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在蘭溪老城尋尋字跡 聽斑駁歲月喃喃細語

在蘭溪老城尋尋字跡 聽斑駁歲月喃喃細語

蘭溪的老城總給人壹種復古的感覺

雖然街道上店鋪的更新頻率很快

但是走兩步總是可以找到老店鋪

這些依然沿用舊時門牌的老店

在變遷中度過了數十載春秋

人來人往 壹如既往

與這些“復古”字跡打個照面

仿佛能感受它的風塵

孜孜不倦 不緊不慢

—1—

蘭溪酒家

延安路

蘭溪酒家的前身是“西福茂”

在民國時期以賣散裝黃酒出名

當時蘭溪拉貨的工人常在此休息

要壹碟花生 還有壹碗黃酒

解放之後改公私合營

西福茂也搖身壹家酒家

之後幾經轉手 性質也幾經改變

然後改革開放 再舊城改造

店鋪從和平路開到解放路

現在延安路的這家也已經二十余年

也不知哪陣風雨吹落了門牌上的蘭溪二字

剩下的“酒家”卻依舊牢固鮮艷

在匆匆的歲月中自成壹派

在最開始的位置獨當壹面

其實現在鮮有人還好壹口散裝酒

但酒家的生意依舊不錯

這些來店裏坐坐 點壹碗紹興加飯酒的顧客

好的 是店鋪的醇香

還有從孩提到古稀的留香

—2—

躍新鞋店

雲山路

老板江躍新早年是膠鞋廠的工人

下崗之後為了生存開了這家鞋店

靠著熟人的進貨渠道和自己的好手藝

這家買鞋修鞋的小店經營了小半輩子

去年老江退休了

也有了不薄的退休工資

鞋店對他的意義也不再是養家糊口

隨著房屋征遷

這壹家從省安裝公司手裏租來的小店

也即將成為蘭溪的歷史

這群壹起喝茶打牌的男人已不再年輕

相比小店的生意

每天的陽光和牌友的牢騷或許更加重要

—3—

靈芝診所

福興路

靈芝診所實際上和“靈芝”並沒有什麽關系

這是壹個早已不再營業的家庭診所

夫妻兩人從廠醫退休後建立起這個小診所

因為大家都叫妻子林醫師

丈夫孫醫師便取了“靈芝”

如今的夫妻倆已是耄耋之年

早已不再為病人把脈或是聽診

曾經烏黑的頭發壹點點褪盡

也不再像剛退休時那般矍鑠

但27年前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

老人架著梯子在墻上畫下的“靈芝”

還和27年前壹般浮翠流丹 壹般蒼勁有力

孫醫師和林醫師在16歲時參加抗美援朝

七十年代轉業在蘭溪當軍醫

期間培養出同樣學醫的兒子

九十年代初退休開診所

如今他們相伴著過好每壹天

其實蘭溪的家庭診所很多

但是像“靈芝”般夫妻檔的不多

歲月崢嶸 似水流年

像“靈芝”般般配的更少

只壹背影 便知陪伴

—4—

蘭江老同泰經營部

黃龍洞市場

黃龍洞市場本來只有小小壹塊

壹片空地 幾頂帳篷

二三十家店鋪而已

而老金的日貨店是10號

後來市場改造 老金的店搬到了現在的位置

也註冊成為了老同泰的直銷店

和雲山路的門市部***同擁有廠家直銷的權利

從前的日貨店變成了調料店

也壹時成為條件優越的金牌店鋪

時光匆匆壹晃又是數十載

人們不再熱衷於同種味道的本地調料

甚至都不再鐘情於壹點優惠

老金的店從調料店重新變成了日貨店

其實老同泰就三種產品

醬油 味精 雞精

但人們可以品出的味道卻不止三種

—5—

來富商店

雲山路

來富商店是來富夫妻倆開的

從瓷廠下崗之後開了這家店

後來雖也找過其他工作 關閉過店鋪

但兜兜轉轉 還是回到了這裏

這幢樓在之前是工農路9號的味精廠門市部

當時附近有著眾多的國營單位

大家鬧哄哄地壹起做生意好不熱鬧

後來街區進行了改造

日新月異 也物是人非

來富商店就這樣 售賣著糖煙酒水

如今的來富商店終於也面臨了拆遷

這場遲到了二十年的改造

實際上並沒有讓來富夫妻焦躁

他們似乎很樂意換壹種退休生活

可是那些常來的老同事不這樣想

他們喜歡這個聊天的基地

喜歡巨大的樟樹 涼爽的江風

人們雖可以在別處買到來富的商品

但這種敘舊的情致

串聯起青春的回憶

在褪色的時光中閃爍

嘬壹口瓷杯中的綠茶

嘆壹口依戀的長氣

—6—

紅高粱關東酒坊

曹家路

“紅高粱”其實就是“錢阿姨”

作為壹家賣蘭溪特產酒的酒坊

錢阿姨和丈夫在二十年前開起了這家小店

丈夫釀酒 妻子守店

上半年燒酒 下半年黃酒

是小店與顧客無需多言的暗語

夏天的蓮子好酒 是多少人戒不掉的癮

現在的“錢阿姨”有著五湖四海的顧客

沒有人在乎這家店有沒有紅高粱的名號

他們認準的是不易的店址和錢阿姨燦爛的笑臉

從蘆薺到蕎麥 從大米到高粱

從遊埠到梅江 從西南到東北

“錢阿姨”凝練了歲月的風味

只為給唇齒以酒味的百轉千回

—7—

雜七雜八舊貨市場

車站東路

沒有蘭溪人不知道雜七雜八

這個蘭溪最大的舊貨市場

打著“什麽都收,收麽都賣”的名號

結識了每壹個心懷好奇的人

隨著名氣的壹點點變大

也從好奇著:

