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什麽穴位止血?有哪些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活血止血,養血祛濕,答案在脾經。

什麽穴位止血?有哪些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活血止血,養血祛濕,答案在脾經。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拇趾,上行於腹部,屬脾,與胃相連,最後與舌根相連,傳於舌下。心臟有壹個分支。另壹條止於腋下大寶穴(見圖2-18)。脾經有21個穴位,主要用於脾胃病、婦科、尹倩病等經絡循環部位的疾病。以下介紹以針灸為主,專業人士可以參考。非專業人士可以使用按摩艾灸,有保健作用。

1.隱藏的白色(SP 1)井洞

在大腳趾的趾甲角旁邊定位0.1英寸(見圖2-19)。

適應癥①月經過多、子宮出血;②便血、血尿等慢性出血;3狂、多夢、抽搐;④腹脹、腹瀉。

體驗0.1英寸的淺刺。剛才我說了,井穴的作用是泄經絡之火,治療癲狂等精神疾病。另外,隱白還有它的特殊作用,就是止血。據報道,用三棱針點刺白胤、大墩穴,每日或隔日放血65438±0次,每次2 3滴。可治療月經過多。另據報道,用艾條溫和灸白胤穴,每次65438±05 20min,每日3 ~ 5次,效果良好。學過肺經的穴位可用於治療咯血,如孔嘴穴,屬脾經,故用於治療消化道出血,或婦科出血,主要用於脾不統血、脾虛所致的出血。

2.太白(SP 3)穴位輸液;原始點

找到1跖骨小頭的後緣和紅白肌間凹陷(見圖2-19)。

主治①腸鳴、腹脹、腹瀉、胃痛、便秘;②身體沈重,關節腫脹。

體驗0.50.8英寸的直刺。太白穴是脾經的始穴,對脾經疾病有很強的療效。可用於脾虛濕盛引起的腸鳴、腹脹、腹瀉,外濕引起的身痛重。經常有朋友問我,水分是什麽,怎麽獲取?可能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吧。我在這裏告訴妳,濕分內濕和外濕,兩者相互影響。在潮濕的地方,容易受到外濕的侵襲,脾虛容易產生內濕。太白可以治療脾虛引起的內濕,也可以治療外濕引起的身倦、關節痛。所以濕氣重的患者可以自己按摩太白穴,對身體有幫助。

3.公孫(SP 4)絡穴;八脈交會點(引沖脈)

找到第壹跖骨基部的前下部,在紅肉和白肉的交界處(見圖2-20)。

主治: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

體驗0.6 1.2寸的直刺。公孫穴作為八脈的交匯點,通脈,“公孫之脈通胃、胸,內關之陰通下維”。公孫穴常可與內關穴合用,治療胃病、心臟不適、胸悶氣短。

4.三陰交

位於內踝尖端和脛骨內側後緣上方3英寸處(見圖2-20)。

主治①胃腸音、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②生殖和泌尿系統疾病,如月經不調、白帶過多、陰僵、不孕、延期分娩、遺精、陽痿、遺尿等;③心悸、失眠、高血壓;④下肢癱瘓;⑤陰虛。

體驗直刺l 1.5寸。孕婦不能打針。三陰交穴是壹個常用的穴位,因為它是三陰經的交匯點,所以可以治療三陰交穴及其相關臟腑——肝、脾、腎的疾病。三陰交是脾胃虛弱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其次是月經不調。此外,還可以治療失眠。失眠在現代社會非常普遍。我最喜歡的三個穴位是唐寅、內關和三陰交。也可以自己按摩這三個點。三陰交多采用補法,具有滋陰的作用,可治療壹切陰虛疾病。不過三陰交穴上也有下法。最著名的是《針灸大成》中記載的南北朝北齊醫家徐文伯的病歷,說宋太子喜歡藥,外出遊玩,遇到壹個孕婦。王子說:是女的。做出徐文伯的診斷。文博說:是壹男壹女。王子有暴力傾向,想剖腹。文博趕緊停下來說:“請給我壹根針。”。所以足為瀉,手為陽明填谷,胎要落針。我們不知道這個病歷是真是假。必須要知道的是,合谷穴和三陰交穴在孕期是不能針灸的。三陰交穴的針刺力度很大,大部分能輻射到腳底,所以刺激不要太強,輕度傳導為好。

5.陰陵泉合穴

定位脛骨內髁下方的凹陷(見圖2-20)。

適應癥①腹脹、腹瀉、水腫、黃疸、排尿困難;②膝蓋疼痛。

體驗1.2寸的直刺。陰陵泉是脾經的匯合處。《內經》說“調主泄逆”,所以陰陵泉對治療脾虛濕盛引起的腹瀉、水腫、小便不利。早前胃經豐隆穴用於治療痰濕,陰陵泉用於治療水濕。前段時間治療了壹位面癱患者,80歲的老太太,面癱恢復的不好,已經進入後遺癥階段。為了提高療效,我選擇了遠端的足三裏和三陰交穴來調理氣血。小腿露出來的時候,腫的很厲害。我問她有沒有查原因。她說看了很多科室,主要是血管反流不好,沒辦法治療。我加了銀嶺泉。經過壹個月的治療,雖然她的面癱有所好轉,但仍未痊愈,但下肢水腫明顯消退。陰陵泉也可用於治療膝蓋疼痛,常與陽陵泉同刺。

6.血海(SP 10)

將膝蓋置於髕骨上緣上方2英寸處,股四頭肌內側頭的凸起處(見圖2-21)。簡單取穴法:患者屈膝,醫生將左手手掌按在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直上,拇指傾斜45度左右,取穴在拇指尖下方。拿反面來模仿這個。

適應癥①月經不調、痛經、閉經;②成癮疹、濕疹、丹毒。

體驗直刺l 1.5寸。血海是壹個非常常用的穴位。顧名思義,主要用於治療與“血”有關的疾病。大家馬上想到月經不調。事實上,這是它的第壹個跡象。那麽為什麽它還能治療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呢?這裏要說的是中醫的壹個原理:“先治風,後治血,血自滅。”這句話出自宋《婦良方·卷三》,說治療各種風證,要活血化瘀。“無風不癢”。蕁麻疹、濕疹等瘙癢性疾病可以用血治療。記得剛上班沒多久,跟著我們科室的壹個老醫生,有個關節痛的病人。當時我們常規是穴位註射當歸註射液。患者很快出現瘙癢和蕁麻疹。當時我沒有經驗,不知道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帶我去的醫生說可能是對當歸註射液過敏,馬上在足三裏、曲池、合谷、三陰交、雪海、神闕穴進行了針刺拔罐。患者很快就不癢了,第二天蕁麻疹也退了。從那以後,我經常用這些穴位治療過敏、濕疹、慢性蕁麻疹、皮炎等,效果很好。

7.大寶脾大絡(SP 21)

位於側胸腋中線,第6肋間隙(見圖2-21)。

適應癥①哮喘;②胸脅疼痛;③全身疼痛,急性扭傷,四肢無力。

體驗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大寶穴在第六肋間隙,前鋸肌內。最常見的治療是胸脅疼痛,身體突然扭動時引起分叉,可以用大包。大寶穴雖然是“脾之大絡”,但主要治療局部疾病,與脾胃關系不大。

  • 上一篇:尿酸過高,血沈過高。我該怎麽辦?吃什麽食物能吃得快?
  • 下一篇:用於子宮護理的中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