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麻花為什麽是中國人的市井煙火、草莽江湖?

麻花為什麽是中國人的市井煙火、草莽江湖?

麻花,從字面上理解,是麻類纖維扭曲盤卷形成的自然花紋。

英語裏同樣釋義的詞是twist,意思是擰轉、扭曲,生硬得很。只有溫文爾雅的漢語,才能巧妙地用?花?的意境描述這種盤卷的形狀。

雅致恬退,秀外慧中。

作為食物的麻花,也秉承了漢民族知進退、守禮儀的性格,它凝固了中式飲食的美學視野,也見證了中國南北的地理交融。

No:1 壹

麻,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原產農作物,位列五谷之首。

它的莖皮,可以做麻繩、麻衣、麻紙、麻網、麻袋,是棉花傳入前,中國最重要的纖維制品。

它的葉子和塊根可以入藥,至今,仍是少數被證明有實效的中藥材之壹。

它的種子可以充饑,在盛產水稻的長江流域沒有被中華文明征服之前,麻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常見的澱粉來源之壹。再後來,中國人還發現麻籽可以壓榨食用油,這是除了大豆油菜之外,中國古代重要的油料。

正是這粒富含油脂和澱粉的種子,醞釀了麻花的雛形。

蔽百姓之風寒、救百姓之疾苦、解百姓之溫飽。麻在中國,因其多種多樣的實用功能,很早就被打上了平民的標簽。它是市井煙火、草莽江湖。

雖然今天的麻花已經與麻類植物沒有關系,但由油脂和澱粉構築的熱烈蓬勃的滋味,很早就奠定了中式點心的美好底色。

No:2 貳

在中亞和中國的西北,至今流行著壹種名為?饊子?的古老點心。用鹽水合面,搓成細條,再下油鍋炸到金黃焦脆,可以當主食,也可以當零食小菜,用以佐茶、佐粥。

饊子的脆感來自小麥面粉裏的蛋白質,遇到熱油後脫水轉性;香味則來自澱粉的糊化和焦化反應。同時,油脂在煎炸過程中,也被吸入饊子內部。在生活物資匱乏的上古時代,這種食物提供了人類生存所必須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三大營養素。

當來自西方的小麥,以及制作面粉的石磨,經由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後,中國人驚喜地發現,這種食物比本地的麻籽、黃米更好吃,除了烘烤、蒸煮成精美的面食之外,用它炸出的面食酥脆香濃,是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無法拒絕的誘惑。人們稱它為?寒具?,用以祭祖。在儒學興盛的古代中國,能放到敬獻祖先的供桌上,就是對食物最大的褒揚。

千年來,中國人品嘗油炸面點的味蕾,壹直像是被開了光。油條、麻葉、焦圈、油饃、炸果、油墩,雖然都是小麥面粉油炸,但利用發酵、油溫、造型等手段變化,聰明的中國人將壹種食物演化出了壹整套的飲食譜系。

麻花,無疑是它們中傳承最正宗,也是最深植於本土的典範。

No:3 三

公元前126年,張騫通西域歸來,帶回了壹種與中國原產的苧麻、大麻完全不同的麻類植物。它種子的油脂含量最高達到50%,只用手指壹掐,就能冒出油來。

人們叫它胡麻、油麻。而今天,它的名字叫芝麻。

此前壹直依靠動物肥膘加熱獲得油脂的中國人,猛然發現原來植物也有類似功能。芝麻之後,人們還陸續發明了以土生的油菜籽和大豆榨油。

相比動物油,植物油脂熔點高,不易凝固,能讓面食的外觀更鋥亮鮮艷,香味更細膩優雅,最重要的是,植物油大大降低了油炸的成本,讓舊日王謝堂前用於祀禮的?寒具?,變成了尋常百姓家中的麻花。

楊家麻花傳承人手作麻花

讓麻花進壹步成熟的是唐代制糖技術的傳入。

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在面食裏加甜味輔料,在油炸的過程中,糖與小麥蛋白會發生化學變化,加倍產生香甜的風味。實際上,這就是美拉德反應。

但囿於材料,中國的甜味調味品長期依賴蜂蜜、麥芽糖和果脯。甜度不夠,兼有雜味。在北魏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用蜂蜜水、用棗汁合面,再油炸的?環餅?,事實上,這就是早期麻花的樣子。

唐朝開始,甘蔗才被中國人註意。

這種盛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的草本植物,以其多汁的莖稈,很早就被人們當作解渴的小食。江南地區甚至還拿它作為烹飪肉類的輔料。在《新唐書》中,第壹次記載了印度摩揭陀國的使者,進獻?熬糖法?,李世民聽聞後,下詔搜集南方的甘蔗熬糖。

