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溫病百治離不開護陰。

?溫病百治離不開護陰。

溫熱是陽的邪氣,最容易損傷陰。在整個病程中,邪正之爭形成了壹種惡性因果關系:溫熱過度——陰道液受損——邪熱更烈——津液消耗更多。可見,津液的盛衰決定了邪正之爭的勝負,直接關系到疾病的預後。所以有“多保留壹分津液,就多壹分元氣”的說法。在治療上,清熱養陰應是第壹要法。

雖然養陰是養陰的重要療法之壹,但是養陰就是養陰是絕對不能理解的。與雜病不同,溫病養陰的目的不是為了養陰和血,而是為了生津增液,使津液得以恢復,以克服邪熱。葉說得好,“救陰不在於血,而在於津液和汗液”。

溫病是多種急性發熱的總稱,具有起病急、變化多、傳播速度可變、壹見即熱、常伴口渴等特點。在病變過程中,熱量過高容易損傷津液,使之轉為幹燥,而在發展後期,陰道液往往會幹涸,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俞素文半論要篇》說“病溫虛弱,甚死。”

由於津液的盛衰與溫病的預後密切相關,所以在溫病各階段的治療中,雖然有解表、清氣、祛濕、通腑、清營、涼血、開竅、熄風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始終要照顧津液,以護陰為重要法則。

溫病護陰理論的淵源

探討溫病護陰理論,要從《內經》的“陰陽相生”說起。《蘇文·評熱》說,“得了溫病,出汗後會發熱,但脈搏會浮躁,不是因為出汗,胡言亂語,吃不下飯。這種病叫什麽?病名陰陽,使之者死。」

經文中所說的“陰陽互動”,是指溫病出汗後,熱邪不隨汗液消失,而是損傷津液,熱勢更加強烈,深入陰穴,使* * *虛弱,精氣無敵。出汗後仍有發熱、脈搏加快、譫妄等嚴重癥狀。這種情況下,如果患者不能吃喝,精氣得不到補充,就會導致* *逐漸衰竭,邪熱旺盛,必然危及生命。

《內經》雖未明確論述陰陽相通的位置,但根據其主要證候表現,可屬於邪熱深入血液,或後期熱病邪熱侵心包的危險情況。“陰陽相通”之所以如此關鍵,是因為邪熱熾盛,精氣無敵,啟示後世醫家在治療溫病時要註重護津護陰,為溫病護陰理論奠定了基礎。

溫病護陰理論的發展

《傷寒論》第六條說:“若已汗出,則身熱者名風溫。本文指出了溫病誤汗後的演變,警示後人:溫病宜清熱,切不可誤用溫心發汗,重傷其陰。這為《溫病學》的清熱護陰法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外還建立了白虎湯、承氣湯、黃連阿膠湯等方劑,在溫病發病的不同階段應用,都體現了呵護陰液的宗旨。

金元時期,劉認為表證應以發汗解表,但外感之初,多為內熱郁結。辛溫藥雖能祛邪,但都是因病致熱。如果用熱藥解表,結果會是解表而熱不去,讓熱傷陰,使熱邪轉得很嚴重。因此,解表宜用辛涼藥。凡表證已解除,內熱郁結者,只要有可泄之證,就應急用下法,可用大承氣湯或三益承氣湯,以去內熱救陰。

明代趙先科指出,溫病引起的口渴,是腎失水衰所致。不惡寒屬於表無寒邪,內有熱郁之兆的現象。所以在治療上主張用六味地黃丸滋腎水,加柴胡散郁火。關於趙的看法,清代曾問:“口渴者多屬陽明,何以知其會腎燥?”。兩位醫生說的看似很難反駁,其實是溫病不同階段護陰的方法不同。

口渴發生在溫病初起或陽明氣盛熱之時,並不都是腎水不足所致。在治療上,不僅用六味地黃丸滋陰、柴胡散郁熱療效顯著。但如果明確溫病末傷下焦腎陰,則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因此,趙的觀點對後世運用養陰法治療溫病具有壹定的指導意義。

明末,於認為傷寒或溫病的危險是由正能量不足和邪氣過剩引起的。至於溫病,真陰長期被熱邪消耗,以至於無法控制陽氣,成為燎原之火。並指出“溫病者,邪退陰氣猶存,方可生也。”於把溫病護陰與救死扶傷緊密地聯系在壹起,突出了溫病護陰的重要性,真正啟發了後世對陰的治療。

清代葉在《外感溫病》中指出,熱病是溫邪對人體的侵襲,所以熱變化快,津液易受損。特別是當風熱之邪沒有及時徹底解決時,風火交替,必然會搶奪津液,使口鼻因津液缺乏滋養而變得清燥。這是溫邪傷津最明顯的證候表現,葉把這壹特點作為溫病燥濕傷津辨證的重點。

當邪熱不能外解,而又不入營,始終徘徊於氣中時,葉主張可使之發汗,以促進邪熱的外解。在治療方面,強調“法要益胃”。這裏的“益胃”並不是指補中胃氣,其目的在於益汗之源,即清利氣機,以淡清之品生津,使胃出汗出,熱隨汗排出。

