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平涼歷史

平涼歷史

誰知道甘肅省平涼的歷史

文化底蘊深厚。

這裏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壹。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裏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 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196件。

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在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尤以中華道教第壹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壹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壹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壹臺——古靈臺等聞名於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裏吸引了眾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裏”,與西王母相會於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才而凱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壹世;名道張三豐訪道修煉,歷時五年。 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於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 *** 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

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壹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顏等壹大批文韜武略傑出人物。 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我愛我的家鄉——平涼作文

我的家鄉平涼,山好水好人也好,是生我養我的故鄉,是我成長的家園。

平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非常有名。這裏曾是人文初祖伏羲的誕生地,周秦先祖的故鄉;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天下道教第壹山,景色迷人;天下王母第壹宮的回中宮風姿綽約。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秦皇、漢武曾先後登臨崆峒巡疆固土;林則徐、 *** 等都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平涼資源物產富饒,是全省主要的農、牧業基地和經濟作物主產區。

“平涼金果”、“平涼紅牛”非常有名,華亭原煤年產量1700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四成以上,平涼的煤還變成了電,發電量占全省發電量的兩成以上。平涼是西北公路交通樞紐,312國道和寶中鐵路貫通全境,城鄉公路四通八達。

平涼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十分好玩,是觀光旅遊勝地。這裏有被譽為“西來第壹山”的國家五A級景區崆峒山,還有國家級和省級旅遊景點南石窟寺、雲崖寺、龍泉寺、蓮花臺等。

平涼民俗純樸,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平涼是秦腔起源和發展地之壹,平涼人對秦腔情有獨鐘。

商貿、旅遊節會、婚喪嫁娶都要搭臺唱戲。就連茶余飯後啊,都要唱上幾嗓子呢;另外像平涼元宵燈會、傳統社火,至今盛傳不衰,而且越辦越紅火;崆峒武術更加發揚光大。

平涼風味小吃名目繁多,名不虛傳。如鍋盔、燒雞、核桃餃子、麻腐、酥餅、麻花、油糕、羊肉泡饃、罐罐蒸饃、甲魚等,都以其獨特的工藝和鮮美口味,深得人們的青睞。

如今的平涼,各方面在不斷地發展,城鄉面貌變得越來越漂亮,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我作為壹個平涼人,為家鄉的可喜變化,感到無比自豪!平涼,我的家鄉,我愛妳。

關於甘肅平涼的壹些歷史!!聽說甘肅平涼也有過壹點比較大的事件~

甘肅平涼位於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陜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陜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

甘肅平涼有過壹點比較大的事件:平涼劫盟,具體如下 平涼劫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指唐朝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時,發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 背景: 唐朝,吐蕃強盛起來,屢次與唐朝發生戰爭,為求和平,781年雙方在清水會盟,確定了邊界,此時的唐朝已經進入藩鎮割據時期,諸藩擁兵自保,不聽朝廷調動,使吐蕃在軍事上占了優勢。

783年,唐朝發生了“朱之亂”,叛臣朱攻占長安,德宗出走奉天。 吐蕃權臣尚結贊請求出兵助唐收復長安。

德宗派崔漢衡出使吐蕃,“許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與之。”784年,唐、蕃聯軍擊破了叛軍於武功(今陜西省武功縣)。

此時吐蕃軍因氣候炎熱,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軍收復長安。

吐蕃軍並未參與徹底平定朱之亂。 唐朝遂以此為借口,不答應給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許厚給繒帛。

尚結贊對唐朝食言毀約深表不滿,決計報復,並準備乘機除掉唐朝鎮守西北地區的三大將領。 尚結贊認為“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787年5月的平涼劫盟事件,就是尚結贊報復唐朝和企圖除掉唐朝三將的具體行動。

過程: 786年9月,吐蕃軍隊越涇、隴(今陜西省隴縣)、?、寧(今甘肅省寧縣)等州,進兵至鳳翔。李晟將***擊退軍,10月,再挫吐蕃軍於摧沙堡(今寧夏 *** 自治區固原縣西北)。

尚結贊既不斷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鹽(今寧夏鹽池縣北)、夏(今陜西省橫山縣西)二州。 唐德宗擔心將帥生事邀功,力主罷兵而與吐蕃和盟。

12月,罷李晟兵權。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將韓遊?覺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詐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還想聯合吐蕃,***擊回紇,答應與吐蕃和盟。

德宗命崔?燃?薪嵩蓿?薪嵩摶怨榛寡巍⑾畝?藎?硎盡俺弦狻保?固岢鑾胩瞥?苫氍{主盟。唐朝答應派渾瑊為會盟使,崔漢衡為副使。

會盟地點幾經磋商,最後決定在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 事件: 787年5月15日,唐蕃會盟於平涼。

