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楊的人物經歷

楊的人物經歷

與英國才女絕配

早期飛黃騰達,中途卻失去了健康。

我窮慣了,卑微慣了,困死了。

青春的陪伴讓很多鬼,白頭是我的。

天若多情,天蒼老,不曾隔壹雙星。

這是楊先生在愛妻逝世後所作的悼念詩。在將近60年的時間裏,王先生和他心愛的妻子壹直互相照顧,熟悉他們的人說,這樣恩愛的壹對很少見。60年來,楊和的名字從未分開過,盡管今天只有楊接受了我們的訪問。

戴乃叠夫人的素描畫像掛在起居室的墻上。戴陽·奈迪夫人的原名是格雷提·瑪格麗特·泰勒,她的父親是壹名英國傳教士。戴乃叠出生在北京,從小就對中國和北京感興趣。從65438年到0936年,楊進入英國牛津大學,通過壹個朋友認識了。不久,發現王先生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同伴,他精通中國古典文學。

大概是楊身上那股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讓愛上了他。後來,戴乃叠幹脆改行學習中文,成為牛津大學學習中文的第壹人。正是他們在生活、情感和事業上的共同興趣使他們成為知己,並為他們今後的翻譯工作鋪平了道路...

1940,楊畢業回到。很難想象這樣壹個年輕漂亮的英國女孩是如何跟隨楊來到當時正處於戰爭中的中國的。但從走到壹起的那壹天起,兩人都作為壹個整體去面對世界上的壹切。

回國後,楊夫婦不斷往返於西南各城市之間,生活十分艱辛。直到1943才被朋友推薦到梁實秋領導的國家編譯館。當時只有國家編譯館的人在從事西方典籍的漢譯工作,還沒有人把它們翻譯成中文。事實上,自19年底以來,與外文翻譯的繁榮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外文翻譯始終處於弱勢。所以,直到20世紀40年代,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史典籍幾乎壹無所知。梁實秋希望楊夫婦能領導壹個專門將中國典籍翻譯成英文的部門。

當時,楊選擇翻譯《紫同治劍》,是因為他覺得“有些人還沒有看過”。雖然由於戰爭的原因,《子簡》的英譯本不幸丟失而未能出版,但這是中國學者向西方介紹文化經典的最初努力,戴陽的中國翻譯生涯由此開始。

不久,發現楊和在翻譯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常常是楊把中國的古典作品演繹得惟妙惟肖,而的打字機像蒼蠅壹樣飛來飛去。

在楊看來,有了的幫助,似乎沒有什麽是翻譯不了的。就連中國的《楚辭》也不例外。簡單來說,翻譯就是把某種語言翻譯成第二種語言。就是這樣。王先生說:“如果妳理解它,妳就應該把它翻譯成外語。”

楊、夫婦是應中國外文出版社的邀請來京的。當時,外文出版社(中國外文局的前身)剛剛創辦《中國文學》雜誌英文版,這標誌著中國文學作品向西方社會體系介紹的開始。在此期間,楊和夫婦以驚人的速度翻譯了大量的中國作品。

《紅樓夢》三卷本英譯本就是這裏的作品之壹,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唯壹完整的譯本,而唯壹完整的譯本是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翻譯的《石頭記》。《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出版不僅是中國與英語國家文化交流的壹件大事,也是文學翻譯的壹件大事,推動了中國古典小說的翻譯進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沙博理翻譯的《水滸傳》(1988)等另外三部中國古典文學英譯本相繼出版。

楊和半個世紀的愛情生活可以說是歷盡艱辛——他們在文革中壹起蹲過監獄,大兒子精神失常後在英國自焚...直到從外文局退休,兩位老人手牽手逛街掛號看病,事情才有所好轉。不幸的是,進入暮年的戴乃叠健康狀況不佳。她話不多,也不出門,所以楊壹直陪著她,陪她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日子。

可以說,楊、和以他們事業與生活的完美結合,創造了中西文化親密融合的獨特範例。幾十年來,他們的完美合作為他們贏得了“翻譯大師”的美譽。他們不僅創造了翻譯史上的奇跡,也創造了他們壹生的傳奇。

