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陜西漢中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陜西漢中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漢中地處祖國大西南,北界秦嶺山脈,南界大巴山,總面積2,7246平方公裏。其間由漢江沖積的漢中平原。屬亞熱帶氣候。漢中市位於漢水上遊,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 間。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壹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占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海拔601—8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約占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土壤貧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間,約占全市總面積的37.2%。 漢中盆地南北寬約37公裏,東西長116公裏,占漢中地區總面積的1.9%,可耕地303200畝,其中以水田為主。漢中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北有秦嶺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氣候溫和濕潤。 水文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裏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裏。 漢江水系:漢江,又名漢水,境內部分古稱沔水,為長江最大壹級支流。漢中位於漢江上遊,流域範圍北起秦嶺,南達米倉山,西接嘉陵江流域,東至子午河、茶鎮與褚河壹帶,漢江也是秦嶺與巴山的分界線。漢江幹流自西向東流經寧強、勉縣、漢中市區、南鄭、城固、洋縣和西鄉縣境,橫貫漢中盆地,是區內水系網絡的骨架。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區內西部和西南部。幹流自北向南,縱貫略陽、寧強兩縣,為過境大河。流域狹長。 氣候  氣溫:區內氣溫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制於地形。年均氣溫14℃。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壹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降水:漢中地區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形成全年降水的暖濕空氣,主要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其次是西太平洋。夏季,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孟加拉灣水汽沿西南低渦下部的西南季風北上,經西藏、雲南及四川西北部到達本區上空;西太平洋水汽隨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東南氣流輸入本區上空。冬季,受極地大陸冷氣團(主要是蒙古高壓)控制,多西北季風,形成寒冷幹燥少雨的天氣。春秋為過渡季節,春暖少雨,秋涼多雨,氣候濕潤。地面植被、水庫、河流、田園等所蒸發於空間的水汽參與降水甚微。來自西南、東南的暖濕氣流受巴山、秦嶺阻隔,使得區內雨量充沛,但由於兩山位於西南氣流的路徑上,由於中低層雲系的水汽系統輻合,以及地形擡升和山地垂直影響,使本區南北承接水汽不等,降水量分布懸殊,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00-1700mm之間。其中南部米倉山最為豐富,成為陜西之冠。 濕度:整個漢中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分布態勢,基本呈南大北小。漢江平壩、巴山山地70-80%;秦嶺山地73%。壹年中冬春兩季較小,夏秋較大。9、10月為全年之冠,均在80%-86%;冬季(12、1、2月)三個月漢江平壩、巴山山地為75%-80%;秦嶺山地58%-66%。 風:區內年均平均風速介於1-2.5米/秒之間。鮮見大風天,年均不到2天,周邊郊縣則有不同。民風民俗  陜南民歌 漢中秦嶺巴山地區,自古迄今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內容廣泛、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或壹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孝歌、說春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盤歌、兒歌等。壹般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不似關中陜北民歌粗獷豪放。 鑼鼓草 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為加快進度,壹至三人在人群後,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後邊敲邊唱,以激勵幹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社火 全市各縣流行。壹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樣。有懸臺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壹體。陜南懸臺芯子社火尤為著名,多層鋼架上叠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驚險異常。還有舞獅、彩蓮船、竹馬、龍燈、板凳舞、貝殼舞等形式。 焰火 又稱“放花”。壹般於春節或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放焰火。洋縣磨子橋焰火自清代以來為最著名者,曾奉調入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主要有竿子花、笸籃花、馬花、沖天炮、滿天星、流星趕月、鬧龍宮、火樹銀花、連珠炮等160多個品種,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漢調二簧 陜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壹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淒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漢臺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20世紀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漢調桄桄 又稱漢中梆子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陜西九大劇種之壹,也是陜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為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響亮節拍。始於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大方,樸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醜、凈、旦,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純樸大方的性格特征。 端公戲 本為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後發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壹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樸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傳統民居 陜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各種民居,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西鄉山區很普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墻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墻,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條結紮並以蓼葉復蓋。有的人家在橫梁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林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磚石為支撐,上面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開間不大,但樓—廠可防水,樓上很涼爽。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墻相連,墻中間朝南刀: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組成,中間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 上一篇:知母怎麽種
  • 下一篇:酸菜的科學解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