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潮汕人的中秋節習俗

潮汕人的中秋節習俗

潮汕中秋節是傳統民俗和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潮汕地區的中秋節習俗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有句老話:“男不望月,女不拜竈。”就在女人“拜月”的時候,男人會去交友,去陽臺或者登高,擺上茶具,燒水泡茶,壹邊賞月,壹邊品嘗月餅。

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活動壹般是祭祀和賞月。出於對自然的原始崇拜,祭祀月亮的習俗在中國早已流行,祭祀月亮的活動在《禮記》中有記載。漢魏時期,拜月有賞月和祭月的因素,這從“詠月”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中秋節賞月正是時候。由於冬季霜雪交加,寒冷刺骨,不宜在月下久留。夏天,多雨,雲霧繚繞,月輝不明;春天反復下雨,空氣濕度大,能見度差。只有秋天,天高氣爽,碧空如洗,壹輪圓月當空,如銀盤玉環高掛,這才是賞月的最佳時機。這壹天,人們賞月,月亮最圓、最亮、最美,也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人們看月亮像看玉盤,自然會聯想到家人團聚。獨在異鄉的人,自然會依明月如鏡,寄托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並對月“祝人長久,千裏* * *”。因此,人們也稱中秋節為“團圓節”。

月亮崇拜者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習俗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有句老話:“男不望月,女不拜竈。”就在女人“拜月”的時候,男人會去交友,去陽臺或者登高,擺上茶具,燒水泡茶,壹邊賞月,壹邊品嘗月餅。

犧牲月亮,享受它

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活動是祭祀和賞月。出於對自然的原始崇拜,祭祀月亮的習俗在中國早已流行,祭祀月亮的活動在《禮記》中有記載。漢魏時期,拜月有賞月和祭月的因素,這從“詠月”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中秋節賞月正是時候。因為冬天霜雪交加,寒冷刺骨,不適合在月下久留。夏天,多雨,雲霧繚繞,月輝不明;春天反復下雨,空氣濕度大,能見度差。只有秋天,天高氣爽,碧空如洗,壹輪圓月當空,如銀盤玉環高掛,這才是賞月的最佳時機。這壹天,人們賞月,月亮最圓、最亮、最美,也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人們看月亮像看玉盤,自然會聯想到家人團聚。獨在異鄉的人,自然會依明月如鏡,寄托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並對月“祝人長久,千裏* * *”。因此,人們也稱中秋節為“團圓節”。中秋節快到了,各家各戶的家庭主婦都忙著把糯米磨成粉,然後和白糖漿混合攪拌均勻,再用木包子壓成鏤空的部分。用力壹按,就會變成壹塊塊形狀大小不壹的“月餅”。“月餅”的圖案很漂亮,潔白如雪,壹些動物形狀的月餅讓孩子們愛不釋手。此外,還有壹種桃形的“甜豆桃”,用花生炒,用麥芽糖揉,特別脆。當三月五的夜晚來臨,玉兔升起,人們就把八仙桌放在院子中間,然後用兩根甘蔗在八仙桌上綁壹個拱門,稱為月宮門。當向月亮獻祭時,孩子們經常被要求提供新買的文具——鋼筆、課本和書包等。,並祈求“月亮媽媽”保佑自己的孩子讀書聰明,成績優異。並捏了壹點香灰,小心翼翼地用紅紙包好,再配以“井水”(剛從井裏抽上來的水,打水時水桶不能碰到井邊),說這是“月娘”給的“仙丹”,能使人聰明健康。就在女人們出發祭拜的時候,男人們約上三五好友,登高望月,將潮汕茶器放在陽臺上,點起壹堆火,品茶賞月。

縣誌記錄

澄海縣誌記載:中秋節,家家戶戶互贈月餅。在賞月的宴席上,壹定要吃熟芋頭,把芋頭剝下來,叫做“剝鬼皮”。人們也通過預測這天晚上的晴天或陰天來預測元宵節的陰晴。諺語說,“雲遮秋月,雨灑元宵。”