尚結贊預先埋伏騎兵於盟壇西部,做好劫盟的準備。 渾瑊在出發前,李晟警告他,此次會盟非比尋常,必須嚴加防備;但是唐德宗卻命令渾瑊,不要猜疑對方,要表示會盟的誠意。

致使渾瑊首鼠兩端,莫衷壹是。 會盟開始前,渾瑊等人應尚結贊之請,退去甲胄,入幕更著禮服。

此時,吐蕃軍伏兵在擊鼓的號令下,從四面蜂擁而至,渾瑊覺察後果斷從幕後逃出,乘馬突圍,唐朝會盟官員自崔漢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其余隨從將士全部被殺。 此次劫盟突襲事件,唐軍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尚結贊又大掠鄰近諸州縣,然後退至清水縣境內。 影響: 平涼劫盟事件後,唐德宗深悔堅持與吐蕃會盟的失誤,為尚結贊求和說項的唐將馬燧,也被唐德宗罷免了軍權。

尚結贊除掉唐朝西北三將的企圖終於得逞。 然而,此後30余年唐蕃之間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彜泰七年),雙方才再度和盟。

平涼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

平涼,是壹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文華之地。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涇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創造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出現了“沃野千裏,水草豐美,牛羊銜尾,群畜塞道”的田園畫卷,從而也開啟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證明,平涼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壹。

秦漢以降,由於這裏壹直是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之西北重要門戶和絲綢之路東段重鎮,且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農工商無不發達,建府立州,安營駐軍,素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使平涼曾經在傳遞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過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絲綢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臺。千百年滄桑歲月的積澱和壹代代人的創造與積累,熔鑄了平涼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紀文化、兼容並蓄的崆峒文化、瑰麗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謐文化,領異標新、相映生輝,啟迪著民族的心智,推動著歷史的進程,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撩去歷史的煙雲,不難發現,漫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蘊藏並傳承於人的血脈精神而外,總會以壹定數量的物質的形式留存在其演進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跡。僅以文物而言,在平涼境內就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196件。其中涇川縣大嶺上距今約20萬年的早期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考古學界確認為甘肅之最早;出土於涇川涇明牛角溝距今5萬年前的“涇川人”,比北京“山頂洞人”還早;靜寧治平古成紀遺址,是早於黃帝的人文初祖伏羲氏的降生地。特別是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玉質人傭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代表了中華民族在壹定歷史時期的文明高度,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簡述甘肅平涼歷史

平涼市位於隴山東麓,涇河上遊,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沖;又依六盤三關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建制變革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的版圖,屬北地郡。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壹壹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 *** 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並涇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

三國時曹魏於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

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涼全境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後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以後,前秦苻堅曾以平涼為根本,向後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於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於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是平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壹千四百壹十年。

隋代,開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廢郡置州,平涼市屬原州。大業初又廢州置郡,平涼市屬平涼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壹八年)復置原州,治平高。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涼郡,旋復為原州,平涼市屬原州。貞元七年(公元七九壹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距現在壹千壹百九十壹年。憲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於平涼,平涼市廢。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

唐末,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於岐,歷後梁。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滅岐,渭州屬後唐。後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市,屬涇州;後晉天福五年( 公元九四零年)改屬渭州。 宋代,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至大觀二年,***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壹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壹壹壹七年)置平涼軍,設節度使。 金代開六盤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壹壹八七年)始置平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平涼市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並潘原縣入平涼市,平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平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 明代的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陜西布政使司關內道;平涼市仍為府治所。

清初沿明制,屬陜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壹六六九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

壹九壹二年即民國元年廢府,仍設道。壹九壹三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涇原道,設道尹。壹九二七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壹九三五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署駐地。

壹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涼解放,成立了平涼市人民 *** 。壹九五零年由縣城內劃出城關和郊區另設平涼市。壹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銷平涼、華亭兩縣並入平涼市。壹九六壹年十壹月恢復華亭縣。壹九 *** 年元月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二零零二年九月,平涼撤地建市。

平涼歷史上叫什麽

平涼先後用過烏氏、安定、月支、都盧、渭州等名稱,但沿用時間最久的,還是平涼之名。

平涼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壹城”。 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的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平涼歷史悠久,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采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內即有人類活動。 從涇川縣太平鄉大嶺上出土的舊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遺址可以斷定距今30萬年以前,平涼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距今5000年前,軒轅黃帝曾登臨今平涼市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

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夏朝,為獯鬻戎狄居地。

境內隴山以東為獯鬻居地,以西為昆夷居地。商朝,末境內東南部有密(今靈臺縣境)、阮(今涇川、靈臺二縣之間)、***(今涇川縣境)等方國先後建立。

西周,轄境屬周人和狽狁之地。西周初,密、阮、***等方國歸順周,周文王築靈臺於今靈臺縣境。

春秋,轄境為烏氏與義渠戎國屬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戎,“益國十二,開地千裏”,境內屬秦。

戰國,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涇陽、烏氏(在今平涼市境)和鶉觚(治所未詳)3縣,十年(前315),秦攻義渠,取25城,秦之勢力日盛。 三國,今轄區屬魏國雍州。

