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調節“上熱下冷”,需要清上焦熱,散下焦寒,可以用兩種方法把火引回原位。

調節“上熱下冷”,需要清上焦熱,散下焦寒,可以用兩種方法把火引回原位。

很多人覺得養生調理很容易:身體虛弱就滋補,體內有火就清熱解毒。但是現在很多人的身體狀況已經不是單純的虛弱,或者單純的體內熱邪,而是虛實夾雜,或者叫上熱下寒。雙腿雙腳無力,四肢冰冷,大便不成形,看似脾虛陽虛,但也有咽痛,總是容易出現口腔潰瘍,失眠,煩躁。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上熱下寒,是由於水火不相容造成的。

這樣的人更難調理。單純的健脾溫陽,會導致上火更嚴重的問題。單純的清熱解毒會導致腹瀉、下肢冰冷等問題的加重。

《黃帝內經》說:“今患夫熱者,皆傷寒之類...寒傷之人,病熱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體內的寒邪力量強大時,會排斥陽氣,導致陽氣浮上,這主要表現在陽氣浮上人的上部,容易出現口腔潰瘍、煩躁、失眠等看似生氣的癥狀。

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陰陽不和,陰陽之氣不交匯融合。

單純的清熱解毒會加重體內的寒邪;單純的溫陽散寒會導致上火現象更加突出。

所以,調整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讓陽氣向下向內隱藏,與陰氣交融;同時需要驅散過多的寒邪,避免排斥陽。

1,柴胡桂枝幹姜湯

本方的特點是既能清上焦熱,又能溫補下焦。

柴胡、黃芩、天花粉能清熱;桂枝、生姜溫散寒,助陽;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配合桂枝、幹姜溫楊琪,同時調和清熱和溫散寒兩組藥物,使身體的陰和楊琪相遇融合。

當然,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每種藥物的用量以及是否需要添加其他藥物也不同。經過面診,專業的中醫會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

2、忽冷忽熱,宜灸。

艾灸除了服用中藥外,還可以溫下焦,同時具有引火歸元,引導浮於頂上的陽向下,散寒於內,融合陰陽的作用。

主要是通過艾灸腿腳穴位,幫助上焦之陽向下藏,從而達到引火回元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湧泉。腿暖了,經絡通了,燒的火就下來了。

需要註意的是,足心湧泉穴要放在最後壹次艾灸,缺壹不可,這樣才能徹底完成“回火歸元”的過程。

另外,建議艾灸前用艾葉的開水泡腳,泡腳的同時用手搓背效果更好。泡好後揉揉腳底湧泉穴,既能滋腎水,又能補陽。

#多卡博士超級團隊# #健康科學資格賽#

  • 上一篇:同濟堂的貴州同濟堂
  • 下一篇:有什麽方法治療腰肌勞損?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