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穿破石的基本信息

穿破石的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產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湖南、雲南。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疏林下或灌叢中。印度、緬甸、越南有分布。

主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貧血頭暈、四肢麻木、月經不調等。

藥名:穿破石

出處 《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 Chuān Pò Shí

別名 柘根(《千金方》),川破石(《生草藥性備要》),地棉根、拉牛入石(《嶺南采藥錄》),黃蛇(《廣東中藥》)。

來源 為桑科植物小柘樹或柘樹的根。全年可采。挖出根後,削去支根,洗凈,截段曬幹,或開片曬幹。

原形態 ①小柘樹,又名:奴柘(《本草拾遺》),隈枝(《益部方物略記》),隈支(《綱目》),葨芝(《雲谷雜記》),構棘、九層皮、假荔枝、猴歡喜、山荔枝,黃金刺、鳥不踏、老鼠刺、飯團竻、野梅子。

常綠直立或攀援狀灌木,高2~4米。根皮柔軟,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粗壯、直立或微彎的棘刺,長5~10毫米。單葉互生,革質,倒卵狀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9厘米,寬1.5~2.8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5~10毫米,花單性,雌雄異株;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徑6毫米,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球狀,結果時增大,徑約1.8厘米,花被片4,頂端厚,被茸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達5厘米,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②柘樹,詳柘木條。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分布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 幹燥根呈圓柱形,極少分枝,粗細不壹,粗者可達5~6厘米。外表栓皮橙黃色或橙紅色,有細密橫皺紋,菲薄如紙,極易脫落;栓皮脫落後,表面現灰黃色,並有棕黃色或橙黃色斑塊。質堅硬。橫切面皮部薄,纖維性,木部發達,黃色,滿布細小密集的針孔狀導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以皮色黃、根條勻、無須根者為佳。

化學成份 小柘樹根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炮制 洗凈,潤透,斜切薄片,曬幹。

性味 淡微苦,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平。

②《閩東本草》:味甘,性溫。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微苦,微涼。

④《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微苦微甘,性平,無毒。

⑤《雲南中草藥選》:淡微甘,涼。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活血通經。治風濕關節疼痛,黃疸,淋濁,蠱脹,閉經,勞傷咳血,跌打損傷,疔瘡癰腫。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瘡瘍疥癬。

②《生草藥性備要》:治酒頂,消蠱脹;浸酒祛風。

③《本草求原》:壯筋骨,活血,理跌打。

④《嶺南采藥錄》:祛風濕,十蒸九曬;治跌打,酒煎服;肩瘡和蜜搗敷。

⑤《南寧市藥物誌》:血通經,治淋濁,去遠年瘀積、結石。

⑥《閩東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絡,祛風濕,去瘀血。治腰痛、關節痛,虛勞黃腫,脾虛泄瀉。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涼血散瘀。治經閉。

⑧《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清熱活血,止咳祛痰,治勞傷咳血。

⑨《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癤腫。

⑩《福建中草藥》:清熱利濕。濕熱痹,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搗敷。

註意 《南寧市藥物誌》:孕婦忌用。

性狀鑒別 很圓柱形,長短不壹,直徑且1.5-2.5cm;或已切成圓形厚片。外皮黃色或橙紅色,具顯著的縱皺紋及少數須根痕。栓皮薄而易脫落。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薄,灰黃色,具韌性纖維,木部占絕大部分。黃色,柴性,導管孔明顯,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氣微,味淡。

  • 上一篇:桂圓泡酒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麽?
  • 下一篇:決明子枕頭的功效與作用 決明子枕頭好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