跟隨物體形狀的文字,變成了壹些直筆畫組成的簡體字,大大提高了書寫速度。中國文字由篆書變為隸書,稱為“隸書變”。隸書變革是中國文字發展的壹個重要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壹個更加定型的階段。隸書改隸後,文字與現行文字接近,比古文字更容易識別。

中國文字史-草書

草書

草書是壹種潦草而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壹種簡易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的形成過程中,由於政府的助手和歷史學家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件,影響了草書的流通。進入東漢以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有了比較規整嚴謹的形制,可以在壹些官方場合使用,稱為“曹彰”,帶有壹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筆畫和筆法。因為草書過於簡單,容易相互混淆,所以無法取代隸書成為主要字體。楷書出現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不僅筆畫可以聯動,筆畫也可以上下聯動。隸書筆畫的壹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壹種草書,稱為“今草”。

中國文字史-行書

半草書/行書/手書(中國書法)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沒有楷書工整,也沒有草書豪放;如果說楷書像壹個人坐著,草書跑著,那麽行書就是壹個人走著,因為行書比楷書更隨意,寫起來也快,又不像草書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人們喜愛。行書大概是從魏晉時期開始在民間流行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素有“書聖”之稱,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如果寫得有規律,接近楷書,就叫真行或楷書;寫出來的東西稍微放縱壹點,草書味比較濃,就叫草書,比楷書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麽難辨人(認),所以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中國漢字史-楷書

楷書

從字體結構上看,楷書與隸書相似,但改變了隸書筆畫的書寫方式,由平面隸書變為基本方形的楷書,稱為“方塊字”。楷書又叫隸書、真跡,可見楷書是供人學習和使用的楷書。最早的楷書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在他的傳世作品中,隸書的筆法仍有所保留。楷書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多次變化,隋唐以後才基本定型。楷書定稿後,在筆畫和結構上相當精致和嚴謹,如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體繼續簡化,但字體變化不大。印刷術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壹,使用楷書作為印刷書籍的主要字體。宋代刻書,楷書經過提煉,寫得更加規整美觀,稱為“宋體”,後來仿宋體而變,稱為“仿宋體”。

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和報紙中使用的字體壹般都是這種風格的變體。

  • 上一篇:阿司匹林能抵抗新型冠狀病毒並有效延緩新冠肺炎病?
  • 下一篇:龜板具體的炮制方法功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