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國際:地球系列主題活動

國際:地球系列主題活動

(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濕地日...)

世界地球日(每年的4月22日)

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加洛·納爾遜提議在全國各大學的校園裏舉辦壹場環保講座。哈佛大學的學生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聽到這個提議後,構思在劍橋舉辦壹場關於環境保護的講座。所以他去了華盛頓特區,會見了納爾遜。年輕的海耶斯講述了自己的想法,納爾遜喜出望外。他當即表示願意聘用海斯,甚至鼓勵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做環保工作。於是,海耶斯毅然辦理了停賽手續。很快,他擴展了納爾遜的想法,在美國各地開始了大規模的社區活動。舉辦“地球日”的想法由此形成。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壹個“地球日”。這壹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65438+10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校、2000個社區和主要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手持高汙染地球模型、巨幅繪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這壹活動標誌著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並促使美國政府采取壹些措施來控制環境汙染。也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環保運動,組織者丹尼斯·海斯被稱為地球日之父。

1990,第20個地球日的組織者希望將美國國內的這壹運動擴展到全世界。為此,他們致函中、美、英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他們采取措施,召開會議,就環境保護問題達成多邊協議,以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籲世界各國願意投身環保事業的政府在4月22日1990動員本國公民開展環保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最後,來自1,41個國家的2億人參加了199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從那時起,地球日成為壹項全球性的環保運動。

從1990開始,我國每年都開展“地球日”的紀念和宣傳活動。2000年2月,海斯接受中國邀請,來華出席“中國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啟動儀式。

世界環境日(世界環境日,每年6月5日)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議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5438年6月+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該提案。世界環境日的建立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

每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選擇壹個成員國舉行“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發布環境狀況年度報告並表彰“世界500強”,並根據當年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和環境熱點制定“世界環境日”年度主題。

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於提醒全世界地球的狀況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和各國政府在這壹天開展各種活動,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年初發布世界環境日主題,每年發布世界環境日環境狀況年度報告。在此期間,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65438年6月5日至0985年6月5日,中國舉行了以“青年、人口與環境”為主題的紀念世界環境日活動。此後,每年的6月5日,全國各地都會舉行紀念活動。從65438年到0993年,北京被選為舉行慶祝活動的城市,其主題是“打破貧困與環境的循環”。

1972 6月5 ~ 16日,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大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在世界範圍內研究和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出席會議的有113個國家,代表*** 1300多人。除了政府代表團,還有民間的科學家學者。會議討論了當代世界的環境問題,並制定了對策和措施。會前,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秘書長莫裏斯·斯特朗(Maurice F. Strong)委托來自58個國家的152位知名人士組成了壹個大型委員會,由雷內·杜博斯博士擔任專家顧問組組長,並為會議起草了壹份非正式報告——《只有壹個地球》。這次會議提出了響徹全球的環保口號:只有壹個地球!經過12天的討論和交流,形成並發表了著名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宣言》,簡稱《人類環境宣言》,以及包含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行動計劃》,呼籲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

世界水日(每年的3月22日)

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大會”向全世界發出了嚴正警告:水很快將成為壹場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壹場危機將是水。

1992,193年2月22日,聯合國大會確立了世界水日。大會在2003年2月23日第58/217號決議中宣布,從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開始,2005年至2065年為“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

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發布的《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在全球水資源開發問題面前敲響了九次警鐘。

第壹個警報:水資源管理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由於管理不善、資源匱乏、環境變化和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全球約有1/5的人口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

第二個警報:水質差導致貧困。

2002年,全球約有365438+萬人死於腹瀉和瘧疾,其中近90%為5歲以下兒童。

第三個警報:大部分地區水質在下降。

淡水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正在迅速下降,下降速度快於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

第四個警報:90%的災害與水有關。

許多自然災害都是土地使用不當的後果。東非日益惡化的幹旱就是壹個痛苦的例子。

第五個警報:農業用水供需緊張。

農業用水量已占全球人類淡水消耗量的近70%。

第六個警報:城市缺水。

2030年,城市人口比例將增至近2 /3,導致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第七個警報:水力資源開發不足。

