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行為。(參照《中華人民***國刑法》第二編。第三章 "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第壹節(第壹百四十條至第壹百五十條)

概念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故意摻雜、摻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行為。

對於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我國壹直按照原有的刑法推測予以認定和處罰,但該罪的兜底特征已明顯滯後於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和復雜變化。l993年2月22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壹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壹規定過於原則,在實踐中,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仍被認定為投機倒把罪。關於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將其規定為獨立的罪名,對於嚴厲打擊當前社會上廣泛存在的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本法在本條中明確規定本罪,用意也在於此。

犯罪構成

(壹)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國家產品質量、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偽劣產品。所謂偽劣產品,從廣義上講,根據產品質量法第二條的規定,這裏的 "產品",應當是指加工、生產、銷售的產品,但不包括建築工程。也就是說,除建築施工外的所有偽劣產品,無論是工業用品還是農業用品,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生產資料,無論是存在人身、財產安全危險的產品還是不存在人身、財產安全危險的產品,都可能被列入偽劣產品罪。根據《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包括

(1)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致使產品不符合有關產品質量標準,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對產品存在的使用性能瑕疵作例外說明的;不符合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標明的使用產品質量、質量安全狀況的。或者其包裝上標明采用產品標準和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標明質量狀況的等、

(2)偽造產地或者偽造、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

(3)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誌、名優標誌等質量標誌的;

(4)屬於國家明文規定淘汰的產品的;

(5)偽造檢驗數據或者檢驗結論的;

(6)無檢驗合格證書或者無相關單位允許銷售的證書的;

(7)產品或者其包裝不符合要求的,如無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的;未用中文標註產品名稱、生產企業名稱和地址的;未根據產品的特性和使用要求,標註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分名稱和含量的;限期使用的產品未標註生產日期、安全使用日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使用不當可能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沒有警示標誌或者中文警示說明,但根據裸露儀器等產品的特性難以附加標誌的裸露產品,不能附加產品標誌的;劇毒、危險、易碎、貯運時不能倒置以及有其他特殊要求的產品,沒有警示標誌或中文警示說明或標註貯運註意事項等。

(8)失效、變質等。根據本條規定,構成本罪客體的偽劣產品,不屬於上述廣義的偽劣產品。成為本罪客體的只能是: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的產品;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產品;不合格的產品;不合格、變質的產品;等等。如果不是生產、銷售上述本質上屬於偽劣商品的行為,雖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不構成本罪。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法律、法規,故意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行為。

該行為表現為四種情況:

l、摻雜、摻假,即在生產、銷售的產品中摻入與原產品不同種類的雜物,或摻入其他不符合原產品質量的假冒偽劣產品。如在芝麻中摻沙子,在磷肥中摻人同色土等。

2、以假充真,即生產者、銷售者以假冒產品充當真產品,主要表現為生產銷售的產品名稱與實際名稱不符,或原料名稱、產品所含成分與實際產品名稱、成分不符。如把人參說成人參,把豬皮鞋說成牛皮鞋。

3、以次充好,即以產品質量充好。主要表現為將劣質產品當做正品,將低級產品當做高級產品,將舊產品當做新產品,將淘汰產品當做不淘汰產品,將沒有獲得某種榮譽稱號的產品當做獲得某種榮譽稱號的產品,等等。

4、以不合格產品充當合格產品,將主要性能不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充當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將超過使用期限的產品充當不超過使用期限的產品。只要實施上述行為之壹,就可能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而實施多種行為,也只能構成犯罪。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構成犯罪的,要求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無論是個人生產者、銷售者,還是單位生產者、銷售者,都必須達到這個數額,否則不以犯罪論處。銷售金額反映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規模、行為持續時間、危害範圍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即銷售金額與上述情節的輕重成正比,銷售金額大,反映行為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規模大,行為持續時間長,危害範圍廣,行為人主觀惡性嚴重;反之亦然。而且,這種規定的可操作性強,便於司法機關準確認定和懲治犯罪。

此外,根據本法第l49條的規定,生產、銷售假藥、劣藥、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不合格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不符合標準的電器、壓力容器、易燃易爆品、假農藥、假獸藥、假化肥、假種子、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不構成本節規定的其余犯罪的,以不構成犯罪論處。不構成本節規定的其他犯罪,但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以本罪論處。同時,既構成本罪又構成本節其余各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生產者、銷售者。實踐中,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要實施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均可構成本罪。根據本節第壹百五十條的規定,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四)主觀要件