離開後,楊的生活似乎凝固了。他停止了自己的翻譯工作,只有他們留下的那幾百萬字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楊毅聽哥哥說不喜歡紅樓夢,但還是硬著頭皮和老婆壹起翻譯了。

楊先生的妻子戴乃叠是英國人。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楊、和共同將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從先秦散文到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傳奇選》、《宋明平話選》、《聊齋誌異》、《老殘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戴乃叠的母親曾對她說:“如果妳嫁給壹個來自中國的男人,妳壹定會後悔的。”但是戴乃叠並不後悔。她說,“我愛上了中國文化,嫁給了楊·”1999 165438+10月18,去世,楊也停止了他的翻譯工作。在南京期間,楊幫助發現了4000多件甲骨蔔辭。當時南京剛剛解放,西方國家猝不及防,紛紛關閉大使館。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的臨時代辦是蘭寧,他是這對夫婦的朋友。離開南京前,他告訴楊,他在收拾使館物品時,發現壹個舊木櫃,上面有用紙包著的骨片和刻著字。蘭寧認為這是中國的文物,不能帶到國外,所以他問楊如何處理它。楊去看了這批文物,這壹定是商代的甲骨文。然後他叫了壹輛三輪車,送到了南京博物館。曾院長寫信感謝他,並告訴他這批甲骨文已交給北京研究和保存。

楊毅告訴記者,最讓他感動的是,文革結束後,坐了四年牢的楊出獄時,將自己壹生收藏的200多件書畫文物無償捐贈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回顧我年輕時學英語的經歷,其實並沒有太多真實的經歷,因為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曾經對英語很感興趣,但後來再也沒有認真的繼續學過英語。解放後,我當了多年翻譯。

高中的時候看了很多英文書,很多都是歐洲文學名著的英文版,包括古希臘的詩歌,但丁的《神曲》,法國雨果等人的小說,什麽都看,不限於英美文學。1934年去英國讀希臘拉丁文學,同時讀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書,包括哲學,歷史,人類等等。在中學和大學讀書的時候,放學後看的書比較多,國內國外都有。這方面的缺點是混亂復雜,沒有按計劃對壹些東西進行系統的研究;但因為涉獵了很多方面,也收獲了壹些廣博的文化知識,在翻譯工作中還是有用的。我遇到了許多熱愛翻譯的年輕朋友。他們常常在翻譯中感到苦惱,因為他們的知識面太窄,缺乏各方面的廣博知識。英語語法再好,他們也翻譯不出原意。我的另壹個小經驗是,剛開始學英語,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濃厚的興趣。如果像我年輕時壹樣,學習英語是把它作為滿足自己求知欲的工具,那麽我可以試著去讀壹些自己感覺強烈感興趣的英文書,不限於壹些名著,任何方面都可以。主要是多讀、多寫、多聽、多說;時間長了,自然會有結果。這個季節北京的後海到處都是遊客。被稱為“胡同川子”的人力車迎來了他們的豐收年。他們在錯綜復雜的小巷裏來去自如,對每壹個觀點都了如指掌,更了解高鼻梁綠眼睛的人的心思。他們壹邊用流利的英語討價還價,壹邊和外國人聊起北京的名吃:牛肚、豆汁、疙瘩、芥菜堆……這些在外國人聽來幾乎難以分辨的名字,讓他們睜大了眼睛,徹底“迷糊”了。

過去熙熙攘攘、莊嚴肅穆的宮殿被整肅了,它的大門已經變了樣,散發出壹種曖昧的小資氣息。沿街的房子幾乎都被隔了出來,經過改造,變成了商店、酒吧、咖啡館,向胡同深處侵入蔓延。在胡同深處,有人的門總是關著,躲避著遊客好奇的目光。沿街的都是作秀、玩笑、眼球經濟;只有他們才是皇城根下的主人,這是嚴肅的故事,也是日常的生活。老房子的木門被紅漆斑駁,但門口的石獅子告訴妳,再低調也有它的來歷。