發展中國家有20多億人無法獲得可靠的能源,而水是創造能源的重要資源。然而,目前水資源開發不足影響了其他能源的創造。

第八個警報:水資源浪費嚴重。

在世界許多地方,多達30% ~ 40%或更多的水被浪費掉。

第九個警報:水資源投入滯後。

世界氣象日(每年3月23日)

“世界氣象日”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紀念日,每年3月23日舉行,紀念世界氣象組織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3月23日,1950)。每年“世界氣象日”都有壹個主題,要求成員國在這壹天舉行慶祝活動,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國際氣象組織原本是壹個非官方的國際氣象合作組織,在成員國代表簽署的世界氣象組織公約生效壹周年,即1951年3月23日,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WMO),成為政府間國際氣象合作組織。

1960,世界氣象組織執委會決定將3月23日定為世界紀念日,要求成員國每年在這壹天舉行慶祝活動,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氣象日都有壹個中心活動。在這壹天,成員國可以根據當年的中心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紀念活動,如組織民眾參觀氣象臺,與政府領導人舉行群眾慶祝儀式,舉辦氣象儀器、設備、照片、圖表和資料展覽,舉行新聞發布會,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報道專題文章和講話,放映氣象科普影片,發行紀念郵票等。

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壹,並於65438年至0972年恢復了在該組織的合法席位。

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學:了解全球影響”,旨在討論全球變暖對極地氣象學的影響。

極地是全球氣候系統的冷源,對全球氣候變化非常重要。通過對極地冰蓋上大氣沈積物的詳細觀測,可以了解極地乃至全球的氣候和環境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2006年全球氣候》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分地區氣候持續偏暖,極地冰層正在迅速融化。2007年2月1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家預測,從現在起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8 ~ 4℃,海平面可能上升18 ~ 59厘米。

科學界有記錄顯示,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冰蓋正在消失,並且發現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冰凍時間越來越短,過去在海冰上度過壹生的北極熊開始逐漸向陸地遷移。專家預測,如果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島冰層消失,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米,這對壹些沿海國家和地區來說將意味著“災難”。所以保護極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國際社會對極地地區的關註由來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就發起並組織了“第壹個國際極地年”。12個國家的科學家聯合考察南北極,標誌著極地考察從探索時代走向科學考察時代,也宣告了極地科學考察國際合作的開始。

“世界氣象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讓廣大國家更好地了解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和氣象部門在經濟和國防建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促進氣象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等人類活動中的應用。

世界森林日(每年3月21)

“世界森林日”也譯為“世界林業節”。

這壹紀念日由西班牙提出,並於1971年在歐洲農業聯盟特內裏費島大會上壹致通過。同年6月,11,糧農組織正式確認。

3月21日是第壹個世界森林日。壹些國家將這壹天定為植樹節;壹些國家根據自己的具體環境和需要,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中國的植樹節是12年3月。如今,世界森林日除了植樹,還廣泛關註森林和民生的更深層次問題。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在古代,人們舉行壹些紀念活動是出於對森林和樹木的簡單敬畏。美國印第安人將森林視為圖騰:“樹木撐起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巔的天空將會崩塌,自然和人類將會同歸於盡。”

隨著人類的發展,從早期的農業耕作到現代,木材和林產品的消費量激增,導致全球森林面積銳減,森林質量持續下降,生態環境逐漸惡化。“世界森林日”的誕生,標誌著人們對森林問題的警惕。

目前普遍認為“森林可以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在環境安全、消除貧困、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等諸多方面都有巨大潛力。”為了人類和森林的長期生存,世界當務之急是:“保持和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恢復和改善森林功能;加強種植,彌補森林的開發利用;關註森林原住民和森林工人的權利。”

世界濕地日(每年的2月2日)

濕地是環境保護的壹個重要領域,不同的國家和專家對濕地有不同的定義。我國科學家將濕地定義為陸地(水深2米以下,積水4個月以上)和過濕土地上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形成的生態系統,以及在其中生長和棲息的生物種群。常見的自然濕地有:沼澤地、泥炭地、淺水湖泊、河灘、海岸沙灘和鹽沼。