本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即故意以 "偽劣 "冒充 "正品"。本罪多以營利為目的,牟取非法利益,但本條並未規定營利目的是本罪主觀方面必須具備的要件。過失不構成本罪。

認定

(1)罪與非罪的界限

根據本條規定,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銷售金額必須達到5萬元以上,才能構成犯罪。因此,本罪在犯罪形態上屬於結果犯。銷售金額不滿5萬元的,屬於壹般違法行為,可由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行政處罰。

(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是否數罪並罰

本罪是選擇性犯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是選擇性要件,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生產或者銷售其中任何壹種行為,就適用本條規定構成生產偽劣產品罪或者銷售偽劣產品罪。如果行為人既實施了生產偽劣產品的行為,又實施了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是否以數罪並罰論處,應當根據不同的情節區別分析。

1、如果行為人既實施了生產偽劣產品的行為,又銷售了自己生產的偽劣產品,銷售行為是生產行為的延續,對這兩種行為不能實行數罪並罰,仍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壹罪論處。

2、如果行為人生產偽劣產品,又銷售他人生產的偽劣產品,且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應當按照生產偽劣產品罪和銷售偽劣產品罪數罪並罰。

(三)與詐騙罪的界限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壹般為在產品中摻雜、摻假,或者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欺騙手段;而詐騙罪往往也是以冒充銷售產品的工商行為來實現的。兩者往往很容易混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1)侵犯的客體不同。本罪侵犯的是市場管理正常活動和收費者的合法權益,包括其人身健康和財產安全等權利;而詐騙罪侵犯的是財產所有權。

(2)犯罪目的不同。本罪壹般表現為以獲取非法利益為目的,也可以是為了其他非法目的,如為了不正當競爭,通過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冒充為他人生產的產品,破壞他人名譽,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等;而後者只能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3)客觀行為的表現方式不同。詐騙罪是完全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產生錯覺,信以為真,從而自願 "交出財物";而本罪是在經濟活動中,違反工商管理和其他市場管理法規,在生產、銷售等工商活動中,使用偷工減料、摻雜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

刑法

第壹百四十條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以上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壹百四十九條 生產、銷售本節第壹百四十壹條至第壹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壹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生產、銷售本節第141條至第148條所列產品,分別構成上述各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140條規定的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壹百五十條 單位犯本條第壹百四十條至第壹百四十八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分別依照上述各條的規定處罰。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2001.4.5法釋〔2001〕10號10)

為了依法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辦理此類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幹問題解釋如下:

《刑法》第壹百四十條第壹款規定,"在產品中摻雜、摻假",是指在產品中摻入雜質或者外來物質,使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質量要求或者明示的產品質量標準,降低或者喪失應有使用性能的行為。

《刑法》第140條規定,"以假充真 "是指用不具備某種性能的產品冒充具備該性能產品的行為。

《刑法》第壹百四十條規定的 "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級、劣質產品冒充高級、高檔產品,或者以殘次、廢舊零配件冒充正品、新產品進行組合、拼裝的行為。

刑法第壹百四十條規定的 "不合格產品",是指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

本條規定的上述行為難以認定的,應當委托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

刑法第壹百四十條、第壹百四十九條規定的 "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後已經獲得或者應當獲得的全部違法所得。

假冒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刑法第壹百四十條規定的銷售金額三倍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

貨值金額按照非法生產、銷售的假冒偽劣產品的標價計算;沒有標價的,按照同類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計算。貨值金額難以確定的,按照1997年4月22日國家計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的《扣押、追繳、沒收物品鑒定管理辦法》的規定,委托指定的鑒定機構鑒定。

多次實施生產、銷售偽劣產品行為未受到處理的,銷售偽劣產品的數額或者貨值金額累計計算。

第三條 經省級以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立或者認定的藥品檢驗機構鑒定,生產、銷售的假藥具有下列情形之壹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壹百四十壹條規定的 "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壹)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含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的;

(壹)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未標明有效成分,可能延誤診斷、治療的;

(三)標明的適應癥或者功能超出規定範圍,可能延誤診斷、治療的;

(四)缺乏急救所必需的標明有效成分的。

生產、銷售假藥,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 "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生產、銷售假藥造成嚴重殘疾、三人以上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 "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

第四條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機構,食品中含有可能導致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有害菌或者其他汙染物超標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壹百四十三條規定的 "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

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食用後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 "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死亡、嚴重殘疾、三人以上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 "造成特別嚴重後果"。

第五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食用後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壹百四十四條規定的 "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造成嚴重殘疾、重傷三人以上、輕傷十人以上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 "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

