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古代書籍的傳統保護方法

古代書籍的傳統保護方法

從簡帛起,文獻就深受蠹蟲之苦,到了紙張書籍出現後,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古人在文獻載體的制作過程中,除了要註意載體耐久性外,還采用多種方法來避免文獻遭受蠹蟲的侵害。

今天,我們先來了解中國壹種最早出現的避蠹紙。

這是壹種用黃檗汁加工的紙張,也叫“潢紙”。黃檗又名黃柏,主要產於四川,屬蕓香科落葉喬木,樹皮中含小柏堿和少量生物堿及壹些無氮素結晶物質,中藥歸入清熱瀉火類藥物。在我國古代,黃檗汁既被廣泛用作黃色系染料,還是很好的殺蟲劑。

早在漢朝時,人們就知道用黃檗染紙。2世紀,劉熙在《釋名》中釋“潢”字,即為染紙之意。可見,在此之前人們就清楚用黃檗汁染紙。東漢煉丹術士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也載:“若染為黃兮,似藍成綠。”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中也提及用黃檗汁染紙,還親自成功實驗這種汁浸染麻紙,很快被普及。西晉陸雲的《陸士龍集》卷八《與兄平原書》載有陸雲對其哥哥說:“前集兄文為十二卷,適訖十壹當潢之。”大意就是寫文章用紙要染潢,以防蟲蛀。與陸氏同時代的荀勖在《上穆天子書序》中也說:“謹以二尺黃紙寫上。”這裏的“黃紙”也是指染潢的紙。據宋米芾《書史》載,王羲之、王獻之書寫所用的紙,也基本都是經過入潢的麻紙。

在魏晉南北朝時,宗教用紙量巨大,特別是抄寫佛經、道經時常用黃紙。斯坦因在敦煌所得北魏延昌四年( 515 年) 寫經《勝蔓經疏》就是用黃紙。實際上,在敦煌石窟中出土的佛經,大量是唐人寫的,且完整無損,其中原因之壹就多數是用黃紙書寫。

當時人們對入潢染紙已爐火純青了。那麽,古人紙張染潢的做法到底是怎樣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對此有十分科學的描述:“凡打紙欲生,生則堅厚,特宜入潢。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則年久色暗也。入浸檗熟,即棄滓,直用純汁,費而無益。檗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凈。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綻解。其新寫者,須以熨鬥縫縫熨而潢之,不爾,入則零落矣。”

隋唐時期,染黃技術應用更加廣泛,更加成熟。《唐六典》載,太宗李世明於貞觀十三年(649年)在弘文館設“熟紙裝潢匠九人”;秘書省定“熟紙匠、裝潢匠各十人”。還規定壹些官府文書、宗教經典都要用黃紙。《文房四譜》曰:“貞觀中始用黃紙寫敕制。高帝上元二年詔曰:‘詔敕施行,既為永式,此用白紙,多有蟲蠹。宜令今後尚書省頒下諸州並宜用黃紙。’”可見,唐代染紙入潢早已遍及全國各個角落,政府還制定了相關制度。可見,當時無論是民間還是官府,都十分重視圖書保護。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也描述了描述染潢的方法:“黃柏壹斤捶碎,用水四斤浸壹伏時,煎熬至二升止。聽用橡鬥子壹升,如上法煎水。聽用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簾堅厚紙,先用黃柏汁拖過壹次,後用橡鬥汁拖壹次,再以胭脂汁托壹次。更看深淺加減,逐張晾幹可用。”可見,明朝人既繼承了染潢方法,又大膽創新,加進了橡子角水和胭脂水,使得使圖書保護又邁進壹大步。

  • 上一篇:中藥中的蓮霧是什麽?
  • 下一篇:中藥制藥生物技術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