濕地具有很強的調節地下水的功能,可以有效蓄水,抵禦洪峰;可以凈化汙水,調節區域小氣候;濕地也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濕地、森林和海洋並稱為世界三大生態系統,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生物多樣性,被形象地比喻為“地球之腎”。

為了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和利用,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沿海城鎮拉姆薩爾簽署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該公約的主要功能是通過世界各國政府間的合作,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水禽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了紀念這壹創舉,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國際濕地聯盟在3月的《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96次會議上決定:從1997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自1997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這壹天舉行不同形式的活動,宣傳和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濕地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生態系統。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1公頃濕地生態系統創造的價值高達每年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倍。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每年6月17)

1994 12 19根據大會第二委員會的建議,第四十九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49/115號決議,從1995年起將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

65438年至0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土地荒漠化”,這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1992年6月,10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了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環境與發展會議,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采取行動的優先領域。隨後,聯合國通過了第47/188號決議,並設立了《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幹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的談判從1993年5月開始,歷經五次,於1994年6月完成。“6月17”是“國際社會就《防治荒漠化公約》達成諒解”的日子。中國林業部副部長朱光耀代表中國政府於2004年6月1994日至2005年10月15日在巴黎舉行的公約簽字儀式上簽署了公約。

國際自然災害R教育日(每年6月5438+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

“國際減災十年”是由美國科學院前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於1984年7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上提出的。此後,這壹計劃受到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聯合國5438+0987年6月+2月1年2月通過的第42屆聯合國大會(以下簡稱“大會”)第169號決議,以及1年2月20日通過的第43屆大會第203號決議。1989 65438+2月,第44屆大會通過了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關於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的報告,決定從1990至1999發起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並將每年10的第二個星期三定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1990 10 10月10是第壹個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大會還確認了《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計劃》。2001年,大會決定繼續在每年6月5438+00日的第二個星期三紀念國際減災日,以倡導包括防災、減災和備災在內的世界各地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活動。

《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計劃》首先確定了行動的目標和目的。行動的目的是:通過協調壹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地震、風暴、海嘯、洪水、山崩、火山爆發、森林火災、蝗蟲、幹旱和荒漠化及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以及社會和經濟蕭條。其目標是:提高每個國家迅速有效減輕自然災害影響的能力,並特別註意幫助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建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和經濟條件,制定利用現有科學和技術知識的適當政策和戰略;鼓勵各種科學技術填補知識的關鍵空白;傳播、評估和預測與減輕自然災害措施有關的現有技術數據和新技術數據;通過技術援助和技術轉讓、示範項目、教育和培訓,制定評估、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並評估這些方案和有效性。

《國際行動計劃》要求各國政府:制定國家減輕自然災害方案,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方案,並將其納入本國的發展方案;在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期間,參與協調壹致的國際減少自然災害行動,與有關科技界合作,並設立國家委員會;鼓勵地方行政當局采取適當步驟,為實現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的目標作出貢獻;采取適當措施,使公眾更加意識到減災的重要性,並通過教育、培訓和其他手段加強社區的備災能力;註意自然災害對衛生保健的影響,特別是減少醫院和保健中心的易受傷害活動,並註意自然災害對糧食儲存設施、避難所和其他社會經濟基礎設施的影響;鼓勵科技機構、金融機構、產業、基金會和其他相關非政府組織支持和充分參與包括政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制定和實施的各種減災方案和活動。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每年的5月22日)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的生命經過數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 65438+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5438+每年的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並且從2001開始,每年的65438+2月29日改為5月22日。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層次和組合的多樣性。簡單來說,生物多樣性就是生物體及其系統的整體多樣性和可變性。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的生命經過數十億年的發展和進化的結果,是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提供所有人類食物和重要的工業原料,如木材、纖維、石油和橡膠。中醫大部分來源於生物學。到目前為止,直接和間接用於醫學的生物有3萬多種。可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每年9月16)。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是每年的9月6日。1995 65438+10月2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從1995起,每年的9月16日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聯合國大會設立“保護臭氧層國際日”的目的是紀念1987年9月6日簽署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所有締約國都必須根據《議定書》及其修正案的目標,采取具體行動紀念這壹特殊日子。

  • 上一篇:藥品銷售月工作總結
  • 下一篇:瑞德西韋能否得到廣泛應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