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如何調理脾胃?

如何調理脾胃?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們簡單區分了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也告訴大家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要保持機體的健康狀態,必須維護脾胃功能的健旺。那麽,如何判斷脾胃功能是否健運?又該怎樣調理脾胃呢?

這是壹個三言兩語難以說清的話題。既然小可本著科普的前提寫文,就不能連篇累牘照搬教材。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比如病機,比如開方施藥等就不詳述了。大家只要了解了解為什麽會出現這些疾病,可以做些什麽來進行自我調護和保健。作為壹個曾在臨床壹線工作多年的醫務人員,我深刻了解臨床醫生的日常工作有多麽忙累,大多數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有很多時間來給每壹個病人進行太過詳細的解說。我也充分理解作為病人,往往希望得到醫生更多的解釋和寬慰,這正是我撰寫科普文章的初衷。倘若我的文章能提供壹點點幫助,那便足夠。

言歸正傳。

我們之所以常把脾和胃壹並言之,是因為中醫學中脾和胃互為表裏,均與消化吸收有關,生理病理互相影響,二者協同合作保證機體消化吸收功能正常。

外邪侵襲(寒、濕、熱等)、飲食因素(饑飽失常、飲食不潔)、情誌所傷(如:思慮過度)、勞倦失調是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脾病:腹脹腹痛、食欲下降、便溏、痰飲、水腫、泄瀉、神疲乏力、眩暈、少氣懶言、內臟下垂、子宮脫垂、脫肛、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肌肉消瘦、浮腫、四肢痿廢、口淡無味、口甜、口膩。

胃病:食少、胃脘脹痛、嘔吐、呃逆、噯氣、厭食、噯腐吞酸、消谷善饑(多食易饑)。

脾病和胃病的中醫主要證型歸納如下。之所以壹壹列舉,是因為我們常說的脾胃不好,其實遠遠不是壹言可以概之的,很多時候我們用了各種方法調理卻不效很可能是沒有對癥。中醫治病與西醫最大的不同在於中醫是辨證論治,治療的更多是證,而非西醫的病。

1.寒濕困脾證

[臨床表現] 脘腹痞悶或痛,口膩納呆,泛惡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身目發黃,其色晦暗不澤,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緩弱或沈細。

2.濕熱蘊脾證

[臨床表現] 脘腹痞悶,納呆嘔惡,大便溏泄而不爽,肢體困重,渴不多飲,身熱不揚,汗出不解,或見身目鮮黃,或皮膚發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3.脾(胃)氣虛證

[臨床表現] 腹脹納少,食後脹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見肥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4.脾虛氣陷證

[臨床表現] 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常伴見氣短乏力,倦怠懶言,頭暈目眩,面白無華,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弱等。

5.脾(胃)陽虛證

[臨床表現] 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少氣神疲乏力,面白不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見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見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沈遲無力。

6.脾不統血證

[臨床表現] 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氣短懶言,並見出血,或便血、溺血,或衄血、鼻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舌淡,脈細無力。

7.寒滯胃脘證

[臨床表現] 脘部冷痛,痛勢暴急,遇寒加劇,得溫則減,惡心嘔吐,吐後痛緩,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面白或青,肢冷不溫,舌苔白潤,脈弦或沈緊。

8.胃熱熾盛證

[臨床表現]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飲,或消谷善饑,或見口臭,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9.食滯胃腸證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厭食,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腸鳴腹痛,瀉下不爽,便臭如敗卵,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或沈實。

10.血瘀胃脘證

[臨床表現] 胃脘痛如針刺,固定不移,痛處拒按,疼痛於進食後增劇,食少,消瘦,或有吐血,或大便黑色,舌色紫暗有瘀斑,脈澀。

11.胃陰虛證

[臨床表現] 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或胃脘嘈雜,或脘痞不舒,或幹嘔呃逆,口燥咽幹,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而數。

(壹)飲食調理:

