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體質調理,強化自愈能力,小兒中醫怎麽看?

體質調理,強化自愈能力,小兒中醫怎麽看?

體質調理,強化自愈能力,小兒中醫怎麽看? 孩子生病了,此時該選西醫還是中醫?事實上,中西醫兒科各有擅長的領域,不過,多數家長的習慣仍以西醫為先、中醫為輔,到底哪些病癥適合看中醫?治療方式為何?透過專家解析,讓您更明白中醫兒科負責的看診範圍。

傳統中醫兒科,壹般稱為啞科,因為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不適,小小孩也無法說清楚自己的癥狀。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威達指出,透過中醫對兒科特殊生理、病理的認識與掌握,以及望診、聞診、脈診、觸扣診等診斷資料,便能辨證論治,精準的掌握病情,給予適當處理方法和建議。此外,在用藥上,非常註重小兒安全,必量身給予個人化、傷害性最小、療效最大的中藥,非常適合身體嬌嫩的嬰幼兒。

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宋昀認為,小兒科自古以來,就是中醫非常重視的科目,累積相當多的治療經驗。歷代醫家也總結出較溫和的藥物,適用於小兒,例如:黨參、紫蘇、山藥等,對於小兒疾病如感冒、過敏性疾病、腸胃相關病癥等,都有不錯的效果,能緩解癥狀、減低復發頻率、加速康復等作用,尤其在調理體質方面,更是中醫所擅長。對於小兒而言,因體質還未完全成形,調理的空間較成人多,只要做適當調理,便可改善臟腑機能,讓孩子未來擁有較為強健的身體。

中醫看診方法

在中醫上,特殊生理是指身體臟腑構造嬌弱、柔嫩,氣血、經絡等功能未完善,但生命力旺盛且生長快速;特殊病理則為容易生病、生病轉好快、轉壞也快,也就是來得急,因中醫處理得宜,去得也快。

基本上,中醫會透過以下方法來診斷病情:

?望診:看精神、臉色表情、舌頭、皮膚等。

?聞診:聽哭聲、咳嗽聲、呼吸氣息、聞氣味等。

?脈診:醫師以1~2指把脈和中醫兒科特有的「三關指紋」診斷法。

?觸扣診:觸摸皮膚、腹部扣診。

中醫、西醫該怎麽看? 體質調理,強化自愈能力,小兒中醫怎麽看?

看診依據

中、西醫究竟該如何看?其實中、西醫各具優點,必須視實際狀況考量,無法逐壹詳細說明,陳威達醫提供幾項簡單大原則供父母參考(詳見表格1)。

表格 1 :中醫、西醫大不同

中醫

西醫

大方向

西醫療效不佳或查不出病因

對疾病病因與療效明確

對家長來說

體質調理、壹般疾病、部分急癥;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例如:像是過敏性鼻炎、異味性皮膚炎、過敏性氣喘;若不知道選哪科看診,可先選兒科或壹般科

傳染病預防控制、嚴重外傷、嚴重細菌感染疾病,先看西醫確認狀況,做緊急處理。若不知道選哪科看診,可先看壹般小兒科,再依情況轉給小兒專科、次專科

內科

建議體質差者務必看中醫調理

體質好者可自行決定看中醫或西醫

外傷

壹般扭挫傷或開放性傷口、骨折經西醫處理後,中醫有許多特別的消腫止痛、幫助肌肉修復、骨頭愈合的中藥及外用藥布等。

任何嚴重外傷都是先看西醫急診,做完檢查後再決定處理方式,例如:外傷縫合、骨折手術打石膏等

建議

看過多次西醫而癥狀未改善,可再看西醫細分的各小兒專科,若未改善建議看中醫。

看過多次中醫而癥狀未改善,可看西醫確定疾病診斷

體質調理,強化自愈能力,小兒中醫怎麽看?

優點比較

陳威達醫師強調,依據實際的臨床狀況,絕大多數父母或長輩都先帶小朋友看西醫,待狀況緩解後或看過多次西醫而癥狀未改善,才會看中醫。當中醫改善癥狀後,或發現孩子發病頻率、嚴重程度遠比之前減輕且更快恢復,看中醫的次數就越來越多,甚至日後若有任何不適,都選擇看中醫。事實上,中醫、西醫各有優勢,以下說明供家長參考(詳見表格2)。