第六條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療器械、衛生材料,致人輕傷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壹百四十五條規定的 "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造成感染病毒性肝炎等不治之癥、重傷1人以上、輕傷3人以上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 "後果特別嚴重"。

生產、銷售不合格醫療器械、衛生材料,造成死亡、嚴重殘疾、感染艾滋病、重傷3人以上、輕傷10人以上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應當認定為 "情節特別嚴重"。

醫療機構或者個人明知或者應知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而購買、使用,造成人體健康嚴重損害的,以銷售不合格醫療器械罪定罪處罰。

任何醫療器械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註冊產品標準都不能視為 "保障人體健康的行業標準"。

《刑法》第147條第7款規定,生產、銷售偽劣農藥、獸藥、化肥、種子罪中的 "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壹般以2萬元為起點;"重大損失",壹般以10萬元為起點;"特別重大損失 "的起點壹般為50萬元。

第八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在查處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中不依法履行職責,具有下列情形之壹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四百壹十四條規定的 "情節嚴重"

(1)犯生產、銷售假藥罪或者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

(2)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依法可能判處二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三)對實施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的單位或者個人三人以上不履行查處職責的;

(四)致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或者造成惡劣影響的

第九。

第九條明知或者應知他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而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照或者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或者提供制假生產技術,為其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犯罪提供****。

第十條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同時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罪、非法經營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刑法》第十壹條、第壹百四十條至第壹百四十八條規定的犯罪,以及使用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查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從重處罰。

犯罪對象

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實行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並用於銷售的產品,但建設工程和軍工產品以及國家嚴禁自由流通的藥品等產品除外。由此可見,作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犯罪客體的產品,可以用於流通的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動產,以及軍轉民產品、高科技產品等可以流通的產品這幾類產品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在理論上、司法實踐中壹般沒有歧義。但是,諸如建設工程、軍工產品、限制流通產品能否成為本罪的客體,則是毋庸置疑的。

基於商品是用來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是通過交換將人類勞動凝結為消費的觀念,我們認為,正確界定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首先應當以交換的目的這壹標準入手、凡是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目的不足以為他人、社會所利用的,不是以交換為目的的,就不能按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定性。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定性。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犯罪對象作為 "商品 "的內涵,偽劣商品的認定至關重要。

假冒偽劣商品在行政法規中的含義並不統壹,有 "廣義、狹義之分,如1989年國務院《關於嚴懲經銷假冒偽劣商品責任者的意見》中對假冒偽劣商品的觀點包括(1)不合格、變質的;(2)危及人體安全和健康的;(3)標註的指標與實際不符的;(4)冒用名優標誌或認證標誌和許可證標誌的;(5)在產品中摻雜使假的。許可證標誌的;(5)摻雜、摻假或者以舊充新的;(6)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生產、銷售的。這就是廣義的偽劣商品。同時,國務院還規定,經銷某些產品,經指出不予糾正的,即視為經銷偽劣商品。

這些產品包括(1)無檢驗合格證或無有關單位允許銷售證明的;(2)未用中文標明商品名稱、生產者和產地的(重要工業產品未標明廠址的);(3)限定使用時間和未標明有效期限的;(4)實行生產(制造)許可證管理的未標註編號和有效期的;(6)高標準耐用消費品無中文說明書的;(7)屬處理品(含次品、劣質品等)的,等等。含次品、劣質品等)且未在商品或包裝的顯著部位標註 "處理 "字樣的;(8)劇毒、易燃、易爆等危險品且未標明相關指標和使用說明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商品也屬於偽劣產品,是廣義上的偽劣產品。

《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規定的偽劣產品包括:(壹)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2)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產品;(3)不合格產品;(4)不合格、變質的產品。這些都屬於狹義的偽劣商品。1997 年《刑法》第 140 條規定了四種屬於狹義偽劣商品的偽劣商品。根據這些規定,生產、經營上述偽劣商品的法律責任有民事責任、經濟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之分。因此,對於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罪的犯罪客體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見:有以《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的規定來界定的;有以《刑法》第壹百四十條規定的四種行為方式來界定的;有的僅從客觀方面描述刑法第壹百四十條規定的四種行為方式,不涉及假冒偽劣商品 定義;有的按照《產品質量法》界定偽劣產品的範圍後,在確定本罪的客觀方面時,又按照《刑法》的規定縮小了 "偽劣產品 "的範圍。