雖然在正史裏,這僅是只言片語記載,但在飲食變遷的長河中,它卻是劃時代的壹幕。從此以後,來自南方的甘蔗,成為中國人舌尖甜味的最重要來源。

和種不出甘蔗的歐洲諸國相比,中國很早就實現了蔗糖的自給自足。本土點心對甜味的要求是既?正?又?雅?,要清清爽爽、余韻悠長,絕不能像沒古代缺糖的歐洲壹樣,叫花子進城,猛加糖到齁。

與其說甘蔗進入主流飲食譜系,源自唐朝時國外先進技術的傳入,倒不如認為,這是秦漢之後,嶺南地區被納入中華版圖後的長尾紅利。

麻花,就是這種自帶雅致氣息的例子。

No:4 肆

與西方制糖法相比,中國的糖還有壹個特色:紅糖。

實質上,紅糖與白砂糖都是制糖中的環節:把甘蔗汁熬成糖漿之後,分離出糖的晶體就是白砂糖,剩下的帶有苦味、粘度很高的糖漿,被稱為糖蜜。因為口味不佳,糖蜜在歐美主要用於飼料和釀酒,蒸餾後的糖蜜酒,就是著名的朗姆。

但中國人卻不喜歡分離砂糖結晶,相反,傳統工藝會將甘蔗糖漿壹直熬到脫水。砂糖與糖蜜中的各種果糖、氨基酸被混合在壹起,形成暗紅色的固態。這就是所謂的古法紅糖。

楊家麻花傳承人熬制紅糖

含有甘蔗汁中所有的原生物質,是紅糖不如砂糖甜的原因,也是紅糖營養配比更均衡的理由。同時,長時間的熬煮,還賦予了紅糖無與倫比的焦香味。

這當中,其實包含了東西方哲學的差異。基於自然科學的西方世界觀,壹直以真相、規律為終極訴求,色澤純凈、味道純粹的白砂糖,是西方人眼中食品的完美形象;

而基於人文科學的東方世界觀,則以尊人重土、敬畏天命為底色,紅糖平衡的味道和原生態的形象,表達了東方人尊重並善待土地饋贈的態度。

No:5 伍

宋以後,隨著大量人口的南遷,小麥栽培技術覆蓋到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區域,中國南方品類豐富的面點,由此孕育而生。同時,紅糖熬制、植物油冷榨等技術的成熟,也客觀上為更美味、更成熟的麻花誕生創造了客觀條件。

這是工藝叠代飲食升級的象征,也為麻花品類的多元化埋下了種子。

今天,中國麻花大體分為四大流派,晉陜地區流行原味麻花,更多地保留了來自中亞和西域的饊子的特點;京津地區流行的酥餡大麻花,帶著天子腳下皇城根兒的貴氣;四川盆地流行的小麻花,制作精良、個體細巧,表達了川中飲食的講究。

在江南地區,則流行紅糖麻花:新炸的麻花,裹上熬化的紅糖,既能保持麻花酥脆的嚼感,又賦予了香甜均衡的味覺,雖是小小零食,卻蘊含了濃重的書卷氣。

好的紅糖麻花制作極其考究,面團裏要加入壹定配比的藕粉。這種江南地區因地制宜的特產,澱粉顆粒比小麥面粉大,並富含更多的直鏈澱粉和果糖。它能促使麻花在油炸過程中充分焦化,帶來更濃郁的香味,並在酥脆與嚼勁之間找到口感的平衡。

搓麻花的手法也與北方麻花有著很大的不同,除了融、揉、餳、晾、搟、切、搓、扭,每個步驟,都蘊含著專註的智慧,這是機器制作所無法取代的。特別是搓和扭兩步,從光緒年間開始,就固定了?兩股?四股?六股?幾種做法,股數越多、纏繞的結構越復雜,油脂和紅糖的分布就越均勻,成品的口感也就越松脆細膩。但它對手藝人的要求也越高。

這是江南市井小吃才有的細巧風情。

從大地圖上來看,紅糖麻花流行的江南地區,處於中國中部,來自西北的小麥、來自中原的大豆和油菜、來自嶺南的紅糖,以壹種最中國的方式在這裏相遇。

它表現了明清以來文風鼎盛地區的儒雅姿態,更見證了這個國家數千年飲食史背後,綿延不絕的頑強文明。

  • 上一篇:中藥單體藥物
  • 下一篇:溫前幹中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