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林中醫藥公益繼續教育項目簡介

林中醫藥公益繼續教育項目簡介

項目名稱:中國原創醫學思維與保健

科目:中醫

實施單位:中國民間中醫研究開發協會。

項目對象:醫務工作者和廣大健康愛好者。

項目目標:糾正受過培訓的醫務工作者和健康愛好者對認識論的誤解;建立正確的中醫原始方劑思維方法;闡明中國原始醫學文化對提高全人類生活質量的潛在價值;提高學員指導國民保健的理論素養和實際工作能力;普及健康文化知識改善醫患關系,有效減輕醫療保障體系壓力。

本項目(2010)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的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2011,項目轉型為公益繼續教育項目。

補充信息:針對2010以來“養生”“食療”日益混亂的現狀,本項目認為,根本原因是中醫失去了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這就是中國原始醫學遵循的指導思想:東方文明的整體觀。下面簡單介紹壹下養生和食療。(閱讀提示:食療和藥膳屬於養生,但不是其主要內容。)

中醫的整個理論是廣義的養生。醫學在《呂氏春秋》中被定義為“生存之道”——前者是動詞“提高”,後者是名詞“元氣”,“道”是根本法則。什麽是醫學?它是提高人體自組織、自愈能力的學問,或者說是提高人體活力,從而消滅疾病的學問——所以它不同於現代西方國家治療疾病的“藥”。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和他的老師齊波有壹段精彩的對話。在談到瘟疫的時候,黃帝問老師,為什麽有的人被感染了,卻不能得病。齊波的回答是“正氣存內,邪不可為”——所以我們說整個中醫是壹個大養生。當然,這裏所說的中醫指的是原汁原味的中醫,而不是康熙閹割中華文明後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狹義的養生是指通過非藥物方法提高自愈能力的知識。公元前50世紀天人合壹整體觀的形成,標誌著養生觀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朝大業年間,當時的太乙大夫晁在《諸病論》中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狀,但書中並無方劑,僅列舉了213種養生方劑和指導方法。因此,中國從那時起就把養生作為壹種常規的治療方法,並得到了官方的提倡。

雖然自《黃帝內經》以來,中醫的整個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但最精彩的表述是漢武帝的叔父淮南王編纂的《淮南鴻烈》。該書認為,整個人類生命系統(古稱“氣”)由三個要素組成:壹是形——“人之形,命之宅”,即人類生命的“宅”;二是上帝——“上帝是生命的主宰”,即人的自組織、自愈能力是生命的主宰。第三是氣——“氣滿生”。氣是溝通形神關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信息。排在第壹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後是“氣”,“失位必傷三”。中國原始醫學是這個原理,狹義的“養生”也是。那麽,如何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呢?《淮南鴻烈》說得很清楚:第壹,“必養其神”;第二,“和聲弱”;第三,“平其形。”現在我們把“養生”局限於食療和藥膳,有以偏概全之嫌。養生吃什麽?它的意思是“滋養心靈”,或“滋養心靈”,或“滋養自然”。我們今天說的食療和藥膳,只是養生的壹部分。雖然有價值,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第壹是“養心”,第二是“養身”。食療藥膳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自組織能力,即“養心”也就是說,現代人所說的“氣功”(嚴格來說應該是“醫療氣功”,古代也叫“指導”、“養生”)是養生的核心內容。閱讀提示:當西醫的價值觀已經成為中醫的主流價值觀,“藥食同源”被很多人認為是不科學的。)

藥食同源是中國原始醫學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壹。五谷雜糧對人體有益而對身體無益,所以是“中性”的。這是中國原藥選擇食物最重要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用實驗動物“測試”的客觀基礎上。

在這個標準中,食品和藥品沒有明確的界限。食物稍微離開“介質”,就會涼(如綠豆)或溫(如豆豉)。如果偏離“中”很遠,就是“冷”和“熱”。如果藥離中間更遠,這就是感冒藥或熱藥的由來。“寒者熱,熱者寒”,這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如果妳發燒了,妳應該使用感冒藥。如果發燒沒那麽厲害,就不用吃藥了。可以用寒性食物(比如上面提到的綠豆)來調節。或者反過來,達拉斯到禮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節食療法”。