燃燒的塔和煙囪

潮汕中秋節還有壹個有趣的習俗,就是燒塔,燒煙堆。村裏的孩子經常撿瓦片、磚頭,然後送到打谷場。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東西壘成塔,然後用各家送來的稻草和柴火塊填滿。當月亮母親被獻祭時,塔裏的東西會被點燃。此時的孩子們最為興奮,歡呼雀躍,不時撒上壹把鹽,十分壯觀。燃煙堆是指每家每戶在村裏壹塊比較空曠的地裏堆上稭稈和柴火,拜月後點燃,火苗沖天。這個時候天上的月亮很亮,地上的煙壹點點,真的很漂亮。

放下眾神

占蔔也是中秋節晚上壹項神秘而有趣的活動。據說,當中秋節到來時,眾神也會去賞月。因此,在這壹天,人們只需要通過壹種特殊的儀式或咒語就可以讓神靈出現。因此,人們經常在這壹天進行精神活動,主要與打孩子、邀筐等有關。關錫彤,12捧香少年,從水田裏拔了壹株水稻,帶回旱田。大家圍著唱:“關了,關了劇神,劇神就現身了...上帝會扮演老人,上帝會扮演老人。老爺和爹去底層,老爺和爹來顯擺。”如果反復唱這首歌二十分鐘,就會有壹個少年像青蛙壹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閉蚌》。唱了壹段時間,妳還得往這個人臉上噴水,才能恢復。邀請壹個籃子女孩是女人的遊戲。在壹個黑暗的房間裏,在竹籃周圍放壹件女人的衣服,然後在籃子裏放壹個椰子殼。這是籃子女孩。下行時,兩人面對面坐在地上,雙手扶著竹籃,身前放壹條矮凳,還有人唱,“範固,,潘山過嶺抽藤。拉藤紮壹筐米,那筐米總是好的。”如果真有上帝,那麽這個籃子磕頭就能回答壹些簡單的問題。潮州人有制作月餅作為月亮的祭品和互贈禮物的悠久傳統。明代陳《東歷誌》雲:八月十五日,“民子月設餅、果、衣環,拜如月,以邀伯母。”清嘉慶《澄海縣誌》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士子互贈月餅。”清光緒《海陽縣誌》載:中秋“作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心靈手巧、生意好著稱。潮人做的月餅叫潮州月餅,當地人叫叉燒餅。它以甜、脆、肥而不膩聞名中外,現已成為中國五大著名系列糕點之壹(其他為京味月餅、天津月餅、蘇式月餅、廣式月餅)。據相關史料記載,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1949中秋品嘗潮州面包後贊不絕口,並回贈壹本專書《茶食大師》。65438年至0982年,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在北京品嘗潮州面包,贊不絕口,按照父親的四個字再次回贈,成為餐飲界的趣談。

潮州月餅根據餡料可分為不同品種,如綠豆沙月餅、黑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頭沙月餅、雙熟月餅等。起初,月餅的制作是在家庭中單獨進行的。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發展為精細化、精細化、定型化、專業化。生產潮式月餅的廠家很多。過去,汕頭以看太陽而聞名。近年來,汕頭糖果餅幹食品總廠產量和質量都很好。該廠生產的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透亮,皮脆肉厚,豆沙爽滑,味甜,肥而不膩,深受國內外顧客的喜愛,曾獲1986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

潮式月餅是眾所周知的藝兮方,桂玉方和蘇南方。藝兮盤餅產於潮洲市藝兮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尤其是範作坊。貴嶼巴餅,產於朝陽貴嶼鎮,由清代康熙年間村民薛元和合、侯元和兩家店鋪創制,分為素餅和肉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因其用料精細、無腥不膩而備受推崇。蘇南叉燒餅,產於澄海蘇南壹帶,首創於清末。它以豬肉叉為皮,甜面醬為餡,經印花、燒烤等工藝精制而成。餅皮脆薄,入口粉香。蛋糕的餡是甜的,軟的,涼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州月餅以古老的法制為基礎,以現代食品技術為原理,經過科學配制,適合廣大群眾的口味,推出了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的糕點,不斷提高了糕點的品質,使產品更負盛名,更受歡迎。

第三,削芋頭

潮州人在中秋節祭拜月母,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還有剝芋頭吃芋頭的習俗。在這方面,地方誌也有記載,清順治《潮州府誌》說:“中秋打月,剝芋頭,謂之‘剝鬼’。”清嘉慶《澄海縣誌》說:“(中秋節)剝熟芋頭吃,名曰‘剝鬼’。”清乾隆《揭陽縣誌》載:“(中秋)或食熟芋頭,謂之‘剝鬼’”。