1.均衡膳食,定時定量、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飯後不宜立即躺下休息,也不宜立即工作。

2.不吃或少吃夜宵。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夜間進食會增加胃腸道負擔,易導致結石、營養過剩;也易誘發冠心病、糖尿病等;睡前進食,還容易誘發失眠。如果壹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眠,最好在睡前2小時吃完,並避免油脂高的食物。比較好的選擇可以喝壹杯低脂牛奶、清淡的湯面或粥、燕麥片等。

3.少油炸、少腌制、少生冷、少辣。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宜。

4.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進食八分飽是最好的狀態。

5.服藥者宜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胃腸道不適。

(二)情誌調理:

脾在誌為思,故思慮過度易傷脾,從而影響脾之運化功能,脾失健運便會出現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脹、泄瀉等癥狀。西醫研究亦表明情緒變化可引發胃腸功能的改變。所以調理脾胃,首先要調整好心情,註意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註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

(三)生活規律,健康作息:

良好的生活方式對於保持健康體魄非常重要。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因此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強脾胃功能。最好選擇和緩、低強度、少量、持續堅持的運動方式,運動後身體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過度勞累為宜。可以常做壹些類似太極、八段錦、五禽戲、扇舞等具有中醫養氣功能的運動。此外,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註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避免寒濕等外邪侵襲。

(四)中成藥:

很多人出現身體不適的時候並不願第壹時間前往醫院就診,往往去藥店自行購藥解決。倘若正好用對藥物,不適癥狀能得到緩解。倘若藥物使用不當,不僅病痛得不到緩解,更會延誤病情,導致不良後果。藥店很多營銷人員並非藥師,更不是醫師,純粹依靠藥品說明書來推銷導購,和超市賣香皂牙膏是壹樣的模式,哪裏談得上診病治病。可有人竟願意相信他們,而不相信醫生。真不知是病人的悲哀,醫生的悲哀,還是醫療制度的悲哀?!

雖然我寫了中成藥這個標題,但其實並不打算具體介紹。只是想告訴大家,很多中成藥具有調理脾胃的功能,比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理中丸,藿香正氣水等等,對於相應證候確有良效。上周某日,我不慎感寒,從晚上九點到淩晨壹點,吐瀉四次,痛苦不堪,喝了壹支藿香正氣水後,到六點就只吐瀉了兩次。起床後再喝了壹支,整天就沒有再出現吐瀉癥狀。所以,很多人反映吃這個藥沒用那個藥沒用,其實是沒有對癥。

但是,中成藥畢竟是成藥,成分劑量固定,並不壹定適用於所有疾病。如有需要,還是建議咨詢醫生後再使用。

(五)其他方法:

1.幾種簡單常用的艾灸穴位治療方法:

(1)足三裏灸:

部位: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側壹橫指處。

方法:灸足三裏穴10~15分鐘,每日壹次。

作用: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助消化、補虛弱。

(2)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灸:

部位:神闕穴,即肚臍,位於臍窩正中;氣海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處;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方法:每天艾灸10~15分鐘。

作用:培補正氣、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

(3)艾灸中脘穴:

部位: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

方法: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

作用: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灸療可改善胃疾。

2.按揉腹部:

方法:平臥,屈膝,以肚臍為中心,左右兩手交疊置於肚臍部位,分別以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數十上百次,範圍由小到大,逐漸擴大至全腹。再做提肛運動十次。早起晚睡時可各按摩壹次。

3.點按中脘穴:

位置: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

方法: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鐘,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作用: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

說了這麽多,其實調理脾胃自我調護比用藥更為重要。就好像很多人都想減肥,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光靠藥物豈能有用?但也切不可諱疾忌醫,許多嚴重疾病光靠自我調護遠遠不夠,還是要及時就醫,配合醫生積極治療,才能夠早日恢復健康。

  • 上一篇:不變成語的常見同義詞
  • 下一篇:請問生氣後脖子右側鎖骨附近有個硬塊,有點疼。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