食療和藥膳不是同壹個概念。前者利用食物進行調理,後者把通常被歸類為“藥”的東西變成美味。比如“當歸生姜羊肉湯”,既是藥,又是美食。對於身體虛弱,冬天經常手腳冰涼的人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極冷或極熱,則稱為“毒”。比如“巴豆”,也是豆的壹種,普通人只要誤食壹顆就會拉肚子,因為它極熱,常用來治療極寒患者。所以《黃帝內經》說治病是“聚毒攻之”,不是“聚藥攻之”。所以,無論食物、藥物甚至毒藥都是同源的,因為目的都是壹樣的:把偏離正常狀態的自組織能力恢復到正常狀態。

西醫不是。任何藥物都不能是食物,食物也不能說有效。至於“毒”,就更不壹樣了。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中醫是“以人為本”的標準,而不是“以實驗動物為本”的標準。如果用西醫通常的動物模型來檢驗巴豆的毒性,結果是相反的。實驗鼠不僅會拉肚子,還會越來越有福氣,所以所謂的“以鼠為本”的“客觀”標準並不完善。

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目標不同:西醫治病救人,中醫治病救人,各有各的價值評價體系。本來兩種制度是可以相輔相成,互相尊重的。然而,今天的醫學和西醫價值評價體系在朝,而中醫在野,寶貴的醫藥和食品財富被質疑、拋棄和誤用,實在令人遺憾。

比如曾經流行的綠豆能治糖尿病的說法。由於糖尿病患者眾多,加上現代醫學公認的“終身用藥”,社會壹直困擾,所以該理論壹出現就引起了廣泛關註,最終因諸多漏洞引發了壹場關於食療的“信任危機”和“健康危機”。這個理論很矛盾的壹點是,糖尿病的標準是西醫定義的。比如根據血糖的高低,把綠豆作為食療,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解決西醫定義的疾病,這本身就不科學,也失去了中醫的優勢和特色,因為單從指標來看,綠豆肯定不如西醫的降糖藥物有效。兩者是不同的體系,不在壹條線上,所以這個說法有漏洞,不能自圓其說。這個學術漏洞放大後,其實對於食療或者整個中醫界都是壹件好事:這個問題的缺失不是壹個人的缺失,而是整個中醫界的缺失。“健康危機”不是壹個人造成的,根本原因是整個中醫界失去了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這個教訓應該補上,我們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應該重新建立,中醫的靈魂必須重鑄,否則整個醫療體系就有崩潰的危險。氣功這個詞雖然古已有之,但從未被廣泛采用。20世紀50年代初,在劉先生的倡導下,“氣功”壹詞開始流行。相比於“指導”、“呼吸”、“養生”,氣功這個詞似乎更通俗,但卻引起了更多的誤解。

首先是“氣”這個概念帶來的麻煩。很多現代人把“氣”理解為空氣的“氣”,所以把氣功誤解為深呼吸運動或呼吸訓練。在古代,“氣”是壹個非常復雜的概念。有些人認為“氣”是物質的本質。管子曰:“萬物皆精,以比為主,五谷生於下,星辰列於上。流淌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故名。”顯然,這個“氣”的概念對於氣功的“氣”來說太寬泛了。有人認為氣功之氣指的是“真氣”,《內經·靈樞》說:“真氣由天谷之氣合而充之。”對於氣功來說,氣的範圍太窄了,因為高水平的氣功訓練所涉及的氣的範圍要比這個廣得多。

問題還不在這裏,因為即使明確了氣的概念,也很難表達氣功的意義。顧名思義,所謂氣功就是“練氣的功夫”。所以很多人認為氣功就是“銀槍刺喉”、“頭撞石碑”、“踩氣球”、“吞劍”。或者認為:氣功是“把內氣放出來”,“把脈放在千裏之外”。但從本質上來說,氣功不是“練氣”的功夫,而是“鍛煉意識”的功夫。“達摩克利斯從來不說壹句話,而是用心去努力”這句名言,揭示了氣功鍛煉的關鍵。其實,無論哪個門派,哪個武學流派,沒有壹個不在“心誌”上下功夫的。因此,“氣功”可以定義為壹種通過意識的運用,優化身心健康的鍛煉方法。這裏有三層意思:

第壹個意思是方法,即通過意識的運用。當然,氣功鍛煉還包括運用意識之外的其他要素,比如身體調節和呼吸控制,但後者對氣功來說遠沒有那麽重要。這是氣功和其他身體鍛煉的主要區別。平時的身體鍛煉也包括三調(調心、調息、調形),但以形為主導,調心、調息才是保證競技狀態最優化的措施。