中醫

西醫

特點

千年臨床治療經驗,實踐的方式所摸索出來的智慧 著重臟象、經絡穴道及精氣神 現代西醫雖百年,但有先進的科技與儀器協助,發展快速。 著重局部解剖、儀器科技及手術

理論模式

註重整體互動關系:中醫註重體質及「因」,看待人體較偏向是有機的整體性運作。 強調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呈現相互動態平衡,具聯系關系,例如:肺與大腸關系密切,有時感冒加上便秘的問題,只要治療便秘,感冒就會很快好。 西醫強調局部實體呈現:西醫重檢驗數值及「果」,看待人體較偏向個別系統的單獨運作。 重視局部分析,較少綜合性處理,著重於細微的結構,較不在意相互之間的關系,例如:感冒與便秘,不認為兩者有任何關聯性,治療上各自處理。

擅長

專長調理體質,治療慢性病、免疫調節、過敏性等疾病,會將人與氣候環境、病原體之間的因素放在壹起做考量,例如:幼兒生長的環境,在基隆多雨、新竹多風、南部天熱、北部偏冷,雖然同樣是感冒,但思考用藥的方向完全不同。 四季氣候不同,思考用藥的方向也完全不同。 專長急性病(大範圍嚴重感染)、需要手術與儀器治療的疾病,例如:小兒疝氣、先天性心臟病、兔唇等外科手術治療、早產兒保溫箱 擅長病原體、物質環境因素(過敏原)病原體、過敏原確定診斷。

診斷、治療

辨證:對於疾病發展變化的整體大方向掌握清楚 治療有效為重 治療重平衡疏導,恢復自愈力、提升免疫力、抗病力 辨病:對於疾病的病理組織細微掌握比較清楚 診斷明確為重 治療重對抗控制癥狀,切除病竈控制疾病擴散,更換身體零件。

藥物

生藥、天然物,使用得當副作用較小 藥理認知為性味歸經 用藥理念為標本同治、復方配伍 化學藥物,副作用較大,但會監控。 藥理認知是藥理學、藥物動力學 用藥理念是單方專攻病癥 體質調理,強化自愈能力,小兒中醫怎麽看? 中醫治療3疾病

根據兩位中醫師的看法,適合看中醫的疾病有小兒感冒、小兒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小兒厭食、小兒遺尿等,有些病癥也可以采取中、西醫合並治療方式來調理,陳威達醫師強調,中醫除了中藥之外,還能選用穴位 *** 、捏脊、三伏三九貼、針灸等方法加強療效,以下列舉四種疾病做說明。

1 小兒感冒

感冒是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宋昀醫師說,臨床上常見的證型有三種,首先是風寒感冒,癥狀為發熱、無汗、頭痛、鼻流清涕、噴嚏、咳嗽、咽部未紅腫,治療以疏風散寒為主,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飲食上要避免寒涼食物,例如:冰品、西瓜、水梨、椰子、檸檬、苦瓜等。其次為風熱感冒,癥狀為發熱、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噴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黃、咽紅腫痛、口幹渴,治療以疏散風熱為主,酌用銀翹散加減,飲食上避免燒、烤、辣、炸。

最後是暑邪感冒,多發生於夏季,癥狀為發熱、無汗、汗出熱不解、頭暈、頭痛、鼻塞、身重困倦、胸悶、惡心、口渴心煩、食欲不振,或有嘔吐、泄瀉、小便短黃等,治療以化濕解表為主,方劑可用新加香薷飲治療,飲食上避免油膩、生冷。不過,通常小兒感冒會伴隨發燒,不少家長認為中醫沒有退熱藥劑,陳威達醫師解釋,中醫有許多種不同配方的清熱藥,發燒狀況是不同臟腑的熱(例如:肺熱、腸熱或心熱等)、邪熱(例如:風熱、暑熱)、實熱虛熱等,依不同的發燒證候,給予不同的清熱藥,通常吃1~2天即可解熱降溫。

2 小兒氣喘

小兒氣喘可分為發作期與緩解期,多數臨床狀況是發作期,西醫處理癥狀控制後,緩解期才會找中醫處理,且康復後中醫調理體質,預防再次發作,陳威達醫師強調,嚴重的發作期其實可以采取中、西醫壹起治療方式;急性發作期的中藥處方治療,簡單區分為熱性喘(方用麻杏甘石湯、定喘湯等)、寒性喘(方用麻黃湯、小青龍湯等),中、西醫搭配治療時,中藥在飯前半小時服用,西藥則於飯後30分鐘至1小時(若年紀較小可延至2小時)服用。至於緩解期,就以中醫為佳,常見治療以調理肺、脾、腎三大系統為主,方用如肺系統有生脈散、補肺湯、養肺固本湯;脾系統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腎系統有金匱腎氣丸、參蛤散、七味都氣丸、還少丹等,飲食上則應避免寒涼。