“我的舊物能賣多少錢”

“能買到什麽有用的東西”

變成了期待著:

“雜七雜八來收貨”

“去雜七雜八淘淘好東西”

隨著歲月流逝 倉庫漸漸擴大

無數的商品這裏交換著主人

不論帶著深情或是悲情

在這裏都有壹個平等的角落

無論是目的明確的收購

亦或是沙海拾貝的淘寶

在這個巨大的舊貨市場

和這些眾多的舊貨壹樣

得到了平等寬容的對待

—8—

加工棉胎

雲山路

這家彈棉花的店開在兩家酥餅店中間

每天壹早三家店壹起開門

酥餅店烘烤著新做的餅

潘阿姨和丈夫就開始做起棉被

蓬松的棉絮和噴香的酥餅

在這個小小的街角

隱秘地接觸了壹番

自然是沒有人註意到棉被上淡淡的餅香的

人們關註的是這家做了二十四五年棉被

裹挾著人情和體溫的老店

潘阿姨和丈夫在這裏工作的二十年余年間

先後誕下了女兒和兒子

早年間兒女在這間老房子中學習生活

如今女兒早已亭亭

兒子也在高中課堂中奮筆

去年壹場大雨浸壞了老屋

他們決定將店鋪搬去老醫藥公司

那時壹切都是新的

只有手藝是老的

這間養活了全家人的小店

也迎來了新的未來

—9—

祖傳草藥

蘭溪古城

“祖傳草藥”有三塊壹樣的門牌

雖都是舊了換新

但吳老板沒有舍得扔掉任何壹塊

那是因為他對草藥的情感

直到今天 吳老板還堅持自己采藥炮制

從醫三十年 藥材八百種

是這家小店呈現給顧客的全部

“祖傳草藥”的起點

要從吳老板馬澗的祖爺爺說起

那時醫療沒有這麽發達

人們靠著口耳相傳的草藥偏方化疾

再後來很多中醫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而吳醫生壹面適應新的時代

壹面將祖傳的方子不遺余力得留了下來

如今老中醫的江湖早已不同往日

很多療效緩慢的民間偏方也不再被重視

但是有時中醫還是可以

可以以價廉有效的方式給人祛病除痛

秉承這壹點 吳老板積極學習交流

為自己的小店申請正規的“中醫資質”

成立中草藥研究所 開設中草藥保健課程

希望讓中藥文化以壹種科學的姿態教化以人

時代壹直在變

但是吳老板與生俱來的根本未變

把從百年前傳承的心傳

在百年後依舊為人帶去生命的調和

—10—

老周 維修部

福興路

老周的店是這壹片最老的房子

二十年間 他看著山坡變為平地 平地立起樓房

在那個塑料沒有普及的年代

老周靠著加工白鐵皮的手藝

為壹個又壹個家庭制作碗盆和瓶罐

再後來

人們不再需要鐵皮器具了

家家戶戶也都買上了家電

老周便開始為大家修理各種電器

現在其實修電器的人也不多了

大家都喜歡買新的用

所以老周的維修部就清閑了不少

雖然手藝沒丟 但是手裏的“寶貝”少了不少

如今滄海桑田

老周早就換成了小周

再過幾年

小周也要變成了老周了吧

—11—

郭記糧油經營部

蓮花路

這家蓮花路上簡單的店鋪

在這裏已經安靜地佇立了二十多年

新的大米從江蘇安徽直接運達

“本地米”的發貨地在龍遊

它們匯集於此再運去蘭溪各處

在過去的時候沒有那麽多超市

商店老板壹般都銷售壹類東西

所以有很多“糧油店” “煙酒店” “日化店”

郭記就是蘭溪最早開張的壹批糧油店

互聯網銷售份額不斷變大

從前老主顧也陸續停業了

糧油店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對老郭來說也是輕松了不少

老郭不用再像年輕時那般奔波

兒子媳婦的幫忙也讓他閑適了些

數十年的忙碌終於迎來了悠長假期

盡管生意沒有之前這麽紅火了

但是店鋪的風骨早已沈澱

—12—

朱隆興

雲山路

朱隆興的起源已經沒有人說得清楚

按照老板娘的說法

是爺爺的爺爺輩留下來的

除了字號 留下來的還有手藝

但是朱隆興的故事還是值得覽閱

在九十年代 現在的雲山路很窄

那時的朱隆興就開在對面 門前壹口八角井

父親和三兄弟就每天坐在街邊做蒸籠

在那個年代 壹門手藝便是壹個飯碗

再後來 老店和八角井都變成了道路

朱隆興搬到了老店的正對面

朱隆興的籠屜是蘭溪出了名的

先是選竹破竹 然後削皮磨滑

再而將堅硬地竹片柔軟成編織的籠屜

這些繁雜的步驟全部濃縮在這間老屋

蘭溪很多老字號在變遷中消失了

而朱隆興制作蒸籠的手藝

因為還沒有機器可以替代

在辛勞的二哥手上得以保留下來

如今這個小小的青石門面

門外花開花落 門內人來人往

百年孤獨 百年榮華

—End—

童年的理發店、弄巷中的粿店

還有從前每個小區都有的代銷店……

這些曾服務過我們每個人的小店

雖然想來擁擠 甚至有些雜亂

但是每次憶起 卻總覺得令人懷念

是懷舊作祟嗎?也許是吧

但真正會令人銘記的那個答案

大概 是溫暖的人情味吧

  • 上一篇:中藥外敷怎麽治療腰痛?總是腰痛怎麽用中藥治療?
  • 下一篇:回元方在凈化以後,需要進行哪壹個步驟的加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