主觀方面

故意形式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這在理論上已經取得了**** 識,但對故意的內容並非沒有爭論,理論上主要存在三種觀點:(1)主張本罪僅限於間接故意,不包括直接故意。這包括兩種觀點。壹是認為本罪的故意內容表現為 "行為人明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會發生危害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損害用戶、消費者利益的結果,為了牟利而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二是本罪的故意內容表現為 "行為人明知違反國家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法律、法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會發生侵害企業、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結果,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2)本主張沒有明確本罪的故意為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只是對故意的內容進行了描述,如認為 "我們所說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生產、銷售的是法律明文禁止的偽劣產品,仍然生產、銷售的行為。"有的認為,行為人的故意表現為 "在生產領域故意制造偽劣產品,在銷售領域分兩種情況:壹是在銷售的產品中故意摻雜、摻假;二是明知是偽劣產品而銷售。"也有人認為,故意表現為 "明知是偽劣產品而實施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從事生產、銷售的行為"。(3)主張本罪的故意 "既有直接故意,也有間接故意。故意的內容是明知是偽劣產品而進行生產、銷售"。

〈二〉故意內容中的 "明知"

既然在本罪中,生產者、銷售者對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銷售都是明知的,那麽就存在壹個如何認定 "明知 "的問題。在刑法理論中,"明知 "包括已經知道和應當知道兩鐘情況,所謂 "已經知道",即對將要發生的事實及其危害性已經知道了解;所謂 "應當知道",是指行為人對某些事實及其危害性的了解是根據其年齡、經歷、學歷、職務、職業、職責等推斷出來的。壹般情況下,在判斷本罪的主觀罪過時,自然難以確定應當知道。

對於生產偽劣產品的行為,"明知 "作為罪過形式是不言而喻的。國家制定了《產品質量法》等壹些工農業產品生產質量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詳細規定了各種產品的各種生產標準和其他相關質量標準,不符合這些質量標準的產品不得投放市場。因此,生產優質、合格的產品是生產者的法定責任和義務,生產者對其生產的產品符合相關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負有法定的註意義務,如果在明知不符合生產標準的情況下,仍然進行生產,無疑是壹種故意行為。而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摻雜、摻假,或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產品充當合格產品這些行為無疑都是帶有故意的心理,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是需要經過層層把關產品質量的。關於銷售者是否明知自己銷售偽劣產品,需要科學地把握和判斷。在司法實踐中,認定銷售者是否明知,不應僅憑供述,應根據全部主客觀條件進行綜合衡量,通過案件的具體情況、銷售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筆者認為,對這種 "明知故犯 "的判斷,主要分析以下幾點:(1)買賣雙方的交易價格。如果交易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則可以認定行為人 "明知"。(2)進貨渠道是否正當,賣方有無正當合法手續。如果近貨渠道、進貨手段不合法,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購買的可能是偽劣產品。如果仍然購進並予以銷售,則可以認定行為人 "明知";(3)產品是否有質量標誌。如果產品上沒有相應的質量標誌,可以認定行為人明知是偽劣產品而予以銷售;(4)銷售、交接偽劣產品的時間、地點。如果采用非正常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行為人可能明知是偽劣產品而進行銷售。另外,如果是壹些特殊產品,銷售者也應當具備壹定的專業識別能力,在行為人不具備識別這些特殊產品的能力的情況下,行為人可能對是否是偽劣產品無法知曉,如果行為人具備這種了解識別能力,仍然購買偽劣產品予以銷售,則可以認定行為人對 "明知"。當然,在認定行為人對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是否明知時,應當綜合上述因素進行考量,而不能割斷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通過正確判斷生產者、銷售者的主觀心態,確定其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是故意的,我們才能正確理解立法精神,既不放縱壹些犯罪分子。也不放縱那些確實不 "識相 "的行為人。

〈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中的銷售金額

在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處罰中,銷售金額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據。而刑法是將生產偽劣產品罪、銷售偽劣產品罪作為選擇性罪名規定的。由此可見,作為單純的生產偽劣產品行為,銷售金額如何認定,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如何確定銷售金額,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司法適用中的壹個難題。目前,司法實踐中並沒有統壹的解釋和計算標準,而理論界對銷售金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壹是認為銷售金額是指 "生產者、銷售者銷售偽劣產品未扣除成本、稅金等的全部違法所得"。二是銷售金額 "既指實際已售出的產品金額,也指尚未售出但可能售出的產品金額"。或指 "用於生產和銷售偽劣產品的金額"。或指 "生產和銷售偽劣產品的商品總值"。

  • 上一篇:什麽是藥品標準?
  • 下一篇:有沒有風格可愛的原創漫畫?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