3 過敏性鼻炎

陳威達醫師指出,中醫將過敏性鼻炎病因分為內因及外因,內因多為臟腑功能失調,外因多為風寒、異氣之邪侵襲臟腑,主要表現在肺鼻竅,治療會根據患兒的整體證候體質,依當時狀況處方用藥。若鼻癢而噴嚏頻作、流大量清涕、每遇風冷則易發作及反復不愈,治療以溫肺散寒為主,選用溫肺止流丹或桂枝湯,也常用玉屏風散合蒼耳子散加減。除了鼻子的癥狀之外,還可兼見頭重頭昏、食欲減退、腹脹、四肢倦怠、便軟等,治療以健脾祛濕補肺為主,選用半夏天麻白術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等加減。除此,嚴重時後腦、頸項及肩背亦覺寒冷、面色淡白、夜尿多等,治療當溫補腎陽,選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加減,飲食應忌食或少食寒性、烤炸及乳制品。

異位性皮膚炎

宋昀醫師說,小兒的異位性皮膚炎在臨床上,中醫辨證較常見為兩型,第壹種是血虛風燥型,病程往往較長,皮膚病竈較乾,可見肥厚苔癬化及脫屑,體質上多有面色無華、毛發幹枯、易口幹舌躁等癥狀;脈多細澀、舌淡,治療上以養血潤燥為主,用當歸飲子治療,飲食要忌辛辣,絕不可熬夜。

另壹種為濕熱型,病竈多見紅腫,捫之略熱,亦見糜爛,甚者有黃水滲出,往往夏季加重,常伴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及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治療上以清熱燥濕為主,可考慮消風散加減,少吃乳制品及油炸類食品。基本上,輕微的異位性皮膚炎以中醫調理,壹個月內可見效,嚴重者有時必須調理至半年左右。然而,飲食壹定要配合醫囑,否則療程會拖比較久。

體質調理,強化自愈能力,小兒中醫怎麽看? 孩子不愛吃中藥?!

壹般中醫開給小兒的中藥處方,味道都不錯,不難以入口,但有些孩子對藥味較敏感,可以考慮將甘味王、梅粉等中藥矯味劑加入藥粉,讓孩子較好入口。此外,也可將科學中藥藥粉用溫水沖泡後,加上冰糖、蜂蜜攪拌,或使用註射器、滴管、餵食器、奶瓶、吸管或小湯匙等餵食,亦能於註射器、滴管、餵食器、奶嘴、吸管等前頭或小湯匙的邊緣,在嘴巴接觸的壹端沾蜂蜜來餵食。陳威達醫師提醒,家長必須註意1歲以下的嬰兒,尤其是6個月大的嬰兒,嚴禁使用蜂蜜及其相關制品,避免「肉毒桿菌芽孢或毒素」造成中毒,導致嬰兒猝死癥不幸發生。

值得註意的是中藥有保存期限,不同劑型有不同保存期限,多數的中藥材都怕潮濕、高溫悶熱的環境,如果保存條件不良,就容易變質,除了減低原有的藥效外,更可能從藥物變毒物,因此,對於保存期限及方式不能掉以輕心。該如何正確保存中藥呢?首先必須放在幹燥陰涼且密閉不透光的容器內,外在環境更應選擇通風、不潮溼,並且避免陽光直射。以臨床最常使用的科學中藥而言,有些中藥粉含有較滋膩的藥材,像是麥門冬、天門冬、熟地等容易受潮,受潮之後會出現結成塊狀的現象,雖然不代表藥物已經變質,但還是不要服用。陳威達醫師建議,如果是7天的藥,每天拿出1~3包,攜帶在身上方便服用,其余就密封處理,可防止受潮,特別是在春、夏兩季之際。

除了要好好保存中藥之外,也得註意中藥會隨癥狀改變而改處方的狀況,壹般開給小朋友的藥方,急性期3~5天,很少開到7天以上,除非是慢性疾病(例如:過敏性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的調理及調整體質,最多7~14天不等,通常不太會超過14天。陳威達醫師叮嚀,中醫師每次開出來的中藥處方,應該在當次開立處方的期限內服用完畢,不要延後服用,尤其是嬰幼兒的中藥處方。由於小兒的病情變化較快,所開出個人化的中藥處方是有「時效性」,如果沒有按時服用,過了幾天,藥方就不對證,藥效也會大大降低。

陳威達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碩士、臺灣大學EMBA碩士、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藥學士

經歷:上海辰新醫院中醫部顧問、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教育部部定講師、中華民國中醫兒科醫學會會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泌尿部研究員

現職: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壢新醫院醫療壹部部辦公室副主任

宋昀

學歷: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傳統醫學碩士班、長庚大學中醫學系

經歷:中醫師國家考試及格、西醫師國家考試及格

現職: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

  • 上一篇:北京禦康堂中醫醫院服務
  • 下一篇:野生金蟬是什麽時候消失的?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