楊的家就藏在後海的小金絲巷裏。“小金絲胡同”用北京話發音,表現出壹種對財富的蔑視。在此之前,他最後的住處更是虛張聲勢,叫“百萬莊”。對楊來說,的財富只是壹個虛名。推開門極其簡單——雖然他出生在王侯之家。

楊的日子簡單得幾乎沒有變化。他經常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就那樣坐在那裏消磨壹個下午。他抽最便宜的煙,他最喜歡的酒已經被醫生禁酒,他看不起無聊的電視節目,他的眼睛漸漸無法閱讀。老人思維依然清晰,記憶力壹流。似乎聰明的腦袋將是他最後壹個衰老的器官,但其他器官卻無力為這個全身最傑出的器官提供樂趣。財富和楊總有擦肩而過的緣分。作為天津中國銀行行長的獨子,楊從小就穿著袁世凱贈送的黃色馬褂,象征著王公的身份。父親去世後,年僅七八歲的他不得不喬裝打扮,以父親的名義參加董事會議。然而,這筆豐厚的家產很快就被兩位叔叔的投機生意賠光了。再加上貨幣的貶值和仆役的偷盜,到1949年解放時,楊家田產已經賣光,銀行存款實際上也是血本無歸。

楊出生於民國4年(1915),屬虎生肖。在生下他之前,他媽媽做了壹個夢:壹只白虎跳進了她的懷裏。白虎星是兇星,但算命先生說,這個夢既是兇兆,也是吉兆:這個男孩將是家裏唯壹的男性,父親疼兒子,歷經千辛萬苦成就輝煌的事業。“我不知道我這壹生的事業是否輝煌,但我確實是我媽唯壹的男孩,我爸在我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70年來,我真的經歷了很多磨難。因此,算命先生可以說他的計算並不差。”

楊的自傳在意大利出版時,書名是《從壹個富家少爺到同誌黨員》,揭示了他建立在財富和政治基礎上的個人命運。大陸出版的中文版是《載酒迷航》,是壹個知識分子的默默無聞。說到信奉風水命理的香港人,書名就變成了《白虎星照命》。

楊經常說,他不迷信白虎說的話,但他不怕談論它。在自傳的開頭,他把自己的出生和父親的去世聯系在壹起,認為這就是他的命運。這種矛盾的態度暴露了他內心的痛苦。他唯壹的兒子,因卷入文革而精神分裂,最後用汽油自焚,成為算命先生“白虎論”的又壹佐證,也成為他與戴乃叠的最大區別。高中畢業後,楊和他的老師和朋友去了英國牛津。當時牛津每年只收壹名亞裔學生。當他得知楊僅僅學習了五個月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就通過了入學考試時,學校官員認為他壹定是僥幸通過了考試,並堅持要他推遲壹年入學。這位奢侈的中國大師今年剛剛環遊了歐洲大陸,參觀了賭場、妓院、夜總會和沙漠...喝各種小酒館,看很多書。他生性桀驁不馴,以打破規則為榮,在學校裏做各種淘氣的事。

從小,楊就不是壹個勤奮的人。他在牛津的學習成績並不優秀。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和社會活動中,但他的文學才華和智慧在牛津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我知道,即使是參加考試,對我來說也毫無意義。我要回中國。”為了好玩,他按照18世紀英國英雄雙排的格式,壹口氣在牛津翻譯了《離騷》。這壹年,他24歲,這是他第壹次接觸翻譯。他在翻譯方面的巨大天賦和獨立性讓英國人感到驚訝。作為壹部經典,這首被翻譯出來的詩矗立在歐洲各大學的圖書館書架上。

楊對《離騷》的翻譯充滿了嘲諷和誇張,而且不尊重原作。“我壹直認為《離騷》是贗品,它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幾個世紀的漢代淮南王劉安。”由於原作都是贗品,翻譯出來的作品可以更天馬行空。英國著名漢學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對楊譯本的評價是:“詩性的《離騷》譯本在精神上與原作相似,就像用巧克力做成的復活節彩蛋和蛋卷壹樣。”