當溫熱的邪氣落入陽明胃經的血液中,引起斑的時候,壹般說熱勢要隨著斑的徹底解決而下降。如果出現斑點但熱度不減,那是因為胃陰不足衰竭,余熱無法克服。在治療方面,葉認為還是要用甘寒之品,補胃生津,才能獲得扶正祛邪的效果。

清代吳鞠通認為,溫病邪若過盛,必先傷津液,治療溫病宜用辛涼、甘寒之法,不宜用辛溫之法。進壹步指出,在辛涼、甘寒的應用中,要註意掌握淡深的標準。他提出了通絡、清營、養陰的治療方法,尤其在養陰治療方面,創立了復脈湯加減,是溫病末期治療肝腎陰虛損傷的主方。

護陰理論在溫病學中的應用

溫熱之邪,從口鼻入,先攻肺,燒肺液。所以溫病初起,邪在肺,即口渴。溫病中期,邪氣發散,邪熱熾盛,胃陰受傷,就會看到煩渴、冷飲。溫病後期,血入營,就會出現耗血或真陰受損的癥狀。

因為溫熱是陽的邪氣,最容易損傷陰。在整個發病過程中,邪正之爭形成了壹種惡性的因果關系:溫熱過度——陰液受損——邪熱更盛——津液消耗更多。可見,津液的盛衰決定了邪正之爭的勝負,直接關系到疾病的預後。所以有“多保留壹分津液,就多壹分元氣”的說法。在治療上,清熱養陰應是第壹要法。

護陰是指護津液,救陰。保護陰津的治療方法很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用清熱或瀉熱的方法,主要是祛邪。二是用滋陰增液的方法,主要是強身健體。前者適用於熱盛津傷,主要矛盾是熱盛,後者適用於津液不足,熱盛或余熱未熄,主要矛盾是津液不足。臨床上要根據疾病不同階段的變化,各有側重。

壹般來說,溫病初起,邪在衛分,宜用辛涼解表,使溫病之邪得以消除,以免燥邪傷津。比如清代的戴北山說“溫汗必伴辛寒,辛寒救陰”。闡述辛涼解表在溫病治療中的意義在於疏風清熱護陰,發汗使風熱之邪有出路,但不必多汗,以免傷津傷津。

若溫病邪傳氣,熱邪盛,可用苦寒或辛涼清氣護津液。但要註意的是,有實熱癥狀但未被邪氣耗盡者,不宜過早放入清氣劑,以免涼抑熱傷津液之弊。如果氣分邪熱、陽明郁結,邪熱更盛,津液大量消耗,不必等陽明燥熱郁結完畢再攻,可急拋大承氣湯收鍋底救陰。所以有句話說得了熱病不算早。

熱病攻下法的目的是解除熱的郁結,而不是著眼於糞便的堆積,邪熱可除,津液自愈。當妳應該下去的時候,邪熱會更強烈,陰氣會更受損。如果在不恰當的時間抓住發作,必然會傷津液,耗津液,使正虛邪沈,病情加重。

若氣之邪熱未盡,營之熱盛,從而形成兩焦氣營,則宜用清氣營護陰之法。即使在氣邪熱盡,初次入營時,也不宜單用清營養陰之劑;由於清營之品多為滋補陰柔之品,會使熱邪凝滯,甚至引邪入內,甚至傷津液。所以要把清淡清化之品與養陰之品結合起來,吸收營養,化氣,使邪熱與氣分離。如果邪熱侵入血液,不僅會傷陰耗血,還會激活血液,引起斑疹等。此時應緊急給予涼血清熱、養陰化瘀之劑,以保陰。

溫病引起的邪熱消退或下降了壹大半。如果津液不足或津液枯竭,可應用滋陰的方法,以達到生津養陰、潤燥除余熱的目的。甘寒生津法和鹹寒增液法是臨床常用的方法。前者適用於氣、邪、熱逐漸消解,但胃陰已傷;後者適用於溫病邪熱久留。雖漸退不熄,但腎陰已虛。若邪熱灼胃腎陰,邪熱已消退,亦可與甘寒、鹹寒同用。如果氣陰兩虛,余熱不清,治療應該是益氣養陰,清熱。

此外,養陰法還可配合其他療法使用,如養陰解表、養陰清熱、養陰清腸、熄風息風等。如身體陰虛,溫病初起,可用養陰解表,養陰為發汗之源,達到解表不傷正,養陰不滯邪的目的。

滋陰把握時機很重要。如果溫病邪熱過盛,壹定不要過早服用滋陰之劑,因為滋陰之品油膩滯滯,有纏綿於邪熱之弊。因此,吳鞠通有“火大者,不得用定風珠、復脈”的警告。即使在邪熱熾盛、陰液不足的情況下,也不能單純用滋陰,而應與清熱相結合。還有就是濕熱之證,更禁止用滋陰,否則會有濕邪纏綿,濕熱難解之弊。

雖然養陰是護陰的重要療法之壹,但護陰就是養陰是絕對不能理解的。簡單講滋陰屬於補法範疇,不僅適用於溫病,也適用於內科雜癥。與雜病不同,溫病養陰的目的不是為了養陰和血,而是為了生津增液,使津液得以恢復,以克服邪熱。葉說得好,“救陰不在於血,而在於津液和汗液”。

  • 上一篇:中藥調理生男生女可靠嗎
  • 下一篇:滋陰效果最好的中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