在中秋節的晚上,芋頭被用來祭拜月亮母親。據說它的來歷非同尋常。相傳元兵入侵潮州城後,實行聯戶制,每三戶供養壹名元兵。還規定晚上不能關門,袁兵可以和它壹起睡,尤其是新婚妻子前壹天晚上想和袁兵壹起睡。百姓不忍,就趁著中秋之夜祭拜月母的機會,在月餅下面放壹張寫有“殺”字的白紙,放壹盤芋頭祭拜。當他們遇到袁兵吃蛋糕時,他們都開始了起義。因為芋頭的“芋頭”二字與潮州話中的“胡”字諧音,所以拜芋頭是為了激勵百姓樹立砍掉胡人的頭,打敗元兵的信心。結果,起義在中秋之夜如期成功。後來,潮人世世代代保留著拜芋頭、剝芋頭的習俗。剝芋頭就是剝胡的頭皮,警告人們不要忘記過去被胡人統治的苦難,享受起義成功的喜悅。

時至今日,潮汕人仍喜歡用蒸芋頭拜月,以大塊肉松散、皮裂開為上品,即潮汕俗稱的“微笑芋頭”。祭拜結束後,全家人剝芋頭吃,其樂融融。

四、燃燒塔、燃燒煙堆

燒塔是孩子們在中秋節晚上經常玩的壹種民間遊戲。起源於何時不得而知,但在清代潮州的縣政誌中也有記載。清順治《潮州府誌》說:“中秋賞月...小孩子燒塔取樂。”清光緒《朝陽縣誌》說:“(中秋)小兒聚瓦做小塔,燒之。”

中秋節那天下午,孩子們到處收集碎磚碎瓦,選了壹塊空地建起了瓦塔。小的瓦塔直徑兩三尺,高四五尺,大的直徑七八尺,高十幾尺。堆砌的方法是拿幾塊舊墻角或石條搭壹個塔腳,再找幾塊磚搭壹個瓦塔門,用舊瓦從塔腳開始壹層壹層地砌。鋪貼瓷磚時註意留縫隙,兩塊瓷磚之間留縫隙,第二層就在下壹層的縫隙處疊放,依次砌築。堆疊時逐漸收縮成塔形,最後出現壹個尖頂,上面蓋壹塊磚。壹般在塔的中央插壹根粗木頭作為塔芯,燒塔時可以讓火壹直燒下去。造塔時,要在塔下留壹個“竈口”,用木柴填滿。黃昏時,孩子們點燃了柴火。熊熊大火壹直燃燒到午夜,從磚縫中直沖雲霄。這時,他們把準備好的松香、鹽、硫磺和鞭炮撒到塔裏,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像鞭炮壹樣)和藍色的火焰,非常漂亮。

中秋節燒瓦塔有兩層意思:壹是紀念潮州人放煙花殺元兵的信號;二是因為潮瓦與“螞蟻”諧音,所以燒瓦塔讀作“螞蟻”燒塔,把螞蟻燒死。眾所周知,中秋節燒塔會把家家戶戶的螞蟻都燒掉,來年就沒有螞蟻或者減少螞蟻的危害。

潮汕有些地方還有燒塔的習俗,把整個塔燒紅但不倒的人就贏了。揭陽電池等地,有建竹塔的習俗,塔高幾十尺。燃燒時,整座塔都燒光了,火勢兇猛,更加壯觀。目前,壹些旅遊景點,如汕頭忠信度假村和澄海萊蕪風景區,也在中秋節晚上舉行燒瓦塔活動來吸引遊客。但是,他們卻把原來的低檔瓦塔發展成了紅磚塔。例如,中信度假村請泥水匠砌了2800多塊紅磚,建造了壹座8米多高的磚塔,用摻有細沙的水泥將磚膠結起來,像壹座壯觀的建築。這座塔建在海灘上。中秋之夜,觀看焚塔的遊客簇擁在海邊,赤熱的塔與明月大海交相輝映,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

至於燒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和柴火堆在村裏的幾個地方,形成小山壹樣的柴火堆。在拜月的盡頭,他們還像燒磚塔壹樣點燃了那堆柴火。