“大衛是我和納迪的好朋友,我們都覺得他說的話很好笑。”1953年,楊作為政協特邀委員,同壹群科學家、藝術家壹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他(毛主席)長胖了,但看起來很健康。他走過來和我們壹壹握手。周恩來跟著他,依次把我們介紹給他。”周恩來當時對毛主席說:這是壹個把《離騷》翻譯成英文的翻譯家。

“毛主席熱愛中國的古典詩詞,《離騷》是毛主席最喜歡的作品之壹。他伸出汗津津的手掌,熱情地握著我說:‘妳覺得《離騷》可以翻譯嗎,嗯?’主席,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可以翻譯嗎?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主席的反應是微微壹笑,尷尬又有些不以為然。“後來我想,毛主席顯然不相信像《離騷》這樣偉大的詩篇可以翻譯成其他語言。當然,他對此表示懷疑是正確的...毛主席自己也寫詩,但他不懂。”可惜沒有機會再和毛主席討論這個問題了。從牛津大學獲得榮譽學位畢業後,楊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中國。留學七年,很多事情都變了。他去的時候是壹個頭等艙花了很多錢的帥哥。回來後,他甚至靠賣書和向人借錢度日——他在天津的大家庭已經空無壹人,陷入貧困。然而,當他去的時候,他是單身,當他回來的時候,他贏得了壹個美麗的女人——戴乃叠和他在壹起。

戴乃叠·瑪格麗特·戴乃叠是楊·法國文學班的同學。她出生在中國,父親是傳教士。她曾在燕京大學任教,並為中國壹個地方工會工作。奈迪是帶著對中國不同的感情長大的。在她的印象中,倫敦是“灰色”的,北京是“多彩”的,各種好吃的,好玩的都有。

但當她再次回國時,這個家充滿了戰爭和貧困,物資匱乏,人們流離失所。很多知識分子和他們壹樣,有了聘書去教書,也沒什麽可失去的,在進入大陸的路途上坎坷不平。

在後方教書期間,楊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如當時在復旦大學教書的梁等。他們兩個喜歡詩歌和葡萄酒,用法國詩歌和文學幫助他們喝了很多烈酒。

“有壹天晚上他來我家,我有壹整瓶泡了桂圓的白酒,平時就藏在我床下。無獨有偶,床下也有壹個同樣大小的罐子,裏面裝滿了煤油...煤油的顏色是淡黃色的,跟龍巖酒壹樣。”當時供電不正常,經常停電。在看望梁時,在黑暗中接過楊的煤油瓶,給他倒了滿滿壹碗。

“他嘗了壹下,說我的酒好像很濃,有壹種特別的味道,但是他毫不猶豫地把碗裏的酒喝了。”幸好梁沒有中毒,於是第二天就去了楊家,依然健碩好色,愛追求年輕漂亮的小姐們。因為醜聞,他和帶著漂亮老婆的院長打了起來,打了壹桌又壹桌,還丟了工作。

楊欣賞的人,往往滿足兩個條件:愛酒,愛女人。他因此喜歡曹操。如果老陽先生說壹個人“有趣”,那是最高的評價。梁顯然是性情中人。1970年底,楊見到了同樣坐過牢的梁。那時,梁已經翻譯完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還翻譯了德文版的《浮士德》。他對祖國的中醫感興趣。他特意送給楊壹瓶他自己特制的壯陽水!

“壹年後,我聽說他死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被自己的藥劑殺死的。他是壹個和我壹樣性情的人。可惜現在像他這樣的學者和詩人已經不多見了。”早在被監禁之前,楊、和就遭受了長期的政治敵視。楊翻譯的《中國古代文學簡史》是山東壹位教授寫的。這位教授效仿蘇聯的《統壹黨史》,在文學史的每壹章末尾都引用毛主席的話。“我覺得這種寫法很可笑,完全不符合國外讀者的需求,所以我得到了編輯的同意,把所有的引用都刪掉了。結果這本書的篇幅還不到原著的壹半。考試的時候他們發現了這個事情:怎麽敢刪毛主席語錄!他們震驚了,目瞪口呆。”