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涇川轄區的烏氏、臨涇、朝那及今靈臺轄區的陰密(何時復置待考),皆屬安定郡,今靈臺境的鶉觚則屬新平郡;今華亭境屬扶風郡;今靜寧縣的阿陽和成紀分屬廣魏郡和天水郡。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7月,平涼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同時,將靈臺縣、涇川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治西峰)。

30年(1941),省 *** 為實行新縣制,重新調整各縣等級,今地區轄境平涼縣為壹等縣,靜寧、涇川為三等縣,靈臺為四等縣,華亭、莊浪、崇信為五等縣。 百度百科--平涼。

有人知道甘肅省平涼市的歷史嗎

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地處北緯34°54'--35°43',東經108°30'--107°45'之間,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陜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陜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

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六縣和崆峒壹區,總土地面積1.1萬平方公裏,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年均氣溫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間。

全市總人口2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3萬人,占總人口的12.3%。崆峒區城鎮人口18萬人,約占全區總人口的40%。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各項社會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全市糧食自給有余,實現了解決溫飽這壹歷史性目標,跨入了致富奔小康的新階段。

〔自然資源〕 平涼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盛產小麥、玉米、谷類、蕎麥、油菜、胡麻、林果、烤煙等,具有開發"兩高壹優"農業的廣闊前景,曾與慶陽地區以"隴東糧倉"聞名遐邇。市上和七縣(區)先後獲農業部、國務院"糧食生產先進地區(縣)"榮譽獎。

旱作山區盛產胡麻、葵花、土豆、蓧麥和豆類等;陰濕山區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產地,目前全市年存欄黃牛50多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200 多萬張。中藥材主要有黨參、黃芪、甘草、大黃、貝母、冬花等150多種。

山藥、百合、蕨菜、 甲魚等極具地方特色,皮毛肉類遠近聞名;川區以果、菜為主,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村支柱產業之壹。全市現有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5個,總面積7.4萬公傾,占國土面積的6.6%,森林面積397萬畝,森林覆蓋率17.98%。

植物種類***51科84屬254種, 野生動物31種。林業資源在省內有較大優勢。

礦產資源:從全國來看,平涼屬自然資源比較貧瘠的地區,但從省內及周邊地區範圍內看,煤炭、石灰巖等有比較優勢。市內的華亭煤田是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總面積150平方公裏,是甘肅省第壹大煤田, 煤層平均厚度達28.7米,探明總儲量34.7億噸,且煤質優良,具有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熔點的特性,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國最好的氣化用煤。

石灰巖資源:有資料介紹總儲量30多億噸,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儲量約3億噸, 主要分布在平涼市和華亭縣;莊浪縣臥龍寺石灰巖礦床為遠景儲量,約2 億噸。對石灰巖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產水泥、石灰和建築石料。

另外還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華亭縣安口鎮壹帶,開采利用歷史較早,目前主要用於生產日用陶瓷、高低壓電瓷、燈泡等。 旅遊資源:平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現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 46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道教第壹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涇川縣)、人文第壹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寧縣)、西周第壹臺--古靈臺(靈臺縣)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 (靈臺縣)、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涇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

平涼也是祖國針炙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謐(靈臺縣),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靈臺縣), 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莊浪縣),明代"嘉靖八才子"之壹趙時春(崆峒區)的故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和王母宮、溫泉、柳湖、南石窟寺、龍隱寺、蓮花臺、紫荊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旅遊業有望培育成我市新興的支柱產業。 人文薈萃 風景雄秀 遠在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先民就在這塊黃土地上繁衍生息,是黃河流域農業經濟的開端。

現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65處,館藏文物3萬多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歷史上曾出現過晉代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家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壹趙時春,清代名臣慕天顏等彪炳史冊的傑出人物。

“道教第壹山”--崆峒山、西王母降生處--王母宮、伏羲誕生地--古成紀、西周第壹臺--古靈臺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被譽為“中華之最”。崆峒山道教文化、西王母文化、大雲寺佛教文化、皇甫謐文化獨具魅力。

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為中心,以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王母宮、柳湖、南石窟寺、龍隱寺、蓮花臺、紫荊山、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為網點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星羅棋布,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基礎設施 日新月異 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之重鎮,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寶中鐵路縱貫全市,公路形成了以312國道和天水壹平涼、銀川—平涼、寶雞—平涼等省道為骨架,縣鄉道路為支點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交通便捷暢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全市2004年電話用戶。

甘肅省平涼市的由來

平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現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 46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道教第壹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涇川縣)、人文第壹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寧縣)、西周第壹臺--古靈臺(靈臺縣)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 (靈臺縣)、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涇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

平涼也是祖國針灸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謐(靈臺縣),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靈臺縣), 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莊浪縣),明代"嘉靖八才子"之壹趙時春(崆峒區)的故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和王母宮、溫泉、柳湖、南石窟寺、龍隱寺、蓮花臺、紫荊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旅遊業有望培育成我市新興的支柱產業。

  • 上一篇:有哪些適合夏天吃的川菜?
  • 下一篇:橙色這個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