五,月亮女孩

在潮汕,天真無邪的少男少女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壹直纏著奶奶爺爺講月娘的故事。月亮已經成為孩子們的金色夢想。於是在中秋節,大人們把竹子劈成竹棍,紮成臉盆大小的骨架,用羊毛紙糊成壹輪滿月。中秋之夜,孩子們在月亮媽媽的肚子裏點燃蠟燭,扛在肩上,在朦朧的小巷深處翩翩起舞。從遠處看,月亮母親似乎已經降臨到地球上。金色的夢想成為男孩女孩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月球流浪媽媽”。

第六,看神

“觀神”“降神”就是請神,是壹種神秘而有趣的迷信活動。據說在中秋節晚上,眾神也會出來賞月。因此,在這壹天,人們(尤其是婦女,被稱為“八月喬(瘋)姿娘”)可以通過特殊的儀式或咒語使神靈顯靈。所以人們經常在這壹天邀請上帝,

“留舊主”“看死”“看筐”有很多種。此外,還有男生玩的迷信遊戲,如“看孩子”、“看蛤蟆神”、“看猴子”。觀神時要按照請神、催神、退神三個環節分別唱“請神曲”、“催神曲”、“退神曲”。不同的神看不同的歌。

羅師傅又名“問天魔王”,以壹個能“陷入恍惚狀態”的女子為主體,俗稱“同體”(即靈“躲”的諧音),讓多名女子念咒,使“同體”進入半睡半醒狀態。很快,“同體”就被“鬼神”附體,滿口奇言怪語,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仿佛真真假假,神秘莫測。

查看死者的方式和墮落大師類似。就留下師傅講些神話,壹邊看著死人講些廢話和私事。有時由於言語誠懇,表情逼真,家屬往往會痛哭流涕,場面變得灰暗。死去的人在倒下的時候也可以和魂靈對話,妳不用特意邀請魂靈。

看籃子女神是壹種遊戲活動,也需要用迷信的符咒在大廳裏反復燒香念咒。讓兩個孩子抱著舊竹籃,用老婆婆穿過的舊衣服蓋著,去垃圾場問上帝。神來了,竹籃自會搖。人們問壹些簡單的問題,如人數和年齡,他們都點頭回答。

看孩子玩是孩子經常玩的壹種遊戲。看劇的孩子是少年挑出來的,捧著香,在野地水田裏種上香,拔壹株稻子,再種上香,帶回村裏曬谷。重復咒語十幾分鐘後,妳會看到壹個少年像青蛙壹樣跳起來跳舞。其余的人跳起來表演二重唱,有些是他們看過的或即興創作的歌劇。有人叫他的名字或者往他臉上噴水,就可以醒過來,否則就繼續唱。這種看孩子的習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農村地區可以看到。

“看蟾神”“看猴神”等活動,性質和孩子們看戲曲差不多,只是用的符咒不同。上帝降臨的時候,會有人像蟾蜍壹樣鉆涵洞跳石頭,或者像猴子壹樣爬竹叢爬樹。

觀神其實是壹種“催眠”,在半睡眠狀態下,通過人的潛意識活動來引導。雖然包含了壹點科學道理,但是充滿了迷信。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看筐、看孩子等巫術遊戲已經被歷史潮流所淘汰。但在偏遠落後的農村,看死人等迷信活動依然存在。

為什麽會有以上習俗?據民間傳說,元朝統治者實行三戶壹保的聯戶制度,即規定每三戶供養壹名元兵,只許肥,不許瘦。還規定三家晚上不得關門,讓袁兵睡哪個房子。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娶了媳婦,新娘前壹天晚上只允許和袁兵睡壹個房間。老百姓被欺負到忍無可忍。8月15日,每家每戶都提供壹盤面包和壹個蒸芋頭來拜月。原來這是起義軍事先安排好的。乍看之下,叉餅下面有壹張熱情四四方方的白紙,似乎是為了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殺”字,暗中傳遞信息。月娘被請去吃叉燒餅的時候,看到“殺”字,男女老少就拿起燭臺、香爐、棍子、菜刀要殺袁兵,結果是壹個。由於農村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壹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煙堆為號。芋頭中的“芋頭”二字與潮州話中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為了激勵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

報告/反饋

  • 上一篇:有治療傷口的藥物
  • 下一篇:學校食堂有哪些奇葩的菜?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