1966期間,“文革”瞬間席卷全國,北京首當其沖。“到處都是海報,所有的墻壁都塗上了紅色油漆。短短幾天,整個城市都變成了‘紅海’。”

楊回憶的“文革”具有黑色幽默的荒誕性。在他的外文局,造反派批判了兩位領導人,除了敲鑼打鼓,圍著遊鬥,到處貼大字報。“很明顯,這兩位領導的主要罪行就是愛吃好東西。海報上滿是他們早前吃到的美食的詳細記錄。這就像外文局突然變成了大酒店,到處貼著用大字寫的菜單。”

批評的矛頭很快從領導人蔓延到像楊這樣的“專家”和“壞分子”。

——“三張餐桌疊在壹起,壹張在另壹張上面。他們很有禮貌地幫我爬到了桌子上面,這時人群圍在桌子周圍,開始聲討我,問我為什麽反對毛主席,為什麽為赫魯曉夫辯護……”

——“他們讓我們在臺上低著頭站成壹排,然後讓我們把胳膊往後伸,把頭擡得高高的。.....我的手臂肌肉非常靈活和有彈性,所以我可以輕松地做出這個手勢。”

——“有壹段時間,我奉命打掃廁所...而我做得很好,把便盆上殘留的舊汙垢全部刮掉,用清水沖洗幹凈。很快,我的努力和壹絲不茍的工作得到了人們的稱贊。《中國文學》編輯部的廁所成了外文局最幹凈的廁所。”

楊開始出現輕微的精神分裂跡象。他經常聽到聲音,並有被迫害的錯覺。戴乃叠面臨的是孤獨和不信任。她所有的同事都不再和這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說話。無論她走到哪裏,都會遇到敵意的目光。人們像躲避瘟疫壹樣躲避她。壹些激進的學生甚至在她面前高喊“打倒美帝國主義”!

戴乃叠所在單位的領導問她:妳為什麽不成為中國公民呢?Nai Dieh回應道:“只有加入中國才能愛中國?妳是什麽黨員?壹點國際主義都沒有!”

1968年4月,美國猶太人愛潑斯坦和他的英國妻子被捕入獄。不到壹個月,輪到楊和他的英國妻子了。楊被抓那天,夫妻倆在家裏相對沈默,默默喝著白酒消除心事。

楊進監獄時,滿身酒氣。獄友們以為他是因為喝酒鬧事被抓的。他嗅了嗅,說:“妳的酒味好香。壹定是高檔貨。多少錢?”

楊告訴他,他買的酒不是散的,而是按瓶的。離家時,他和妻子剛喝了壹瓶的三分之二,瓶子裏還剩三分之壹。這讓犯人們流口水。

楊很快贏得了獄友們的尊重,而與此同時,卻被關進了另壹所女子監獄。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三個孩子,但監獄裏的同誌告訴他們,孩子有人照顧。戴乃叠出獄後才知道,她的三個孩子幾年來沒錢住,沒飯吃,沒衣穿,都住在農村。

郁達夫的侄女郁風和戴乃叠壹起關在半步橋監獄。余楓說,在監獄裏,這個可敬的英國女人依然保持著文明和風度。她愛幹凈,用牙刷刷監獄的墻壁。每天給監獄送飯的時候,余楓隔著走廊都能聽到戴乃叠的聲音,還不忘對獄卒說聲謝謝。在獄中,楊對政治保持著敏感。1971年9月,林彪事件突然發生,但監獄裏的犯人對外面發生的事情壹無所知。傳統上,囚犯們被允許在每年的國慶節通過廣播收聽天安門廣場的慶祝廣播。這壹年,楊註意到林彪沒有像往常壹樣出來,用嘶啞的聲音發表講話,甚至沒有提到他的名字。

他很快抓住了這個信號,找到了證據:黨報《人民日報》刊登的外國賀電,西哈努克親王的賀電只發給毛主席和周總理,極不尋常。“當時,西哈努克親王被認為是中國最親密的朋友。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度過。如果林彪繼續得寵,西哈努克絕不會犯如此嚴重的錯誤。”

