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是繼絕學,還是續絕學

是繼絕學,還是續絕學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出之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張載,又叫張橫渠(1020-1077),名載字子厚,陜西扶風人。為二程先生之表叔。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以千數,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講學於橫渠鎮,故人稱橫渠先生。屏居南山之下,終日危坐壹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宋史.張載傳》) 這四句話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因而也可說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向往。就是要求壹切有抱負、負責任的仁人誌士,能順應宇宙萬事萬物向上進化的要求,去自覺推動社會歷史合乎規律地向前發展。能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為民眾立言。所以,中國歷史上為民請命的誌士仁人不絕如縷,被魯迅譽為“民族的脊梁”。但這四句話並不好講。今特稍作解釋,或者於青年學子不無助益。

(1)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因為天地生化萬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並非有意生出這樣壹個大千世界。所以是「無心」而「成化」。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

(2)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貞定活路,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

(3)為往聖繼絕學: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壹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無論生命之光,或哲學之慧,都開顯不出來。尤其唐末五代之時,華族的文化生命萎縮墮落極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壹個象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到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能,使天道性命(心性義理)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思想的領導權即已從佛教手裏拿回來,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顯立。這壹步「為往聖繼絕學」的功績,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獨壹無二的。可惜滿清以來,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詬詆理學,這誠是學術上昧天良的壹大憾事。

(4)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壹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太平」二字與「太和」壹樣,乃是儒家學術中最淵懿莊穆的觀念。不過,儒家雖然具有開萬世太平的宏願,也能在「道」的層次上講論天下為公的仁政王道,但在體制上則只成就了「治道」,而未能開出「政道」。如今民主政治的體制,卻正是政治層面上的太平軌道,再加上科學,就更可滿足「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要求。以民主科學配合儒家的禮樂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的確將可為人類世界開創無疆的休美。------北大教授蔡仁厚在《中國文化特質》壹文中(參見《國學大師論國學》第133頁)錢穆老先生言道:“從心所欲,莫不中規中矩,使其心亦壹如自然,壹如天命,此壹種境界,亦即是後人所謂壹天人合內外。乃為中國人莫大理想之最高寄托之所在。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天地本無心,由人為之立心。天地不為仁立命,由為天地立心者來為人民立命。此非人類中之大聖大賢莫屬。而人類大生命之理想則實寄托於此。故橫渠又曰: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註明:此文為摘自互聯網,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上一篇:山東中醫藥大學學費2023
  • 下一篇:端午節的習俗丶由來,活動加畫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