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臌脹·寒濕凝滯證簡介

臌脹·寒濕凝滯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定義 4 臌脹·寒濕凝滯證的癥狀 5 證候分析 6 臌脹·寒濕凝滯證的治療 6.1 治法 6.2 方藥治療 6.3 針灸治療 6.4 飲食療法 6.4.1 推薦食材 6.4.2 推薦食療方 7 關於臌脹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臌脹·寒濕凝滯證的穴位 1 拼音

gǔ zhàng ·hán shī níng zhì zhèng

2 英文參考

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stagnation and congelation of colddamp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臌脹·寒濕凝滯證(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stagnation and congelation of colddamp[1])是指寒濕凝聚,水濕內停,以腹大堅滿,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脹滿,得熱稍舒,身重頭重,畏寒肢腫,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苔白膩而滑,脈濡緩或弦遲等為常見癥的臌脹證候[2]。

4 臌脹·寒濕凝滯證的癥狀

臌脹·寒濕凝滯證患者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甚則顏面微浮,下肢浮腫,脘腹痞脹,得熱稍舒,精神困倦,身重頭重,怯寒懶動,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而滑,脈濡緩或弦遲[3][2][4]。

5 證候分析

濕邪困遏,脾陽不振,寒水內停:由於脾陽不振,寒濕停聚,水蓄不行,故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寒水相搏,中陽不運,故脘腹痞脹,得熱稍舒。脾為濕困,陽氣失於舒展,故精神困倦,怯寒懶動。寒濕困脾,兼傷腎陽,水液不行,故小便少,大便溏,下肢浮腫。苔白膩,脈緩均是濕勝陽微之候。[3][4]

6 臌脹·寒濕凝滯證的治療 6.1 治法

臌脹·寒濕凝滯證治宜溫中健脾,行氣利水[3][4]。

6.2 方藥治療

臌脹·寒濕凝滯證可用實脾飲[備註]實脾飲(《嚴氏濟生方》):附子、幹姜、白術、甘草、厚樸、木香、草果、檳榔、木瓜、生姜、大棗、茯苓為主方進行治療。本方振奮脾陽,溫運水濕。方中白術、附子、幹姜、甘草振奮脾陽,溫化水濕;木瓜、大腹皮、茯苓以行氣利水;厚樸、木香、草果、大棗以理氣健脾燥濕。如水濕過重,可加肉桂、豬苓、澤瀉以助膀胱之氣化而利小便;如氣虛息短者,可酌加黃芪、黨參以補肺脾之氣;如脅腹痛脹,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氣寬中。[3]

6.3 針灸治療

取穴:水鼓取水分(灸)、脾俞、腎俞、水泉、公孫等穴為主[5]。

隨證配穴:便溏加上巨虛、天樞;畏寒加灸命門、關元[5]。

6.4 飲食療法 6.4.1 推薦食材

臌脹·寒濕凝滯證患者建議食用白術、蒼術、幹姜、白胡椒、草豆蔻、草果、陳皮、茯苓、砂仁、澤瀉等[4]。

6.4.2 推薦食療方

[4]

1.幹姜粥(《壽世青編》):幹姜、高良姜各3g,粳米50~100g。水煎幹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溫熱服。

2.白胡椒燉豬肚(《飲食療法》):白胡椒10g,豬肚1具。將豬肚反復用水沖洗凈,白胡椒打碎,放入豬肚內,並留少許水分。然後把豬肚頭尾用線紮緊,慢火煲1小時以上(至豬肚酥軟),撈出豬肚,切條裝盤,調味佐餐。

3.豆蔻烏骨雞(《本草綱目》):烏骨母雞1只(1000g以上),草豆蔻30g,草果2枚。烏骨母雞宰殺後,去雜毛及腸雜,洗凈。將豆蔻、草果燒存性,放人雞腹內紮定,煮熟,空腹食之。

7 關於臌脹

臌脹為病證名[6]。即鼓脹。見《黃帝內經靈樞·水脹》。又稱單腹脹(《景嶽全書·雜證謨》)、蜘蛛脹(《類證治裁》)、蜘蛛蠱(《醫學入門》卷五)、血鼓(《石室秘錄·內傷門》)、蠱脹(《古今醫鑒·脹滿》)、氣脹(《醫碥》卷三)[5]。是指由水、氣、瘀血、寄生蟲等所致,以腹部膨脹如鼓,腹皮青筋顯露,膚色蒼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鼓脹是以腹部膨脹如鼓而命名[3]。《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篇載:“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脹由情誌郁結,飲食不節,嗜酒過度,或蟲積日久,肝脾受損,日久傷腎,終致氣滯血瘀,水濕不行所致[7][5]。亦有由癥瘕、積塊發展而成[7]。治宜健脾滲濕、化瘀通絡、理氣逐水、益腎養肝等法[7]。

西醫的的肝硬化、結核性腹膜炎、血吸蟲病、營養不良及腹腔內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後期,多屬鼓脹範疇,可參考鼓脹治療[5]。

  • 上一篇:沈氏中醫
  • 下一篇:道地藥材的發展對策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