想了壹下,楊拿起他的“紅寶書”,把第壹頁林彪寫的序言撕了。

壹個星期後,看守走進牢房,要求每個人交出他們所有的“紅寶書”。當他拿到楊的書時,他發現林彪的序言已經不見了。門衛很疑惑,又翻了壹遍,還是找不到序言。”他二話沒說,把小紅本扔還給我,把其他犯人的書都拿走了。"

這壹舉動讓所有的犯人都覺得很奇怪。楊心裏暗暗高興。他告訴他的獄友,外面的天氣可能很快會變。

1972年春天,看守突然把楊帶到壹個大房間裏,在他脖子上掛了壹塊寫有名字的紙板,打開所有的燈,叫了壹個攝影師進來給楊拍照,拍照後把他送回牢房。

所有的犯人看起來都很悲傷:看來楊要被槍斃了。

但第二天,楊被帶了出來,壹個監獄官員對他進行了誠懇的談話,大意是妳做了好事,也做了壞事;當初抓妳是對的,放妳走也是對的;妳在監獄裏住了四年,夥食費要從工資裏扣。在這壹切之後,他們宣布楊出獄了。楊出獄後不久,也被宣告無罪。在政治壓力大的時代,這對外國夫婦的代價無疑是巨大的。

早在戴陽和他的妻子結婚之前,他們的母親就非常擔心這樁婚姻,納迪的母親塞萊娜甚至更加激烈地反對。她甚至對女兒說:如果妳結婚了,妳的婚姻維持不了四年,妳未來的孩子會自殺而死。

是詛咒還是預言?楊最寵愛的兒子楊燁,因父親卷入文革而逐漸神經緊張,在月經家用汽油自焚。這成了戴陽和他壹生摯愛之間永遠的隔閡。壹直認為楊在兒子叛逆期忙於政治而忽略了子女。乃叠忠於自己的選擇:楊和中國,從不後悔或動搖。不管是戰爭、流放還是貧窮...直到兒子去世,她才開始懷疑自己做了什麽。在內心深處,她深感沮喪,因為她母親的預言實現了。

“文革”結束後,楊的政治生涯得以延續,學術抱負也得以展現。在此期間,除了繼續與乃叠壹起翻譯作品外,他還經常有機會與朋友見面和旅行,並寫下了許多激動人心的詩歌。楊自嘲:“學問是半瓶醋,詩詞打壹壇油。”雖然很多詩都是諷刺打油詩,但總的來說,這壹時期老陽先生的精神是愉悅的:他住在“百萬莊”的公寓裏,與丁白沒有接觸。他經常結交的朋友有廖、、、、新和虞鋒...除了壹起旅行,他們還在詩歌、繪畫和書法方面互相獎勵。

晚年,戴乃叠被困在阿爾茨海默病。楊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身邊。她的朋友去看望她。有時她認不出他們,但她壹直微笑著,白色的卷發松松地圍在老太太紅紅的臉上。就這樣,余楓為她畫了壹幅肖像。他在畫上寫了兩行字:金毛變銀白,但金子般的心不會變。

乃叠去世後,這幅畫壹直伴隨在楊的案頭。他寫了壹首詩紀念亡妻:

早期飛黃騰達,中途卻失去了健康。

我窮慣了,卑微慣了,困死了。

青春是鬼,白頭是我的。

天若多情,天蒼老,不曾隔壹雙星。

青春同伴成了鬼,朋友相繼離世,陪他喝酒寫詩的人越來越少。有人說,楊可能是中國最後壹個知識分子,他既是士大夫,又是洋醫生,還是革命家。他穿著壹件洗去毛邊的藍灰色毛衣,坐在沙發上,瘦小而沈默,看著窗外。這是小金寺胡同的下午。北京難得壹見的明媚陽光從窗欞的東邊移到了西邊。楊的日子就要過去了。

  • 上一篇:什麽是PPT?理工科有哪些專業?女生適合學什麽專業?
  • 下一篇:枇杷花怎麽吃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