第二層含義是目的,即優化身心健康。這是區別於用氣功表演雜技的“硬氣功”的分水嶺。氣功鍛煉的目的是優化身心,“硬氣功”是優化表演效果。近年來,由於宣傳不當,壹些人崇拜外國人,甚至把掌握這些技能作為進入壹個“高層次”的標準。這是壹個很大的誤解。誠然,“氣功外氣”是客觀存在的,在壹定條件下,人的某些感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比常人更靈敏。但從氣功的角度來說,這些功能的超常發揮,應該是建立在不影響自己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散發外氣,即使在古代,也是氣功練習者的禁忌,他們認為這與煉丹的過程相反。

第三層是指方式,即強調自我鍛煉。其實古今修行者都是強調自我鍛煉的。不幸的是,很多人相信了江湖騙子的謊言,被誤殺。據統計,在唐朝的三百年裏,二十壹位皇帝中,有壹半以上是因服用礦石制成的“仙丹”而中毒的。公元11世紀偉大的氣功大師張平舒明確指出:“不練三黃神四神,找草更不真實。”“四神”指金、石、草、木,“三黃”指硫磺、雄黃、雌黃等礦物質。意思是氣功要自己練,不能吃什麽礦物藥做的“丹”。張平書還特別指出:“人們應該知道鉛和汞的真相,而不是沙子和汞。”在古代的雜技作品中,經常用鉛和水銀來比喻練習過程中的精氣結合。為了防止誤解,指出雜技術語中的鉛和汞不是普通的鉛和汞。那麽雜技中所指的“汞”和“鉛”是什麽呢?張平舒在《烏鎮篇》中暗示,這是每個家庭都有的東西,是生命力的隱喻——袁晶。這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只要堅持練習,每個人都能有所收獲。氣功是壹種通過意識的運用來優化身心的自我鍛煉方法,是中國原始醫學中的瑰寶。古代稱養生、導氣、呼吸、守壹等。,有30多個標題。其中“指導”和“養生”最為貼切。導,即“導氣使和,誘身使柔”,綜合體現了氣功鍛煉的內容,使氣更平和,身更柔,這是關鍵技術。養生強調鍛煉的目的。

自我保健的指導和養生方法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但它是在公元610年才由中央政府的權威機構作為醫療手段之壹正式頒布的。那壹年(隋大業六年),晁(中央醫院院長,相當於國家衛生部長)出版了《論疾病的起因》壹書。該書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和癥狀,是中國醫學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中醫病理學專著。全書* * *分五卷,六十七門,二千零三十九。他是張仲景自《傷寒論》、《金匱要略》以來最重要的醫學著作。

這本書與前人不同的是,基本不涉及方劑,只在每壹個理論的末尾寫道“其湯、熨、針、石各有不同方,附在後面。”壹把刷子。相反,該書* * *包含了289條“養生”或“指導方法”,213條具體方法。可以說,晁是千百年來醫療氣功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當今醫療氣功科學最早的領軍人物。《傷寒論》的出版標誌著氣功在醫學上的應用已進入成熟階段。“論證和用力”是本書最大的特點,書中介紹的213方法,大部分都是根據不同的癥狀選擇的。內臟各種疾病有不同的方法。如“肝病”項下的方法為“肝病患者憂而不樂,悲而怒,眩而痛,‘哦’盡而愈;“心臟病”這壹項下的指導方法是:“心臟病人有寒熱之分,冷則吸氣;“如果熱氣吹出來了”;“脾病”的指導方法是:“脾病患者,有體面的上流風吹,疼痛,身癢,煩悶,疼痛,吐氣有‘Xi’。”《肺病綜合征》指導方法:“肺病患者,咽喉不通,腹滿耳聾,以‘口四’呼氣。“哈”、“呼”、“吹”、“Xi”、“噓”、“口絲”這六個字是用來治療五臟疾病的,但並非出自晁氏家族。五代陶弘景(公元452-531)已有記載,但作為官方頒布的醫學方法,是晁氏家族的貢獻。

晁作品的另壹個特點是簡潔。超石介紹的所有方法都非常簡單,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實現。比如“風旋”只有壹個動作:“雙手抱右膝,持假,除風旋。”只有八個字。治“便秘”:“龜行氣,掩口、鼻、頭、面,直臥,歇九回,以鼻出氣。”只有14字,把形體調整和氣息調整的要點講清楚了。晁的方法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很容易讓有誌於傳播醫療氣功的人效仿和借鑒。如果操作復雜,效果不壹定好。反之,操作簡潔,卻壹定會打開方便之門。

  • 上一篇:男性避孕藥,妳能接受嗎?
  • 下一篇:什麽是壁紙?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